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课文悟读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致词,是把自己对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以及其逝世所引起的无比悲痛和遗憾的情感,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沉思和感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仰慕和怀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时间、热情和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爱与关怀的人,巴尔扎克就在这样的人群中达到了从肉体到灵魂的穿越,他知道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类的病态的疯狂,他解剖了那个时代人的灵魂,同时也为那个时代以至于后代和未来的人呈现了一颗痛苦而又伟大的受难的灵魂。毫无疑问,巴尔扎克是那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十分欣赏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那句话:“即使将我置身核桃壳中,我也拥有一个世界”。其实,莎士比亚也是被命运之神囚禁在核桃壳中的人。他一生虽遭遇坎坷,但却无泪。他的泪呢?他的泪凝成了让千万万读者泪雨倾盆的罗密欧、朱丽叶、哈姆雷特。别再说一颗高贵的灵魂只有“果壳”那么大的庙宇了,高贵的灵魂能与千万万颗善良的心灵相遇!“灵魂没有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得多好。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灵魂呢,他的灵魂的庙宇在何处?我想,他的庙宇应该在优美的文学世界中,在他学生的善良心田里。我,一位60年…  相似文献   

3.
天命观是萨满教最主要的观念形态,在蒙古历代统治的观念里天是惟一的主宰,是最高的神。在萨满教的灵魂观念是火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火不仅有灵魂,而且有意志。人类的观念世界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必然性,社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观念世界的演变起着决策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乃清 《中文自修》2001,(10):50-50
你说,余光中是一位散文大家。我说,余光中更是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他把音乐、美术、雕塑连缀成一个世界,一个凝聚着诗的灵魂的立体世界。  相似文献   

5.
残雪在创作中表现出一个诗人的气质和使命:诗人敢于深入地狱的勇气,面对虚妄时的坦然,对人的灵魂的关注与剖析。残雪写的是灵魂内部的图景,她总是在现实世界和灵魂世界之间穿梭往来,更多的时候是在两者的临界点挣扎:她既不放弃世俗生活的乐趣,又执著于对人的灵魂的开掘、挺进。她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人的本质,揭开人的灵魂内部的风景,让人想起人本来的样子。她手下的梦境世界便是一幅幅灵魂的图景,它使读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氛围,这种氛围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它是进入自己灵魂内部世界的通道。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今时代的旗帜和灵魂,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世界和中国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7.
文字是有思维的。 文字的思维源于文学的灵魂,灵魂在,思维就在;而文字的思维又不囿于文学的灵魂,可以渗透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甚至是苍茫的宇宙。精骛八极。神游万仞,文字的思维将我这个初中生那小得可怜的视野无限拓宽,让我的心怀也随之开阔,变得比天空更宽广,比山峰更高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周萍 《当代职校生》2012,(12):41-41
夜,是那么美丽,落寞的灵魂将世界渲染,浅唱出静的格调,静谧地用心去观“夜的旋律”.  相似文献   

9.
越燕华 《宣武教育》2004,(3):17-18,16
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创新  相似文献   

10.
康定斯基 1866年生于俄国的画家康定斯基,一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 他是抽象派绘画最伟大的创始者。他说,听到了音乐便看到了色彩。“色彩就是键盘,眼睛就是和弦,灵魂便是拥有众多琴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演奏者,碰触琴弦,令灵魂在冥冥中震动。”  相似文献   

11.
彝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灵魂到彼岸幽冥世界继续生存,而且人死后的鬼魂还可以分为“善鬼”与“恶鬼”,善的鬼魂行善事,造福人群;恶的鬼魂行恶事,为害人群。这种分法最早尚未涉及道德判断和阶级对立,而是以是否正常死亡为依据来区分的,后来发展到除了以死者生前的品行为依据外,还以死者谢世的日子为依据,来判定其灵魂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12.
彝族认为,天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彝族宗教中,认为万物皆有灵性。在充满灵魂与鬼神的宇宙里,人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生灵。因此,对于其它的生灵,要讲究生态伦理,人与动物不能无缘无故相互侵害。  相似文献   

13.
在晚明的传奇作品中,鬼情戏的创作是丰富多彩的,《红梅记》与《牡丹亭》都是其中的代表。李慧娘和杜丽娘都是性情女子,在剧作中都被剧作家赋予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同时都是为了爱而离魂还魂,但具体的"情"以及对剧情发展的推动作用又有所区别。基于此,通过对两部传奇的"鬼神"形象的对比,分析其各自的特色,推及"鬼神"形象在传奇作品的重要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魏晋至明清,笔记丛书、传奇、小说中就存在大量以人鬼恋情为原型的故事。以弗洛伊德对于鬼的认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为视角,得出人鬼恋情是人的欲望的投射,主要表达了四类感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好色男人的惩戒;女性意识的觉醒;男人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5.
梅山地区的人们十分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鬼神和天命,所以祭祀活动较为频繁。其目的是为了求得鬼神的福佑,免去灾祸。在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关于鬼节的来由,传统上有道教的“中元节说”和佛教的“孟兰盆节说”两种观点。鬼节文化是儒道释多元文化杂交的混血儿,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是其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鬼与神的概念比较确定 ,鬼专指死者的灵魂 ,而鬼的归宿地因部落不同而不同。东夷族认为人死之后鬼魂归山 ,变为山鬼。沅水流域的居民具有东夷族血统 ,那里形成的山鬼形象 ,是为山中女鬼 ,是融入楚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基因。《山鬼》正体现了这种观念 ,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爱情生活。  相似文献   

17.
死亡如幽灵一样徘徊在人类身边,引起了古今中外众多哲人的思考。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死亡观内容极其丰富。在孔子看来,死亡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偶然性。死亡可悲并且可恶。当生命与仁德发生矛盾时人们要选择杀身成仁。在鬼神观上,他怀疑鬼神有知觉。他重视丧葬祭祀等死亡仪式,主张进行丧葬祭祀时要依礼而行。  相似文献   

18.
巫傩面具是巫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人以及信仰者把面具视为神物,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工具,是鬼神的灵魂,是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巫傩面具显示了傩文化、傩戏的不朽魅力。它以独特的韵味体现出上古初民的生命观和浪漫的想像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当今岁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的唐人小说中,人鬼交往可谓是人与异类交往当中的特殊类型,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类探析,有助于加深对唐代小说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中的鬼怪现象历来是文学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中包括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写的《布莱庄园的怪影》。与其他鬼怪文学不同的是,詹姆斯是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塑造出了“怪影”,这也正是主人公——一名家庭女教师所“制造”的幽灵。本文试图从亨利·詹姆斯的鬼怪文学的特点着手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