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我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清同治六年九月二十八(1867年10月25日)生于广东。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春,翰林院庶常馆散馆,任刑部贵州司主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  相似文献   

2.
苏全有 《历史档案》2008,(4):114-118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其中中央政府体制方面是成立了11个部,这些部多是由旧部改设的,如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巡警部改为民政部,户部改为度支部,工部并人商部改称农工商部,等等,新设的部只有一个,就是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11月6日)成立的邮传部.  相似文献   

3.
王鑫玉 《兰台世界》2013,(16):117-118
<正>张元济,字菊生,号宵斋,浙江海盐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76),1959年在上海逝世,中国近代著名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商务印书馆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张元济自幼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光绪壬辰(1892)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衙门章京等,后来因为参与戊戌变  相似文献   

4.
全庆,正白旗满州人。同治十一年六月由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二月降调;光绪四年五月复由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土,光绪六年十一月补大学土,次年八月体致。光绪八年(1882)死,韶文格。据同治四年十二月、同治八年十二月造报的《正白旗满洲都统、将军等年岁册》分别载明:“双寿佐领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正白旗汉军都统全庆,现年六十五岁,十二月初四日生。”“承前佐领下礼部尚书·正白旗汉军都统全庆,六十九岁,十二月初四日生。”按照这两件档案所记全庆的年岁推算,其生年均是嘉庆六年。又,同治十二年军机大臣奏呈的《遵旨查…  相似文献   

5.
沈家本(1840-—1913)字子,号寄,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沈家本于光绪九年(1883)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三十年中有二十余年主管司法,先后担任刑部左侍郎、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司法要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奉上谕”研究中西法律,兼任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是我国近代在法学上力主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知识份子代表。在他主管清末司法工作的实践活动中,依据自己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的经验及其精通古今中外的司法知识,在中国近代法制改革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人对他评价甚高,称他为“法学泰斗”、“清代最伟大的法律专家”、“中…  相似文献   

6.
松毓,字秀涛,别号松阳馆主。同治二年(1863)出生,满族镶蓝旗,姓赫舍里氏,吉林省吉林市温德河子屯人。其先祖原在吉林驻防,后附入京师镶蓝旗,隶属于四甲喇佐领下。松毓生长在世代官僚的家庭里,其父曾任黑龙江副都统。光绪十四年(1888),松毓以贡生捐笔贴式。光绪十五年(1889),在吉林办理边务文案。光绪十七年(1891),为漠河金矿办理转运事项,翌年11月补授盛京刑部郎中。后因父母先后去世,祖母无人抚养,以知府回吉当差,被吉林将军长顺派充总理吉林边防营务处兼武备学堂事宜。  相似文献   

7.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又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江西广信府、南昌府知府,安徽提学使、护理巡抚。曾应张之洞聘主讲两湖书院史席。还应盛宣怀之请,出任过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监督。沈氏的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许多封建士大夫救亡图存,寻求维新变法道路.光绪帝深受影响,任用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担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事宜,时称"军机四卿",并起用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书,并推出各项新政措...  相似文献   

9.
孟继埙,字治卿,一字志青,天津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刑部湖广司主事、安徽司员外郎、广东司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一年(1895)履任贵州石阡府知府,后改湖北盐法道,不久卒于官。著有《绿庄严馆诗存》一卷、《夜郎吟》一卷、《试茗吟庐诗稿》不分卷、《黔行水程记》一卷。  相似文献   

10.
光绪十八年,长春商人为反对清政府设局收捐,该城商人举行了全城性抗捐罢市,以示反抗。现从馆藏《刑部档》中,选辑公布有关档案四件,以供研究近代社会经济史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人。他于同治十年辛未(1871)19岁中秀才后,于同治十二年癸酉、光绪元年乙亥(1875)、光绪五年己卯、光绪八年壬午参加过四次乡试,光绪八年中式21名举人。此后,曾于光绪九年、光绪十二年、光绪十五年三次赴京考进士。  相似文献   

12.
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代的契机将维新派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提出了种种变法图强的设想,兴办新式学堂就是其一。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刑部左侍郎李端菜上“推广学校,以厉人才而资御辱”一折,提出建立京师大学,后因经费困难而搁浅。  相似文献   

