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代宗教祭祀极其盛行,甲骨上辞很大部分都与此有关.商人崇拜与祭祀的对象主要有三个:(一)上帝;(二)自然神;(三)祖先神.祭祀祖先神主要采用单祭、合祭、特祭和周祭四种形式.商代祭祀包括宗族千室祭祀与方国祭祀两个层次.祭祀祭品分为三类:(一)物牲;(二)人牲;(三)物品.  相似文献   

2.
巫祀活动长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解析巫祀活动关健在于研究其所透出的一系列民俗信息、民俗信息变化、民俗机制,从而揭示出巫祀娱神也娱人,成为科学近亲、艺术之母这一人类文化“活化石”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用马进行的祭祀活动,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马牲祭祀和车马祭祀。马牲祭祀是将马作为食品,献祭给天地山川这类自然神,以供其食用;车马祭祀则是将车马献祭给祖先神,以供其乘坐。这种差异不见于其他动物牺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家马的引入和本土化历程来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对于马的使用方式存在差异。前者将马作为骑乘交通工具和重要肉制品来源,常见马牲祭祀;后者将马作为驱动车舆的重要动力,常见车马祭祀。马牲祭祀多见于北方游牧民族及与其交往密切的秦、晋等国,又经秦晋渐次影响中原,并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到荆楚地区。  相似文献   

4.
据相关记载,敖包信仰在蒙古贞地区已有大约35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其命运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一番兴起、没落、复苏的辗转波折.与此同时,蒙古贞敖包祭祀的实际内涵也一并完成了从“娱神大于娱人”到“娱人大于娱神”的转化.在这种符号意义解构并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民众信仰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导演了敖包文化的盛衰起伏.  相似文献   

5.
"拜囊海"是天等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拜囊海"信仰习俗形成于北宋皇佑年间,历史悠久。"拜囊海"信仰习俗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融合性、宗法性和组织性,是女性文化的体现,有承传性与神秘性等地域文化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拜囊海"习俗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6.
巫文化与傩文化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文化同巫文化的关系是自然历史的传承关系 ,是人们在神鬼观念支配下的一种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活动方式 ,是这种活动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傩文化直接继承并弘扬了巫文化中崇信鬼神、通过巫师等职业工作者沟通神人关系 ,祭祀和乞求神灵 ,驱鬼逐疫等本质内涵 ,继承了巫文化的多神崇拜观念以及神秘性、古朴性、粗犷性、原生性等基本特征。傩文化又高于巫文化。它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 ,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念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 ,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黔南民俗体育文化存在祭祀文化心态、农业文化心态、节庆文化心态和娱乐文化心态四种文化心态类型。从耗散结构理论看,民俗体育文化心态演变是一个不可逆或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民俗节庆文化心态向多元节庆文化心态转型、娱神娱祖文化心态向娱人娱己文化心态转型、农业文化心态向后工业文化心态转型,是现时态语境中民俗体育文化心态演变的趋势所指。  相似文献   

8.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傩祭祀仪式遗存,祭祀以驱鬼逐役、酬神纳吉为目的,围绕逐家串户跳池哥昼傩舞的方式进行,具有浓郁的原始特性和民族特色。作为祭祀仪式表征符号的池哥昼傩舞,古朴、原始,以其丰富的表演形态和风格全方位地透析出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聚合信仰、娱人娱神、以舞叙事、重温历史等多重文化特性,是研究白马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庙会是指祭祀神灵,娱神娱人的一种聚会;集会则是以交换生产、生活用品为目的的一种贸易聚会。但在徼州农村社会活动中,以庙会作为集市形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特色。  相似文献   

10.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在古越人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至作为后裔的壮族和泰族在稻作生产活动中烙下了农耕民俗特有的深深印迹。通过对壮族和泰族的农耕祭祀礼俗的比较研究,还可发现其印迹有如下4点:1.择吉日举行稻作农耕仪式;2.祭祀地点以农业生产场地和寺庙为主;3.古越人原始宗教信仰和由越巫发展而来的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还遗存在稻作农耕仪式中;4.稻米为最高的祭品。  相似文献   

