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界通行的真理客观性观点与实践标准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论相冲突,背离了真理定义的基本要求,不符合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曲解了经典作家关于客观真理的论断,其基本论据和推理过程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内在矛盾,因而从根本上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本人所在学校举行了一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比赛过程中,各位评委老师要对参赛选手进行评议、评分。通过不同的方式,我做了一些了解,其间听到一些过时、僵化的评价话语,缺少现代教学理念,使我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3.
“真理”和“客观性”的含义,都既有存在论意义,又有认识论意义.从认识论意义上考察,真理的客观性为一切真理性认识所共有,又是真理性认识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即符合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本体论前提下,肯定符合性是真理的客观性.从真理内容的来源是客观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不能推导出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文艺界为探索散文的发展与创新道路,发表了许多意见。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在散文的改革与起飞必须从破除“杨朔模式”入手,因为这个模式的本质是“假”的,“是一个水中的月亮”,“是一个叫人忘记自我,而为空头政治服务的假模式。”这种意见值得商榷。我认为,杨朔的散文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标准来加以审视与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真理是否客观的问题上 ,应该从不同的角度 ,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角度看 ,真理作为意识的组成部分 ,是主观形态 ,即真理是主观的 ;从真理与谬误的角度看 ,二者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形式都是主观的 ,二者的惟一区别是正确性问题 ;从真理本身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看 ,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不等于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质疑” ,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符号的世界 ,而不再是那个完全独立于语言世界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 ,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一“质疑”引起了对我国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即“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思考。如何在“质疑”中完善真理的定义是本文所作的一个尝试 ,即将真理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7.
如何对真理进行符合实际的恰当分类,这一问题无论对于认识论的研究还是哲学课的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真理的分类问题,提出以下看法。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各种真理在形式上的差异。请看以下五组例子: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数学也是真理。(2)“火星绕太阳公转”是真理;“地球在自转”也是真理。(3)“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真理;“地球年龄为46亿年”也是真理。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升学考试.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就近入学的作用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完美,通过就近入学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并不能一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并不能完全把希望寄予对薄弱学校的改善上。  相似文献   

9.
在学术界,往往不分巨细地提出真理和价值并列说、渗透说、贯通说……,其核心是强调二者的统一。在宏观上,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在微观上,它却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本文以个别真理与个别价值的差别性为立论中心,否定许多同志所提出来的“个别真理”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具体的统一”。真理和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中产生的.而主体有多种需要,客体也有多种属性.主体的每种需要都可以与客体的一种或多种属性相联系,而客体的每一同性都可以与主体的一种或多种需要相联系.无论是主体需要还是客体属性都有一个变化过程,这…  相似文献   

10.
批判艾耶尔时"感觉经验不是不实在的"的论证,指出"后来的感觉"不足以作为"先前感觉"的证实或否定的根据,因此感觉经验在感官范围是否具有实在性不可知;另者.艾耶尔认为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是语言的偶然运用造成的,但是理性能力能思维物自体.  相似文献   

11.
真与假的界限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真理与谬误的矛盾运动中存在着意见的矛盾运动。由于主体和客体的限制,形成意见的多样性,对不同的意见应当采取正确的态度。在对真理的探讨和发现的斗争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意见的宽容和争论。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在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的同时往往极力强调谬误的主观性,并把是否具有客观性作为区分二者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这种对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性的认识有失偏颇,真理和谬误作为主体认识的两个方面,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立的,二者有原则性的区别,但是否具有客观性并不是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一 客观性和价值性是真理的双重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就是表明真理所包含的内容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人的认识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就要在认识中尽量排除以主体为转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仅就讲授“真理”一章可能遇到的和应当强调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在分节讲授之前最好安排一个简短的前言,从总体上概述一下有关真理的问题,可着重说明: 1.真理问题的重要性。指出真理问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意义,从而说明它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把真理问题单独提出来同“实践和认识”并列成章就是为了突出它的地位。 2.真理论的基本问题和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基本观点。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证明Cluster模型违背了细致平衡原理,指出了海中核子pick-up图象的不合理性。该模型的发射几率中不考虑复杂粒子正确构成的影响更是一个显著的倒退。  相似文献   

16.
一、对《新唐书·宋之问传》“穷历剡溪山”的记载及后世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提出疑问 ,认为之问足迹尚未及到剡溪及剡中一带 ,“庶几踪谢客 ,开山游剡中”为思慕之词 ,非已然之词。二、就陶敏先生《宋之问卒于桂州考》一文的观点质疑 ,认为宋之问卒于桂州还是钦州 ,目前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他流放钦州的路线应是由湘入桂而不是由湘入粤。并以此与陶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7.
从反倾销法的观念基础,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效僧这三方面反倾销法本身提出了质疑,并且就反倾销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对《新唐书·宋之问传》“穷历剡溪山”的记载及后世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提出疑问,认为之问足迹尚未及到剡溪及剡中一带,“庶几踪谢客,开山游剡中”为思慕之词,非已然之词。二、就陶敏先生《宋之问卒于桂州考》一文的观点质疑,认为宋之问卒于桂州还是钦州,目前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他流放钦州的路线应是由湘入桂而不是由湘入粤。并以此与陶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9.
以这个生造的概念为题,很有必要作一番解释:不久前,接到某省某市的几位语文骨干教师的电话,称时下正在流行一种“采点”教学法。初闻着实心悸,误以为“踩点”,狐疑怎么语文教学术语与偷盗行话风马牛相及起来了。经询问,方知此“采”非彼“踩”。据说,这种方法很实用,教一篇课文,在处理时“采”有用,即同考试相关的一“点”,其余则“管它春夏与秋冬”。譬如讲授《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仅选和“笑”有关的段落,至于课文重点,那些环境描写之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之类,尽可舍弃。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扛鼎之作,经实用主义的“采点”,竟简化成应试的材料,别说还真有点儿“踩点”窥探,抢了些许便走的意味。而这种“强盗”行径竟然被有关部门拍成教学观摩片,在教学圈内一路发扬光大而去,大有“市粹”意味。在此恕不才生硬套用“国粹”一词,以表崇敬心意之万一。  相似文献   

20.
目前通行的哲学教科书及理论界存在的“真理或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的提法是一种不科学的“等同论”。“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三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不宜简单地以“或”字相连使用,否则,造成概念混乱,从而致使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范畴本体论化。为了避免“或论”现象带来的逻辑错误.本文建议停止使用“客观真理”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