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有三个义项,均为语素义义项。从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看,这个处理似不合适。①“帮助”较稳定,是语素义义项。②“称赞”已有单独当动词、形容词、名词使用的趋势,已经发生词汇化。③“赞体”应注为词义义项。  相似文献   

2.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  相似文献   

3.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意义比较抽象,用法比较复杂,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以"何必"与"何苦"为例,它们的语义轻重、在句中的分布,以及句法语义均有异同。以"何尝"与"何曾"为例,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句法位置相同,表达的时间范围基本一致,都可以与"又"搭配;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句中连用的词不同,与"呢"连用时表达的语气不同。  相似文献   

4.
"端的"是近代形成的一个语气副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是由同义副词"端"和"的"复合而成,宋代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表示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北宋时期"端的"一词出现名词形式。副词"端的"作状语,可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也可以修饰形容词;还可以修饰谓词性代词。  相似文献   

5.
“说不定”经历了由动补结构到语气副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由表实在的意义逐步演变到表情态的认知意义,意义逐步虚化,表示说话人对事件的主观认识、评价和态度.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难以"一词是由短语结构"难词+以介词"发展而来逐渐凝固成词的,"难以"的词汇化是伴随着"以"由介词演变为词缀的语法化同时发生的,经历了由"以"字悬空到跨层后附这一过程。本文根据对先秦至宋代经典文献的穷尽式调查,描绘出"难以"词汇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认为”连用最早出现在宋代,但最初是短语,意义是“认(和没有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分辨、识别;承认)O1为(作为、做、当、担当)O3”;明代是“认为”词汇化萌芽期,意义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清代词汇化程度较高,一直到现代汉语早期才彻底词汇化,之后“认为”一词的使用越来越灵活.  相似文献   

8.
复音连词"不止"是由否定副词"不"和实义动词"止"经常共现而进一步虚化成的凝固结构。作为偏正短语,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作为连词,它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明代进一步发展。但从清代开始,直至现代汉语中,"不止"因受平行语法化的影响,其连词用法趋于停滞,偏正短语"不+止(V)"反而被高频率地使用。主要从"不止"的词汇化;"不止"的语法化;平行语法化的发生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语气副词“也”的话语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副词“也”可以表示委婉语气,常常用在对比评价的语境中,说话人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对比后,得出优劣差异。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因而遵循礼貌原则,用表面的类同来表达对所描述对象的保留态度,带有“勉强”的语气。突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0.
“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音词"然而"来源于代词"然"和连词"而"组成的语素序列。在上古汉语中,"然.而"的语境有四种类型:(甲)"S,然.而VP1者+VP2也";(乙)"S,然.而VP也";(丙)"S1,然.而S2";(丁)"S1,然而S2"。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审视,这四种类型可以视为"然而"词汇化的四个阶段。甲式是"然.而"语素序列的原始形态,丁式是"然而"词汇化的终结,中间两式则是过渡。从"然.而"到"然而"的演变,正是在这四种语境中逐步酝酿完成的。语境中语义关系的变化和"然.而"后续成分的改变是促成这一演变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双重否定结构"不无"经历了一个由跨层结构到双音词的发展过程。"不无"由跨层结构变为动词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其中"无"句法位置的变化带动了其词性的转变,为"不无"的词汇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外语义的融合、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发展也是"不无"词汇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黄桂红 《文教资料》2012,(15):27-28
现代汉语副词“断乎”一词由古汉语中“断断乎”逐渐精简而成。“断断”是副词“断”通过构词法中动词重叠方式形成,“乎”紧跟其后,最初只是舒缓语气的助词,后逐渐凝固成一词,“乎”作为后缀附在副词“断断”之后构成新的副词“断断乎”。到了明代,随着双音节词汇大量的出现,双音节词逐渐取代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断断乎”从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演变为双音节“断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才怪"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高,尤其是在日常口语之中,并且有了自己特定的句法格式,表示对之前陈述事实的否定。作用与"不""、没有"等一般否定词的功能类同,但在表达的效果上"才怪"多了一层轻松、幽默、戏谑之感。那么"才怪"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本文通过对北大CCL语料库进行检索、对语料进行分析试图探求"才怪"一词的词汇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如果"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连词之一,该词始于唐代,从其构词法来看,"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同义语素并列。假设连词"如"早已存在,"果"则经过一系列语法化才沾染上假设义,并于宋代最终形成表示假设关系的专职连词。在这一过程中,词语的双音节化和类推作用是其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且明清后这一用法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6.
17.
“词汇化动词 NP”的口语用法是当前社会中年轻人较为流行的一种表达方式,且有蔓延的趋势,但是严格地按照语法来讲,这是一种错误的语法格式。本文在列举种种“词汇化动词 NP”语法格式个例的同时,还对它们作了结构上的分析,发现这种本不能带宾语而今又能接宾语的动词都是词汇化了的动词,“词汇化动词 NP”新用法之所以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以及这种动词结构的特殊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连词"莫说""再说""要说"等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试着归纳了其凝结成词的过程,分析了"若说""虽说""因说"等(X说1)和"莫说""再说""要说"等(X说2)结构词汇语法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很"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先秦到唐宋,“很”一直用作形容词。中古至今“很”与“狠”同用。元明以后“很/狠 形容词”结构中,二的地位渐渐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语意上“很/狠 形容词”以形容词为中心,语法上偏重于形容词作谓语,“很/狠”有了修饰色彩,作状语。到了清代,“很/狠”作程度副词的用法已大大多于形容词用法。此后,“很/狠”又分别用“很”和“狠”表示,“狠”用作形容词,“很”用作程度副词。现代汉语里,程度副词“很”又进一步虚化为表语气的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