13.
光绪二十二年,苏州纺织工人为反对抽收织机捐税,将苏省牙厘总局门窗捣毁,掷伤官员,要求免征机捐。他们的斗争,得到了部份市民的支持。现从馆藏《刑部档》中选出三件有关文件公布,供研究近代社会经济史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元济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有才能的先驱者、实干家,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说:“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这充分肯定了张元济在文化出版事业上的功绩,也是对他一生的高度评价。 (一) 张元济生于1867年,逝于1959年。浙江海盐人。光绪己丑(1889年)举人,与梁启超同年。壬辰(189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他是翰林中几个富有民主思想的人物之一。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当  相似文献   

15.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离京到上海,经李鸿章介绍,由盛宣怀聘请,担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后任公学总理。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鲍咸昌、鲍咸恩、高凤池等人在上海集资创办。当时译书院常有书稿在商务印书馆印刷,张元济便与夏瑞芳结识。夏深知张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世之才,张也看出夏有远大抱负,绝  相似文献   

16.
《兰台世界》2015,(Z3):149-150
<正>清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1840—1911),盛京地区各级官府衙门及各级审判厅刑事审判的依据先后有《大清律例》(乾隆五年即1740年颁行)、《大清新刑律》(宣统二年即1910年12月颁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前,地方各级官府衙门的正印官既掌握行政权,也行使审判权,终审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京师职官犯罪及死刑案件,均向皇帝奏闻请旨。由于《大清律例》律文正条不甚完备,因而在盛京地区还有一些经皇帝或刑部批准的定例及成案,作为办案依据。宣统二年颁行的《大清新刑律》是一部较完善的刑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清代,兄弟二人同为宰相的只有张之万和张之洞.清朝267年中既中状元,又当宰相的只有8位,张之万就是“状元宰相”之一. 张之万,字子青,清直隶(今河北)南皮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状元.丁未科是中国科举历史上的“名科”,这一科考中了张之万、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沈桂芬等名流进士,而张之万出类拔萃,文采压倒众名流,高中榜首状元. 张之万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充任湖北副考官、河南考官.同治间,署河南巡抚、移督漕运,历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光绪八年,为兵部尚书,后调刑部.  相似文献   

18.
叶赫那拉·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卒年74岁,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掌控晚清政权达47载.在同治、光绪两朝,她曾三次垂帘听政.第-次垂帘是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二年(1873),计13年;第二次垂帘是同治十三年(1875)至光绪十五年(1889),计15年;第三次垂帘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计10年.三次垂帘时间加在一起长达38年,另外的9年虽还政于皇帝,但朝廷重大决策仍需其点头方可执行.可以说,慈禧是-个当之无愧的"无冕女王".  相似文献   

19.
前任两江总督臣李宗羲跪奏,为东乡一案遵旨查明,恭折复陈,仰祈圣鉴事.光绪四年四月十七日,准四川总督丁宝桢咨开,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光绪四年二月初一日奉上谕: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所称四川东乡县一案,李有恒罪名轻纵,请饬复核.等语.着丁宝桢再将前案悉心复核,务求平允,无稍回护.前两江总督李宗羲籍隶四川,见闻较确,着该前督确切查明,据实具奏.钦此.又于五月十二日准刑部咨同前因.臣查东乡一案,平日早有所闻,迭次派亲信家属驰赴尖峰寨、千金硐等处查访.臣复力疾亲至该县吊卷细查,稍有端倪.  相似文献   

20.
曾纪泽,字劼刚,湖南湘乡人,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卒于光绪十六年(1860)。同治九年(1870)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光绪四年(1878)奉命出使英、法,光绪六年兼任驻俄大臣。从此,揭开了曾纪泽一生中最辉煌、同时也是最为人褒贬不一的政治生涯的帷幕。光绪七年,他通过反复与沙俄政府周旋,终于改定了前任使俄大臣崇厚所定约章,“障川流而挽即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两岸地区,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光绪九年,由于法国帝国主义对越南与中国南部的觊觎,引发了终止于光绪十一年的中法战争,被人们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