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就是这其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林黛玉的典型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语言来表现的,其语言通俗而不失典雅,率真而稍显尖刻,是《红楼梦》中众女子所不能及的。从对《红楼梦》语言的整体风格进行论述,引入对林黛玉语言特点的分析;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林黛玉和"红楼"其它女性语言风格进行对比,突显出黛玉语言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表现出非常鲜明的个性。本文试从现代语用学的角度,利用会话原则的基本理论剖析林黛玉的言语交际情况,分析其成败,以期从中发现一些指导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是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是红学家公认的泪美人形象,在《红楼梦》前80回中有39次提到了黛玉的泪,但是通读《红楼梦》,林黛玉的笑却远多于泪,前80回中,描写黛玉的笑高达135次,微笑、逗笑、说笑、冷笑、嗤笑各种情态,充满灵气。故而笔者认为,黛玉不但是一位泪美人,更是一位笑美人。文章将从黛玉的笑出发,通过黛玉的笑与书中其他女性笑的比较,剖析黛玉的笑背后的美学意义与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4.
《金粉世家》一经成书,便被人们誉为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其中的人物设置和《红楼梦》的人物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冷清秋和林黛玉在很多方面就比较相似。很多读者都为黛玉夭折而遗憾。本文通过比较冷清秋和林黛玉的结局,论证了黛玉之死是黛玉的最好结局。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其自身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不可重复的。但是,这种品格却不是与生俱来或凭空而降的,而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是林黛玉以前诸多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个性品格的涓涓细流,才在《红楼梦》中汇成了黛玉品格的一泓清水.黛玉品格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而且是一种极度升华状态的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6.
罗璇 《考试周刊》2014,(46):16-16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血肉丰满而个性鲜明的经典文字形象。本文旨在根据其个体特点包括学养气质和性格特征,通过将其比照汉代鸿儒兼名臣贾谊,尝试解析林黛玉与贾谊之间有趣的渊源和相同点。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语言大师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第三回。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作者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起来置于一片哭的海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通过细微小事显示人物个性。《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有两句话:“只刚念了《四书》。”“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本文以此为例说明这一点。《林黛玉进贾府》中突出了林黛玉谨慎细心的性格,林黛玉此次进贾府,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孙女到外婆家,而且是以一个客人的身份来到贾府的,她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林家的尊严和体面,所以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初到贾府,贾母看到外孙女自然是爱怜不尽。吃饭时安排黛玉坐在身边,饭后与黛…  相似文献   

9.
醉心《红楼梦》月余,有幸识得黛玉真容。林黛玉何苦走进《红楼梦》。因为贾府本来就已钗裙环聚,根本不必再添个“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她无她并不紧要,且贾府终还是不稀罕林黛玉,“宝姐姐”贤惠温柔,早已为贾府内定为“宝二爷”的妻室。黛玉呢,她只能干呕闷气,只配在“宝二爷”新婚燕尔之时含恨而去,换来的不过是一滴泪,一捧诗卷残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一本由知名学者裴钰创作的《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在国内出版,书中揭示了西方《红楼梦》译本的不当之处,引来网友对这些译本的强烈抨击。甚至有人发出“保卫名著”的呼吁。在《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中,裴钰列举了众多《红楼梦》西方译本中的不当之处。裴钰认为,在对《红楼梦》人名的翻译中,最糟糕的莫过于林黛玉了:“在早期英文版本中,黛玉被翻译成BlackJade,也就是‘黑色的玉’。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五节至三十二节。节选的这一部分,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写林黛玉所见所闻。全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林姑娘到了"。写林黛玉进贾府。黛玉初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评论家对《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评价褒贬不一。脂砚斋在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并没有厚此薄彼,评点派关注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品德,题咏派以赏玩心理评价林黛玉和薛宝钗。他们对林黛玉、薛宝钗形象的评价可以用读者期待视野理论进行分析。读者期待视野受到时代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影响评论家对林黛玉、薛宝钗形象关注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姜胜琦 《成才之路》2011,(18):35-35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南渡后的李清照均过着客居他乡的生活,因此她们比常人更加敏感。就连自然界的一些自然变化也会引起她们太多的感伤。笔者将李清照的一些词句和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些词句作一对比,从李清照词作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林黛玉形象塑造的影响,浅析中国文人对传统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追求的继承与凝聚。  相似文献   

14.
以花喻人、以鸟比人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红楼梦》中与林黛玉相关的花、鸟意象尤其繁多。太虚幻境中多处以花、鸟为喻体点破林黛玉悲剧命运之缘由和结局;与黛玉同处一现实世界的红楼中人、物亦以花、鸟来形容、衬托林黛玉之凄美、孤高形象;才华出众的林潇湘多次提笔,在一首首诗作中以花、鸟为寄托完成了对自我心性与宿命的表白。如此,《红楼梦》以由远及近、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阐释了花、鸟意象所指向的林黛玉形象之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红学界林黛玉是一个被无限拔高了的典型。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没有反对走科举仕进之路的思想基础,黛玉和宝玉比共性少而差异多,黛玉和宝钗比差异少而共性多,林黛玉批判封建家长在《红楼梦》中找不到根据。曹雪芹给黛玉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这是曹雪芹给林黛玉性格定的性,明确表明要从诗这个角度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一位靠诗“立言”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6.
曲沐是海内外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他以执着而求真求实之精神研究《红楼梦》,从不迷信权威而只信服真理。无论是人物还是版本研究,他都不仅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势,而且更敢于否定自己。曲沐以细读实证的方法比较程本和脂本的文字异同,从而正本清源,还原《红楼梦》本来面目。他偏爱研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特别是对林黛玉的研究更是情有独钟,研究时间最长,参悟最透,真知灼见亦最多,从多方面多角度比较观照她,为黛玉写心,画出她的的才情花魂。曲沐在学术风格上严谨而细腻,严守学术规范。对于《红楼梦》文本和人物形象的发掘,他皆以大量厚实的文本和文献资料佐证,绝不虚谈空想。  相似文献   

17.
林黛玉的双重人格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娟 《文教资料》2005,(36):72-74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呼之欲出的形象刻画为我们剖析人性,解读人格提供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案例。本文意在分析研究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言行,对黛玉的双重人格作一脉络化的梳理,从四个方面展示黛玉丰富而复杂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清人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 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这两段话揭示的是《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类型化问题。《红楼梦》善于刻划女性形象,而林黛玉、薛宝钗、晴雯、袭人等刻划得尤为生动。作者何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正《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的经典片段之一,在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以来,一直担负着名著导读的重任。这个版块的主题是"总借俊眼传出来",文本通过林黛玉的一双俊眼,把她在贾府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在读者面前。作为《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黛玉,她的美丽聪明、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在分析黛玉形象时,有一处细节不容忽视,这就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四次使用了“半旧”这一修饰词。细读文本与研究者的文章,笔者发现在对“半旧”一词的解读上,我们忽视了黛玉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即所谓的“半旧”是黛玉视角中的“半旧”。加强对黛玉视角中“半旧”的诠释,不仅能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能深刻体会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