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芝萍 《新闻采编》2004,(6):43-43,45
当代社会最流行的语词之一是“策划”。报纸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产品,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定的策划。经过策划整合以后,报纸文化发出的信息能量倍增,就再也不是简单的“字纸”,它承载着使命,包含着深刻的文化理念,其影响力和穿透力无法估计。在这里,文化的张力,会使平面的报纸更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饶敏 《新闻前哨》2009,(7):71-72
在报界.策划是少不了的,要想让报纸好看,恨不得天天有点子,周周有创意.大策划连着小策划.一环套一环,其中,以节假日为基点进行策划,是一种最常见也最见效果的手段。由于节假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一向为媒体人所关注。每逢这个时候.各家报社竭尽全力、尽其所能地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激情.读罢让人称奇。  相似文献   

3.
新闻策划既是组织者的一种思考,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既是一种战略,同时也是一种战术,既是一种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从2002年起,我们提出报纸宣传“亮点工程”口号,用策划使报纸出新出彩出精品。所谓“亮点工程”,即值班总编辑每月值班时必须保证报纸有一至两个具有创意性的策划,且策划能使报纸出新出彩出精品。近三年里,我们先后成功策划了“马年六论”、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同样,没有经过反思的新闻采访其意义也要大打折扣。在参与了“灾区大学生,我们为你圆梦”的策划报道后,我对媒体的策划报道和策划思维作了一些思考。 竞争促使媒体追求一种与读者的“亲和力”,树立一种大众接受的媒体形象,这是媒体策划报道和策划思维的原始动力。 “5毛钱买张报纸,结果买回一个爹!”读者的这  相似文献   

5.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相似文献   

6.
蔡雯 《传媒观察》2007,(7):5-5,7
新闻策划有两种,一种是对事件性新闻的策划报道,另一种是对非事件性新闻的策划。在后一种情况中,新闻策划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策划,将它放在特定的(即现在时的)坐标系内,使之具有时新性,旧闻变新闻。新闻策划被看作新闻出新的“魔棒”受到报纸编辑的重视,各个报纸纷纷兴起“新闻策划”之风。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新闻策划范例,  相似文献   

7.
副刊是一份报纸用来“留客”的后花园,每一位副刊编辑都是浇水灌园的花匠,这座花园打理得好不好,要看你版面定位是否明确,看你是不是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编辑能力。一个合格的花匠不仅要做杂家,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文学修养,策划引导、慧眼识珠、笔底生花是一个好编辑的必备素养。  相似文献   

8.
报纸编辑策划的必要性和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策划是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新闻活动。报纸编辑策划属于新闻策划的范畴,是新闻策划的主体之一。谈新闻策划,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编辑策划。这里,主要探讨在当前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下报纸编辑策划的必要性和着眼点。一、报纸编辑策划的必要性其一,编辑策划是新闻传播传受关系由以“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变化的要求。我国新闻媒体长期以来以传者为本位,不够重视受众的需求,许多新闻媒体的观念在相当程度上是“我播你听(看),我编你读”,…  相似文献   

9.
策划竞争: 压缩时间超常规发展 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席文举说:“策划是都市报的精魂和制胜法宝”。都市报一诞生就面临竞争。 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面临成都晚报的巨大压力,当时的晚报发行量大,企业做广告得提前3个月排队。夹缝中求生存的严峻现实,逼得华西都市报只有采取与自然竞争相反的策划竞争。他们把策划作为报纸发展的助推器。策划贯穿于报纸发展的始终,贯穿于新闻改革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与自然竞争的“顺其自然”不同,策划竞争需要远见卓识、深思熟虑、实施过程也经过缜密的推演。其专注与投入,目的就是要“压缩时…  相似文献   

10.
“心中有……”这个口号,到处可见:商店里贴着“心中有顾客”,医院里挂着“心中有患者”……看了真叫人感动,您想,人家心中有你,处处为你着想,这不是天大的福分吗?当然,说“心中有……”是不是心中真有,那是另外一回事,墙上贴着“心中有顾客”,顾客进门给冷脸子看的事见得多了,没有感动却有感慨,也是无可奈何。不过,有个事实您得承认,凡是真正做到“心中有……”的,准受欢迎,“心中有顾客”就会顾客盈门,“心中有患者”就会成为活菩萨;同样的道理,办报纸的“心中有读者”,您这报纸就人人爱看。  相似文献   

