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党报编辑必须与时俱进,转变办报理念,树立现代编辑意识,紧紧围绕读者的需要办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党报办成领导愿意看、群众喜欢看、基层用得着的报纸,使读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
报纸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阵地和舆论工具。要办好报纸,第一先让读者看得懂,第二让读者喜欢看,在此基础上,再重点研究怎样教育人,打动人。这是多年来我们办报者研究如何使报纸的传播意识契合读者接受意识的正确思路和指导原则。大家知道,对商店来说,顾客是“上帝”;对办报者来说,读者就是“上帝”,因为报纸宣传的任务最终要通过读者的接受来完成。如果读者对报纸宣传的内容不愿看,那么我们的劳动就毫无意义。毋庸置疑,对报纸宣传来讲,读者越多,一般来讲社会效果越好。要使报纸赢得最广泛的读者,就要对应读者的接受意识设置栏目,安排内容,考  相似文献   

3.
鲁力 《新闻前哨》2005,(2):34-34
我们现在提倡“三贴近”,就是要发动群众参与办报,办报要走群众路线。因为只有这样,报纸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群众喜欢看。长江日报在这方面作了些尝试,他们创办的《圆桌》专栏发扬了群众办报的好经验,也继承了办党报的好传统。  相似文献   

4.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就是消费者,读者就是市场。作为一名编辑,如何在版面操作中进一步体现读者意识、市场意识,也就是群众意识,我认为宜强化“菜单意识”。 所谓编辑的“菜单意识”,是个比方,一个版面就好比一桌大菜,编辑就是厨师。这桌菜是烧  相似文献   

5.
报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和办报质量的竞争。党报,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在竞争中如何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是靠价格大战或高额回扣式的恶性竞争,还是靠办报质量去赢得读者的良性竞争?回答当然是后者。党报既要毫不动摇地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又要改变过去“传播者本位”的灌输式做法,努力强化“读者本位”意识,在“读者喜欢什么”、“想知道什么”上做文章。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坚持党性原则与满足读者需求的关系,笔者以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加强党报通讯队伍建设张永红“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报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办报方针。而“群众办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依靠广大通讯员提供稿件和情况,并通过他们去联系千百万读者群众,办好我们的党报。因此,各级党报一向都十分重视通讯队伍的建设。但是,...  相似文献   

7.
张姬  康铁 《新闻传播》2004,(11):37-39
报纸重视编辑功能,激发编辑的创新意识,是报纸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一种必然选择。过去,我们一直讳言报纸的商品属性,往往过于看重报纸的宣传功能,而很少顾及报纸的生存问题,或没有把报纸自身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产业门类来发展。正因如此,有人把编辑功能作用的发挥,仅仅局限在把握“办报导向”上,忽略办报观念、报纸编排、新闻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创新,编辑的创新意识因而受到局限。所以解决编辑的创新意识问题,应引起报人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8.
办报办出了个“周末版”,不能不说是出了新。新在哪儿?新在观念上。以前办报,口头上也讲贴近读者,但实际上贴得并不那么近,大报小报,都是一样地搞“新闻灌输”,读者爱不爱看我不管,反正报纸是照样出。“周末版”何以会一呼百应,并且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呢?“我以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它具有了空前强烈的读者意识。读者是报纸生存的唯一空间,这个简单的常识,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花费了很大代价才慢慢弄懂了它。“周末版”源于读者的需求,自然为读者所容纳。那么,“周末版”的社会效应会怎么样呢?让我们看看“周末版效应”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9.
曾有人指出,报纸应当把读者当“上帝”,满足其需求。但笔者认为此观念有失偏颇。作为报纸这种精神产品消费者的读者,自然不同于进市场买货购物的顾客。报纸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沟通情况的一种媒介。在资本主义社会,报纸被完全看成是一种商品,通过办报获取利...  相似文献   

10.
张志新 《新闻传播》2007,(12):15-17
“群众办报”在我国新闻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群众办报”的形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往主要依靠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现在出现了DV、网络博客、节目嘉宾、短信互动、有奖征集线索等多种形态。面对着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形势、新任务,媒体要发展,要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还需不需要“群众办报”?如果需要,如果才能充分、有效地运用好?或者说,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办报”的内涵与外延?本刊选发的几篇稿件意在点题,欢迎更多的读者撰稿,就此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读者是上帝,这已成为编辑同人的共识。多年前曾流行过一幅漫画:数人在各自的画板上画上帝的像,各人画的上帝的像都是自己的翻版,大胡子的上帝也长大胡子,高鼻子的上帝也是高鼻子,甚至戴大礼帽的画出的上帝也戴着大礼帽。编辑在塑造上帝的时候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形呢?读者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编辑的意志为转移,编辑必须实事求是地作调查研究,强化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强化对读者的教育和导向意识,满足读者的需要,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一、编辑应强化服务意识书刊出版的目的在于读者通过阅读,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一切书刊都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所用。读者是编辑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读者是书刊的上帝,失去了读者,编辑的一切劳动都将变成无效劳动,出版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谈不上做好编辑工作。因而编辑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读者服务,不断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这就要求编辑要做好读者调查,这既是我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前提。读者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可以从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几个方面来划分,不同的群体对书刊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按年龄可以划分为少年儿童读者、青年读者、中年读者、老年读者;按受教育程度可以划分为小学程度读...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报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国内市场调整结构、不断分化整合。这个环境既是报业的发展的验金石,更可能是报业飞跃发展的推进器。是做大浪淘掉的沙粒,还是浪尖上的弄潮儿,关键便在于报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如何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造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的五种意识。 一、读者意识 “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这句话在服务业一度非常流行。后来又被制造业等其它行业的企业所接纳,按照顾客的需要进行生产和服务成为共识。作…  相似文献   

