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余华的《活着》在对生命苦难本质的揭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而在苦难的超越上则显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路径,这对于现实生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作品《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过苦难和死亡演绎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本文从生存哲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活着"的阐释——生命的苦难;活着的理由——忍耐与亲情;活着的态度——乐观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刻阐释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余华《活着》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切入点,也是他们创作的本质表现。对两部小说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挖掘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福贵以坚韧的“活”来抗死,而老人选择了与死亡作勇敢的抗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百年孤独》与《白鹿原》都以一定的历史空间为切入点,从整体来观察和把握历史事件,剖析人物特点、生存状态、社会性格,探讨真实的人生,从而豁透出民族文化的秘史,探讨着人类苦难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拉通过小说中四位主人公或“轻”或“重”的生存选择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谬性和不确定性。在他看来,人类生存选择的多种可能性,主要源于生存意义的相对性和偶然性以及生命历程的不可重复性和差异性。正因如此,昆德拉在肯定人类生存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存在持有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7.
余华用冷漠叙述的视角向人类生存的本源性领域挖掘,让主人公福贵经历一个对生命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使苦难的呈现获得了某种纯粹的透彻。福贵在从死亡的胁迫下辗转活着,最后深受大地的启示,对生命的终极意义做了理性的观照,最后得出结论:生存本身远比生存所负的意义重要,而生存所负意义的承担则更显生存本身的高尚。  相似文献   

8.
<活着>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令人震惊,却充满温情.它试图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大学第一年过生日那天,一起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的朋友送了我一本书《世网》,书拿着沉甸甸的,蓝色的封皮,当时就随便瞅了几眼,大致知道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痛苦与不幸的磨难如何使主人公日臻成熟。后来又断断续续地翻,实在是觉得书太厚而将其搁之书柜了,再之后就知道了原来这本书还被译为《人生的枷锁》。  相似文献   

10.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11.
生命之轻     
在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前,我一直以为在轻与重的对立中,轻为正,重为负。可是,我读到“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时才发现,生命不能没有重量。生命的轻与重不是绝对的。首先,生命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重量,其轻重需要用别的方式衡量。其次,一个人生命的轻重,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我们看来,亲人的生命是沉重的,每个亲人的离世对我们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陌生人的生  相似文献   

12.
《活着》——以生命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以生命叙事,它设置了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放大叙述生者的痛苦,运用反讽叙事表达对生命关怀,用死亡突出活着的伟大。余华在这种个性叙事中关怀生命的生存,关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为生命找到了归宿———归于平淡。余华强调忍耐,强调用“活着”对死亡予以无言的反抗,“包容”是他生命哲学的核心,他的这种生命哲学源于他头脑中那种超脱的道禅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强  罗媛 《考试周刊》2011,(2):37-38
在《活着》中,余华极其冷峻、真实地写出了人在边缘状态“活着”的生存状况。他用冷静的、令人颤栗的叙述,用生动的故事形式将这一主题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活着》所要表达的生存状态,去探寻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4.
伍尔夫和海明威两位文学大师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反复显示了对生与死的诠释。本文通过对伍尔夫的《飞蛾之死》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分析,看出死亡意识中展现的生命美。  相似文献   

1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的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取向,关怀了学生,忽视了教师;关怀了“类”生存,忽视了“具体的人”;关怀了单一方面,忽视了整体。教师生存方式的扭曲、教育变革的呼唤和哲学研究的启示,要求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教师生命本真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7.
《活着》中,余华通过对富贵一生经历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生命观,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幸,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历经20年的蜕变和发展,池莉已在中国文坛确立了自己的重要位置.从早期的《烦恼人生》到新作《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她笔法更娴熟,文风更洗练,但是池莉的创作立场没有改变,始终关注俗世男女的生活境况与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生动刻画出一位真正硬汉的形象,在圣地亚哥形象塑造上,作者为这个人物灌注了两种不同的生命伦理观念,从而导致了人物在生命伦理观念上的混乱。圣地亚哥身上既有对个人力量的崇拜,也有人类社会中的温情伦理。两种观念的混淆,从而诞生了圣地亚哥这位生活在伦理夹缝中的硬汉,本文就将从生命伦理范畴对《老人与海》和圣地亚哥形象进行浅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陆良程 《生活教育》2014,(11):40-41
本文通过对姜山中学模块式生存训练体系的主要内容,实践效果以及主要特色的分析阐述,尝试着探索学校生命教育的更加真实有效、更有魅力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