11.
论版面策划     
版面是报纸的脸面,是报纸宣传效果的最终载体。成功的版面需要策划,没有策划,报纸版面就是一种“自然状态”。所以,版面编辑要强化版面策划意识,重视版面的策划工作,实现版面简单被动拼凑到主动“经营”策划的转变。 版面策划是版面编辑的一种创造性工作,是一种编辑艺术的最高体现,是实现版面最佳效果的一种新境界。策划的版面具有明确的版面语言和导向意识,并且直接影响读者。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媒体的时代,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曾经辉煌的平面媒体——报纸来说,归根结底是对一份报纸的核心价值力、报纸公信力、受众吸引力的考量。在新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把“原料”加工成“独树一帜”,才能“抢眼”,而它的关键在于报纸的策划艺术。新闻需要策划,同样,报纸副刊也强调策划的艺术。好的报纸文学作品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学色彩,  相似文献   

13.
我有这样一个近似简单但却不无根据的看法,我以为报纸工作做的就是六个字的工作:“摆事实,讲道理”。要提高报纸宣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关键就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我们知道,报纸是要讲道理的。理要讲对,话要动听,报纸宣传就在这个“理”字上。党报,就是要  相似文献   

14.
“新闻策划”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随着“策划”理念与行为在企业经营、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等领域的广泛运用,新闻出版界也及时探索“报道策划”、“编辑策划”、“出版策划”等运作问题,“新闻策划”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但是,这个应运而生的概念却不那么幸运,流行伊始,就引起了争论。赞成者说:“新闻策划”是“报纸的新的生长点”,“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反对者说;“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是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策划性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因此,科学地认识“新闻策划”这个概念及其反映的现实内容,就是探索新闻传播领域中策划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帅莉 《声屏世界》2001,(5):56-56
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当一份崭新的报纸或新的版面拿到读手中时,他会说这份报纸办得不错,这不是恭维,事实确是如此。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再拿起这份报纸就会说“越来越差了”,何也?编辑思想模式化造成的,按建立好的模式一路套下来,人懒了,思想僵了,报纸也乏味了。所以,要想办好一份有特色、鲜活、有生命力的报纸,编辑的思想就必须有创新性,要不断打破自己建立起来的模式。要具创新性,编辑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在讣闻报道里,你可以发现一个人一生中的光荣、成就、平凡与失败,而报纸的其他报道只不过是一天一天地记录着这一切。”每当我们读到这段令人振奋的文字,就会对“讣闻报道”充满向往,也深深慨叹新闻报道题材的丰富——在国外,讣闻报道是许多报纸的家常菜,也是令广大读者有着非同寻常兴趣的一个报道领域。  相似文献   

17.
如何办好地市报?答案有很多,内容也各不相同。我的答案是:“就看总编辑的了!”道理很简单,因为,总编辑是报纸的总指挥、总导演、总决策人。在重大问题上你有“决策权”,在人员调配上你有“指挥权”,在发什么、不发什么上你有“定稿权”,一句话,在“报纸如何办”这个问题上,你有“拍板权”。你的“角色”,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雷声远 《中国编辑》2005,(2):58-60,64
当今期刊,林林总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迎接挑战,应对竞争,各刊社都拿出了看家的本领,其创新求进更离不开精当的策划。如果某一期刊不注重策划,总唱“四季歌”,刊物办得毫无新意可言,就不能在“万花丛中红一点”,就难以取得主动权,去占领和拓展市场,就会在硝烟弥漫的文化市场“争斗”中败北。就目前而言,期刊编辑应着力加强对办刊理念、市场运作的特别策划。办刊人要有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紧紧扣住自己刊物的定位目标,把策划的文章尽量做足。办刊实践告知我们,特别策划的着眼点就是要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9.
刘波 《新闻世界》2008,(9):54-54
在媒体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一张报纸若要胜人一筹,除了要有足够的信息量,更要有夺人眼球的强大冲击力。对于文化副刊而言,在做好动态的文化新闻报道的同时,有序地梳理文化事情,包括重大的“节”或“日”,做好主题性策划,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章敏 《视听纵横》2002,(5):46-47
从今年开始《浙江广播电视报》(以下简称本报)扩为二十四个版,现在大多数的报纸都多于这个版数,但就本报来讲,是一个“量”的飞跃,作为报社的一名编辑,很希望本报借此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我认为简单地讨论如何安排这二十四个版的内容,是避重就轻了,本报要下功夫的地方是如何以质保量。本报在我省算得是历史悠久,但不客气地说,她与生俱来也有许多“硬伤”,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A、广播电视报是依托广播和电视的一张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在编辑工作上就处于一种被动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