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学结合”是目前中国大陆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从我们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考察调研和访谈调研中得知,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内涵的理解与实践上大多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手段,其内涵和实质都应该是“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变化发展时期,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简单地仅仅是学生的“就业”,而应该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正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最理想的高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为此,辅导员工作也要以学生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为基本原则,依托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实施,对于如何更加有效的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德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参考。本文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德育实施的作用,从而提出学生德育实施的途径及策略,以期能为当前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在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不仅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职业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主要以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该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个案分析,找出该专业在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旨在为我国同类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而且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矛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课题,也是高职院校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矛盾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建设问题的认识,理清工学结合开展课程改革建设中的思路,促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与建设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凸显了高职教育特色,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全面了解物流专业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提炼学生应掌握的核心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并按照真实的工作岗位设计项目教学任务,以具体案例说明了导数及其应用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8.
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模式,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在应用统计方法课程中采用此模式,能够取得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经打破传统的以会计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体系,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课程体系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对技能型会计人才需求,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1]为基础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未完善,所以,创新和实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到的关系主体包括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学生三个方面.因此,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对于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有必要开展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研究.本文以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辅导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职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情况与挑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重新考量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寻求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途径与对策,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寻求多元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夏泳 《华章》2010,(24)
"工学结合"是指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外贸函电>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及商务英语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该课程的实训教学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外贸函电>实训教学,认为要使学生学好外贸函电,应坚持"理论来源干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的原则,强调在<外贸函电>实训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商务环境及其案例,使学生在模拟实际操作中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文论述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五段式”顶岗实习,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强化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接轨.  相似文献   

15.
何倩 《时代教育》2014,(11):260
工学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推动了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中,工学结合模式就是高职院校进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主要探讨这种模式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与机遇,指出了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的积极作用,不断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开辟更为广阔的新空间,尤其是要创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党建工作,解决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与管理工作的时间、空间和前后衔接的问题,让学生党建工作走出一务具有实效性的发展之路,使党建工作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过程过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就业瓶颈产生的原因,通过调查得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提出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工学结合;要进行课程改革,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程实施和组织。创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旅游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中较早开展的工学结合的专业之一。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工学结合的现状,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存在认识不足、职业定位不准、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继续学习能力不强、人际关系处理不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结合高职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建立TPT实习模式,制定合理实习时间,强化职前培训,增加企业教师授课,加强制度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实现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19.
制度文化建设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色,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专业、课程、实训基地、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保障,从而确保工学结合工作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0.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可从教师应具备的意识、职业技能、基本要素和发展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