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在赋予教育多样化选择与创造的同时,也给教育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担忧与困扰。"责任伦理"由其理论品格中对行为后果的预设与自省,能够实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对实践行为的"反求诸己"。"自为时空观"作为教育技术对实践行为发生境遇的延展,也是责任伦理效用发挥的向度;"多级交往主体"使责任伦理的行为意志遍布每个教育技术的实践主体;"信息话语"以沟通与对话的形式确保了责任伦理表达存在的有效性;"信任共建"是当下教育情景中责任伦理建构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2.
"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作为幼儿教师专业伦理构建的两种基本范型,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幼儿教师专业伦理构建均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效用。审视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以"信念伦理"为主导的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可知,理想化的伦理内容构成,忽略了伦理行为自身的实践性;静态化的伦理行为归因,忽视了伦理行为过程的复杂性;自律化的伦理评价标尺,漠视了伦理监督主体的他者性。基于此,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双重构建就需要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相契合,突出伦理规范的实践性,促进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内生性成长;注重伦理行为的复杂性,明晰幼儿教师专业伦理的责任归因;强化伦理行为评价的他者性,完善幼儿教师专业伦理责任监督。  相似文献   

3.
教师伦理具有基于人的共性伦理、立足群体的群性伦理和面向个体的个性伦理三重属性。共性伦理是基于"人"的基本伦理属性,强调教师作为"人"的基本伦理;群性伦理是立足教师群体的群性伦理属性,强调作为"教师"的群体性规范伦理;个性伦理则是面向教师个体德性的个体伦理属性,核心在于形成教师个体德性的高位伦理。澄清教师伦理的三重属性,旨在全面认识教师伦理并据此给予教师伦理的不同期许与合理要求,促使教师伦理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职业伦理离不开作为社会现象的伦理的一般性,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关系的复杂多样引发的角色冲突,职业伦理实体的双重属性产生的利益冲突,职业伦理的规范缺失和秩序错位导致的权利冲突,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最主要的职业伦理困境——责任冲突。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贫困生的援助工作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包含更深层次的伦理价值,主要包括旨在扶困的"慈善"、旨在励志的"友善"和旨在强能的"义善".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在实际当中主要面临着三种伦理困境,即理念上的伦理缺失、责任上的伦理缺失、受助者的伦理缺失.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树立"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理念、建立"三方联动"的高校贫困生援助责任机制、构建"三能并举"的高校贫困生自助体系,以保证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管理的伦理属性决定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现出教育性与强制性、属人性与属物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内在特征的矛盾性,孕育了制度凌驾权利、权力超越公正、手段僭越目的的伦理困境,对学校管理伦理共同体建构产生障碍。为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合道德性,需要从伦理内容体系建构、主体责任伦理和实践伦理反思3个维度重构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7.
程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18-121
"善"、"平等"、"责任"是元伦理学的概念体系。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思想的研究,发现翻译同样具有"善"、"平等"、"责任"的伦理属性,"善"为指导翻译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善译"要做到"善思、善待、善意";"平等"为翻译之公正伦理;"责任"为翻译质量之保障伦理,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是翻译行为的内在伦理要求,又是确保翻译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教材伦理学既是伦理学原理在教材领域的应用,又是教材研究向伦理学的升华.古今中外,教材伦理思想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学生发展作为教材伦理体系内最为基础的范畴,是教材实践的决定因素及教材发展的根本遵循,因而成为教材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兼有应用伦理学和教材学性质的交叉学科,教材伦理学是研究"教材是否以道德上可行的方式传递了有价值的东西"的一门学问.教材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从一般伦理学的视角或教材研究的取向两种逻辑思路进行探究.构建教材伦理学的体系,应从教材主体的活动特点出发,领悟时代发展和教材改革的现实,对教材主体提出的伦理责任、对教材内容的伦理诉求、对教材制度的伦理规约,并从政治伦理、制度伦理、知识伦理、技术伦理等多个视角作出实践应答.  相似文献   

9.