11.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边陲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花山岩画为壮傣先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其图像独特,为壮傣先民祭祀仪式场景的再现.壮傣先民通过舞蹈等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灵、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同时进行酬神、娱神及娱人活动.探究壮傣先民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为现当代壮傣族群乃至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流交往寻求和谐共荣的新途径,为提升中国文化在东盟的影响力提供政策参考与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楚地巫文化中"以阴巫下阳神""以阳主接阴鬼"祭仪中的性别搭配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其实这是一种娱神方式。屈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产生于楚地的巫文化,与这种娱神方式密切相关,可以称之为性恋原型。性恋原型在与祭歌关系密切的《九歌》中表现为潜在的性恋结构模式及哀伤的情感取向,这种结构模式和情感取向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离骚》,以及《九章》部分作品的情感表达甚至审美特征。正是这种原型的运用,使建构于楚文化的屈骚之"发愤以抒情"具有"同时用千万人的声音说话"的强大召唤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祭祀社神是农耕文化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中国人的社神崇拜从农耕时代就开始了,目的是祈求养育万物的大地赐予人们五谷丰登,保佑百姓幸福安康。祭祀土神礼仪隆重,祭品丰富,在向神灵敬献美酒的同时,还伴有音乐歌舞,慢慢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社祭坛上的封树,是国土的标志,也是王权的象征,"社稷"由土神和谷神祭祀演化成国家民族的代称。这一重要的农耕祭礼我们可以从出土文物和汉字中找到印记,文物图纹和汉字图像的解读,为还原历史提供了更直观的研究手段,所以,图文承载的是一部固化的农耕历史。  相似文献   

15.
夏商时期,是一个从原始向文明转化的时代,在原始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上帝神、天地神和祖先神的崇拜,不仅秩序化,而且仪式化。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进行的歌舞表演,延顺和深化了上古时期出现的戏剧学因子。“动作的摹仿”这一戏剧的本质在内涵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戏剧的娱神功能代替上古歌舞的自娱功能而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出现娱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雩祭是古代大旱时举办的祈雨祭祀活动,伴随着农耕文明而产生,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一镇二乡十二社"雩祭活动是阳城独特地域环境模塑的产物,也是当地百姓努力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其兴起可追溯至清代,传承至今。从生态民俗学角度对山西阳城雩祭进行解读,可以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其在娱人娱神、维系村民关系、满足民众心理诉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拔河游戏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拔河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战争,其后作为一种游戏活动,渐次羼入巫术成分,在娱人之外还蕴涵有祈祷农业丰收的功用.祈祷丰年主要是通过娱神性质来实现的.总体看来.拔河游戏经历了实用、娱人娱神、现代竞技等发展阶段,呈现出由传统文化转向定型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8.
白马人"池哥昼"傩舞活动的主要形式,以酬神驱鬼、逐役纳福、传承信仰、娱神娱世、以舞叙事,再现历史等多重文化形态为一体的民族民间祭祀活动。它古朴原始、庄重肃穆、情趣盎然,文化内涵丰富,是白马藏族人的一块靓丽的玫宝。  相似文献   

19.
白马人"池哥昼"傩舞活动的主要形式,以酬神驱鬼、逐役纳福、传承信仰、娱神娱世、以舞叙事,再现历史等多重文化形态为一体的民族民间祭祀活动。它古朴原始、庄重肃穆、情趣盎然,文化内涵丰富,是白马藏族人的一块靓丽的玫宝。  相似文献   

20.
从《少司命》、《东君》看南楚巫文化中的生殖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原是流传于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的娱神乐歌。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发祥于巴陵至君山一带,最初是古洞庭湖畔、湘江下游蛮越初民的娱神乐歌。《少司命》是《九歌》中的第六篇,以其祈求美子,人神性爱及保护幼艾等娱神仪程表明,《少司命》是南楚蛮越民族在隆重的祭祖活动中祭祀生育之神的娱神乐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