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相当规模的一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教育改革是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同历史上许多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一样,康梁维新派敏锐地感觉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与国家兴衰强弱的密切关系。在十九世纪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形势而惨遭侵吞的中国,改革不适应现状的教育制度,以利新型人才的辈出,尤其显得重要。于是他们把改革教育、培养人才,视作变法维新的第一要义。为此,他们大声疾呼:变科举、兴学校、育人才!在他们奔走倡导下,终于形成了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一次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兴办新型学校的热潮。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学会、学校和报刊,大开改革旧教育制度的风气。这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即是在今天,他们那种把教育改革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知远见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亦是值得我们深思和鉴取的。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指,字广厦,出身于广东南海银塘乡的一个理学名家。自少在父祖教育下,浸淫于程朱理学。二十二岁接触西书,薄游香港,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庭,不得以古旧夷狄视之,产生了对西方先进政教的仰慕之心。从此,他大购西书,大讲西学,成为近代中国“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找真理”的先驱人物。1895年5月至犯98年9月,康有为以其忧国忧民之爱国情怀,发动并领导了一场震惊全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达到救亡图强之目的。由于以慈德太后为首的清朝守旧派的反对,变…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时期的严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时期 (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至 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 )的三年时间 ,严复正在天津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校长 ) ,对他来说 ,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可以说是他的黄金时期。就在这三年里 ,他翻译了多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名著 ,并发表了许多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论文 ,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以英国为研究对象 ,学习富强之道 ,从事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制度的探讨 ,从而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鲜明的民主思想 ,于是震聋发聩 ,影响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几代知识分子 ,他们先后拍案而起 ,在中国大地上演出了从维新到革命的一系列壮烈画卷  相似文献   

4.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适应洋务事业需要的人才,于是他们便开始探索改革传统封建教育的方案,其途径以创办新式学堂和向外国派遣留学生为主。洋务派的教育改革举措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求,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实用型人才,促使了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并为现代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洋务运动时期的这些教育改革未能从根本上彻底变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从1895年5月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揭开变法运动的序幕,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变法运动宣告结束,这是戊戌变法时期。这期间,湖南被称为“最富有朝气的一省”,在整个戊戌变法史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的意义:一方面是湖南士绅倡办新政较早,最初与康有为等并没有建立联系;清政府“诏定国是”之后,湖南当局颇致力于贯彻清廷颁布的某些改良措施,并且在短时期内做出了成绩;另方面,湖南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在当时各行省中是比较突出而且是异常激烈的。因此探讨湖南地区变法维新的情况,实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戊戌变法远动的全貌;并可探讨湖南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运动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救亡图存”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动荡的时代,报刊盛行,书肆林立,出版物如雨后春笋,“顿呈活跃之观”。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旧中国的主要文化地区,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程中,每每从上海购取新书,作为“讲西学之基”。如康有为,就在一八八二年,“道经上海之繁盛,……大购西书以归讲求”。到了维新运动展开,上海不但涌现了各种报刊,即传播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也大量出版,对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促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以增强国家军事实力为目的 ,对传统的教育体系产生冲击 ,新式教育开始萌芽。外国语学校、军事学校、科学技术学校纷纷出现。出国留学生逐渐派遣。教学内容更新为实用的科目。教育改革对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正1898年(农历戊戌年),清政府当朝皇帝光绪帝在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的推动下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戊戌变法"。当时维新派所势单力薄,没有可以放心依靠的对象。从实行变法的目的到变法的具体措施以及变法的收效成果来看,这场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戊戌变法将他的从政生涯推向了巅峰,但同时也为他的后半生埋下了惨痛的伏笔。  相似文献   

10.
略论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倾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绪皇帝参与和推动戊戌变法,却不属于维新派阵营。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变革,但洋务派要保存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而维新派则要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要学习西方的“法度政令”。光绪实际上是倾向洋务派的,他支持变法,是想借“变法”改变有位无权的傀儡处境,因而对维新派的许多主张虚与委蛇,实际推行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不可能超越他的封建帝王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戊戌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中,康有为是个极其特殊的人物。除了他的政治改革之外,他的教育改革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在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康有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汇集此前各种零碎主张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宗旨,提倡变科举、兴学校、办学会、报纸、图书馆、开博物院,译书、派遣留学生,实行现代教育方式,并建议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内容,这就形成了他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实行 “文明开化”, 吸收先进国家的科学文化知识, 改革旧的教育体制, 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努力普及国民教育, 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是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重视师范教育不断增加教育投资, 努力提高教师待遇, 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晚晴政府在戊戌变法时期,漠视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和政府形象建构,在传媒领域既无物质基础,又乏制度架构,更无权威话语,失去了话语主动权。当代中国要吸取历史教训:在媒介格局上,强化党媒和党的新闻队伍建设;在信息监控上,推行"以法治媒";信息内容上,建构代表先进文化的权威话语,以实现党和政府的传媒领导权,建构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4.
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两次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37年春边区政府的成立,终于1938年8月小学法的颁布;第二阶段始于1938年八月,终于1942年底;第三阶段始于1942年底,终于1945年战日战争胜利结束。在这三个阶段中进行了两次教育改革,第一阶段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第三阶段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两次改革的性质、深度不同。经过这两次改革,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成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的进行和根据地的建设,并为革命胜利以后新中国的建设准备了大批人材。  相似文献   

15.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伴随着巾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巾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在一些开明官僚的支持下,组织学会,出版报刊,发动了戊戌变法,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训练陆海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政策法令,推动中国资  相似文献   

16.
樊锥是近代中国为维新变法奔波了一生的仁人志士,在戊戌变法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对于樊锥却涉及不多,这与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本文拟就樊锥戊戌时期的政治思想作一简略评述,敬祈史学界同仁匡正。一樊锥(1872——1906),字春渠,湖南邵阳人。少年时,在家乡求学,甲午战争时期,来到省城长沙,进入城南书院。当时,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华民族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于被“蛮夷小邦”日本打败的结局,非常不满,十分焦虑,作为“慷慨爱国之士”的樊锥也不例外,他说:“夫以堂堂之九土,而至万不如区区  相似文献   

17.
公元1898年,在民族危机极端深重的时刻,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在6月到9月间的短短103天中,把变法维新的主张付堵实践。他们通过光绪皇帝所颁布的上谕,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法令,意欲建立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以期实现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 充满着强烈爱国主义内容的戊戌变法,不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而且也是中国社会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它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从此停止。历史潮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突出强调报刊开民智、开风气的思想启蒙和宣传角色,将之视为"去塞求通"的"导端".  相似文献   

19.
刘光弟是近代中国为维新变法英勇牺牲的爱国人物,对于他在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立场,目前史学界众说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胡绳、徐昌义等人认为属洋务派;范文澜等人认为属帝党;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笼统地称之为维新志士,誉之为“六君子”之一。对其评价问题,汤志钧同志认为“犹需综其毕生言行,根据历史事实,分别对待。”①下  相似文献   

20.
一民权之说——戊戌时代新旧思想斗争的一个焦点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戊戌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曾经提出过各色各样改良中国社会的政治方案。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项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社会习俗的改革,似乎都是促使中国富强的“根本之根本”。当他们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时,好像八股一废,就可人才辈出,中国也就可以立臻富强了,所以他们说,政治的改革“莫亟于废八股”;当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时,又好像工厂一开,就可外御强敌,内兴民利,国家的贫弱也就能立即走向它的反面了,所以他们又说,政治的改革“舍此无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