"责任伦理"是一种道德伦理,强调公民对自己行为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并敢于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道德理念,旨在培养公民的行为自觉和责任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高中政治教学中"责任伦理"教育有以下几种路径:一是在文本研读中涵咏;二是在案例探讨中感悟:三是在活动参与中建构。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的伦理属性可从教科书主体、教科书知识和教科书制度三个维度加以认识和把握。但教科书并非天然就具有道德的正当性,教科书发展的伦理困境主要涉及"主流意识"与"多元价值"之间的平衡、"社会责任"与"市场逐利"之间的博弈、"教科书权威"与"公众质疑"之间的纷争、"数字教科书"与其可能的"伦理风险"等方面。教科书发展伦理困境的消解策略在于:遵循"统筹为主、统分结合"教科书制度,配置教科书主体的伦理责任,构建教科书公众参与机制,创设教科书专业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在伦理方面以培养公民伦理并通过大学德育进行道德教育,但现实中大学德育的效用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学德育的"知行脱节":道德行为不能达到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站在伦理学高度看,人与人相处所存在的行为准则有多种,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以最基本的"底线伦理"——"不为恶"原则为行为原则就是实现了道德行为,遵循此原则就是从基本道德行为做起进而逐步达到公民伦理要求。大学生公民同样需要从"底线伦理"的行为准则做起以达到公民伦理的高层次要求。因此,要提升大学德育的效用就需要以"底线伦理"为基础进行道德行为约束,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高校基于"底线伦理"才可呈现高效用的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2.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本文基于对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和效能的分析,结合高校特有的组织属性和高校教师特有的社会属性,概括了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特点和效用,并从高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水平及高校管理策略等角度阐释了对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进入数字时代,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引发教材编制思路与范式的转变,教材编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样态。数字时代的教材编制面临着技术泛滥导致课堂规范与责任伦理弱化、技术深度介入解构系统化教材知识体系、快速更新弱化了知识的深度学习及泛化了教材目标定位、数字化资源运用易引发法律风险隐患等教育伦理问题。规避数字时代教材编制的技术伦理风险,应及时更新教材编制基本理念、从动态场域通盘考量教材编制全过程、推动技术与教材编制深度融合、健全行业制度规范与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当前责任教育缺乏为后果负责的"责任伦理"精神,促进学生承担后果的责任伦理教育成为责任教育改进的一种方向。为全面了解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研究者根据教育实际与责任发生原理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并获取了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中学生自评结果显示责任伦理水平整体较高,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随年级逐渐增长,年级之间差异显著。但初中生、高中生和教师之间在学生责任心水平、责任教育方式选择和形成途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责任伦理七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0.9之间,中学生责任承担呈现出明显的"个人利益倾向",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国家与社会和集体的承担意识增强。3.对"未来"责任的认知水平随中学生面临的阶段性升学压力变化而变化。4.初二年级是进行责任伦理教育的敏感期,应增加较为具体的、具有外力约束的和具有实践性质的责任伦理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5.
规则、伦理规范、道德责任被认为具有"规范性"特征和要求,对这种"规范性"的理解和解释成为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代伦理学理论中道德"错误理论"论辩的一种前提、伦理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争论的根源。规则和伦理规范如何能够提出"要求",因而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事物?这些更基础的问题在于规则、伦理规范或道德责任的本体论实质。在制度性事实理论的基础上,一种对规则、伦理规范或道德责任的本体论说明,可以更清晰地认识错误理论的问题所在,也可能为伦理学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一种"自然化"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6.
责任伦理不仅强调行为动机的善性,而且强调行为结果的善性,对青少年进行强调信念和结果的责任伦理教育是未来责任教育改进的可能向度。责任伦理的原始模型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维度是责任伦理教育的重要维度。数据分析显示:尽管中学生承担家庭责任的意愿最高,远超过其他维度,但现实中中学生仍以学业为重、很少履行家庭责任,家长也很少给予中学生践行家庭责任的机会;随着年级递增,中学生家庭责任水平逐级升高;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中学生责任形成的影响最为显著,社会力量在其责任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递增。未来要引领家庭在培育青少年责任方面履行基本责任,为中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基础;需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进一步提升学校责任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效能;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青少年责任伦理发展,这些都是提升中学生家庭责任伦理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能够有效解决技术呈现和受众认知间的冲突。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之下的数字教材编制,可能遭遇课堂规范与责任伦理弱化、系统化教材知识体系解构、教材目标定位泛化、数字化资源运用易引发法律风险隐患等伦理危机。以伦理视角对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进行审视,应遵循技术向“善”和“人”的发展融合的价值诉求,重视数字教材编制主体多元协同和融通的关系诉求,坚守数字教材编制体系“三性”融汇的内容诉求。因此,化解人工智能融入数字教材编制伦理风险,应立足于建构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和技术责任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规范与技术责任,重拾“以人为本”的数字教材编制教育价值理念,动态监控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全过程,充分审视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的设计机理和强化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材编制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科技出版是一项社会事业,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出版肩负着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公众素养的历史使命。加强科技编辑的伦理责任应是科技出版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从现任已成为当代社会中的规范概念,科学的“价值中性”与科技出版工作的社会性,关注出版物的社会后果地科技编辑的伦理责任,以及科技编辑的伦理责任与自身综合素质的关系几个方面讨论了科技编辑的伦理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诸如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公共意识淡薄等问题,高校亟须强化大学生的责任伦理教育。责任伦理就是要求责任主体对自我之外的他者负有相应的道德责任和伦理义务。新时代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出现了家庭教育引导方向不清和高校责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探讨从激发大学生责任伦理的内驱力、培育责任伦理教育的系统化工程、弘扬传统伦理的文化精髓等方面协同发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责任已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责任构成,且其作用日趋彰显。课程责任具有前瞻性、公共性和伦理性的属性,其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批判性理解、价值性构建和创造性转化。课程责任的履行需要增强教师的课程责任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责任能力,建立相应的课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