13.
屡见报刊上有“读者是上帝”的提法。仅以《中国记者》1991年第12期为例,就出现两处。第43页:“真正把读者当作上帝”;第48页:“这个上帝只能是读者”。把读者尊为“上帝”,本意大家都理解:无非是强调办报办刊的群众路线,增强读者意识,尊重读者意见,把报刊办得更加贴近读者,更受读者欢迎。但是,如果对这一提法细细品嚼一下,便感到有些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4.
《老百姓》是《晋察冀日报》(含《抗敌报》副刊中出版较早、时间较长、读者面最广的通俗性副刊。它创刊于1938年11月21日,到1942年7月21日结束,前后共刊出109期。担任其主编的先后有陈春森、仓夷、张正光、曾易。《老百姓》副刊是“运用群众形式反映群众内容的一次成功尝试。”就这个副刊而言,具有较强的受众意识——即充分关注读者的特点和需求,做到“办报为大众、办报靠大众”  相似文献   

15.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县市报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很快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报业新军。但毋庸讳言,县市报由于覆盖面小,办报力量薄弱等原因,近年来在日益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处境更加艰难。 县市报应如何面向市场?县市报发展路子究竟该怎样走?笔者在县市报社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对这些问题有过较多的思考。在此,结合我们仙桃日报社的实践,谈一些看法和体会,与同行们共同交流、探讨。 市场体制给予县市报的机遇多于挑战。更新观念,转变办报模式,出路就在脚下 市场经济体制对县市报的影响是空前的,它既给县市报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报纸的竞争十分激烈。县市报如何发挥自己贴近性的优势?本文就县市报的读者观念谈一些浅见。 思想上装着读者 把读者当作“老师”,经常倾听他们的意见。报纸的生命力存在于群众之中,千百万读者中有办报的丰富营养。溧阳报在1991年复刊时,在虚心向兄弟县市报请教的同时,还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和老报人意见。从周一刊到周三刊以及后来的周四刊,每发展一步,都先试刊,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然后集中正确、合理的建议,及时转化为报纸的栏目和风格。  相似文献   

17.
我们现在提倡"三贴近",就是要发动群众参与办报,办报要走群众路线。因为只有这样,报纸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群众喜欢看。长江日报在这方面作了些尝试,他们创办的《圆桌》专栏发扬了群众办报的好经验,也继承了办党报的好传统。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媒体和网络的激烈竞争中,城市广电报如何应对挑战,求生存,图发展?笔者认为,积极构建编者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平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搞好开门办报,实现报纸由“我编什么你就看什么”向“你想看什么我就编什么”的转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认清开门办报的“三利”城市广电报是一张深入千家万户的影视文化报。俗话说:“众口难调”,读者群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报人不能关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惟有面向社会,深入读者,广交朋友,准确把握读者“口味”,才能为读者烹调出一道道美味“大餐”,赢得读者的青…  相似文献   

19.
朱尖 《新闻三昧》2005,(9):40-41
企业报是属于企业党政管理下的行业报,在一般读的心目中,这种报纸是“宣传报”,是“件转发报”。《江汉石油报》虽然是江汉油田湖北管理局的机关报,但如果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份地地道道的报纸。近年来,它多次荣获优秀企业报的称号,并得到读的认可。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关键在于报社在办报的过程中具有新闻的理论意识、新闻的人才意识、新闻的创新意识和新闻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20.
准确定位是办好栏目的前提为什么有的读者喜欢看这种报纸,而有的读者却喜欢看另一种报纸我想,受读者青睐的报纸,除了好的标题、好的文章、好的版式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报纸的定位问题,即你这张报纸是办给什么人看的,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哪些人我们必须首先具有这种定好位置的意识,才能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及其不同的阅读口味,设置出一些好的栏目去吸引读者、去占有市场。《语文报·初中版》是一份面向全国广大初中生,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专业性较强的学习辅导类报纸。多年来,它一直紧紧围绕着“读”“写”“说”“想”“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