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莫泊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始终是读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常规教学中,一般对她的评价认为她是一个庸俗鄙陋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不安现状,爱慕虚荣,所以才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并对她的虚荣心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以致玛蒂尔德其人竟也成了“虚荣”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中国读者对这作品实在太熟悉了,几乎当代中学生都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对其中女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像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词、毫无二致。其实不然,这篇小说到现在在各个时代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3.
曾春晖 《课外阅读》2011,(2):195-195
重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塑造了美丽动人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丢了项链,因赔偿项链而品尝十年艰辛生活。不记得谁说过“女人,你的名字叫虚荣”,虚荣心,女人皆有之。玛蒂尔德向往过高雅奢华的大资产阶级生活,希望在舞会上成为男人赞美的焦点,女人羡慕的妒点。当时,许多小资产阶级家庭都存放有虚荣的染缸,玛蒂尔德染上虚荣之色,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可玛蒂尔德因为偶然丢了项链,因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品尝了穷苦人家的辛酸,不禁令人为其命运唏嘘。  相似文献   

4.
对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国读实在太熟悉了,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在语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人们对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定论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  相似文献   

5.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是文学长廊里的经典之作。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路瓦栽对妻子深情的爱更是造成玛蒂尔德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路瓦栽对妻子深情的爱把爱人玛蒂尔德推向人生悲剧之上。  相似文献   

6.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看似平常却又独特的故事,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许多年来,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年华的悲剧形象.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写的,学术文章是这样分析的,许多语文老师也都这样讲.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传统理论界对莫伯桑的小说《项链》的理解、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依旧是三十年前的“标签”——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认为“(项链)这是个追求虚荣的糊涂女子的悲剧。”。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表现山来的卑俗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身f:“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是其性格的第。内涵”。这砦评论表现…传统理论界对主人公性格和行为的不屑、蔑视,甚至厌恶之情!  相似文献   

8.
一些学者在谈到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往往只提及主人公玛蒂尔德,而对小说中另一处于配角地位的重要人物——路瓦栽却不怎么重视。当然,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首要的还是由她自身强烈的虚荣心和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制度下法国的社会现实所决定,这是毫无疑...  相似文献   

9.
但凡拜读过法国文学大师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项链》的人,无不对文中玛蒂尔德悲剧性的沉浮产生一丝酸楚的叹惋:玛蒂尔德是一个贪图享乐、追求浮华生活、被极强的虚荣心害得失去青春美貌的小资产阶级悲剧人物。在玛蒂尔德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身上,哪些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又有哪些性格特点要求我们去摒弃和剔除的呢?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玛蒂尔德。文中玛蒂尔德悲剧性的沉浮.无疑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和沉重的叹息。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之外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酸的感叹。然而随着阅读往纵向深入,我发现,玛蒂尔德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性.她近乎完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小说《项链》中,莫泊桑安排了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青春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故事精巧自然的构思布局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可谓是视线未及而思绪纷起。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美丽女子!她的白日梦,她的极度的虚荣心又是怎样的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在对她可恨之余又禁不住产生怜悯之情,然而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的惊喜以及舞会上的风光在文中只有不到二百字就被莫泊桑的如橼巨笔一带而过,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不让这可怜的女人再多幸福一会儿,哪怕只有一小会儿啊!却反而花很多的笔墨来写玛蒂尔德丢失项…  相似文献   

12.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现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这篇作品通过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悲喜剧,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和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对人的毒害。  相似文献   

13.
《项链》主题的新思考江苏/陈章明吴月清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传统的观点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不可否认,年轻时的玛蒂尔德确实具有很强的虚荣心,但随着情节的发展,玛蒂尔德命运的变化,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由微讽而转向同情。这种同...  相似文献   

14.
传统认为,莫泊桑并未指出路瓦栽夫人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而是归结为偶然发生的细小事件。笔者以为此说甚不合乎实际。作为不朽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非但认识到了其悲剧的根源——资产阶级虚荣心及其滋生引发此种性格的社会,而且揭示  相似文献   

15.
关于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仔细研究这篇小说,我认为这个说法还值得商榷。凭心而论,我们每一个敢于解剖自我的人恐怕都无法否认我们都有虚荣心,  相似文献   

16.
杨怀华 《学语文》2005,(2):1-51
《项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精品,在我国流传甚广。这部作品历经一百多年而不衰就在主人公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许多年来,对主人公的看法以玛蒂尔德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为主流;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审视玛蒂尔德。使这一形象又有了新的色彩,新的底蕴。主人公性格的定位应建立在对原文的品读的基础上,掩卷沉思,我们会有很多的疑问,“一夜豪华,十年辛酸”,  相似文献   

17.
在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莫泊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始终是读者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常规教学中,一般对她的评价认为她是一个庸俗鄙陋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不安现状,爱慕虚荣,所以才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并对她的虚荣心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以致玛蒂尔德其人竟也成了“虚荣“的代名词,始终受到人们的嘲讽.……  相似文献   

18.
吉春花 《文教资料》2005,(34):78-79
莫泊桑的《项链》是中学阶段的一篇重要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主题的理解新教材教师指导用书介绍了两种看法: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  相似文献   

19.
刘新爱 《现代语文》2006,(9):120-121
日本经济学家三木清有句名言:虚荣心首先以社会为对象,名誉心则首先以自身为对象。与虚荣心针对社会相比,名誉心则是对自身品格的认识。这句名言让我不由想到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以前学习这篇小说受老师的影响,总觉得她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而厌恶她,后来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增长,对这个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她是一个有强烈虚荣心的女人,更是一个有高贵名誉心的女人。  相似文献   

20.
"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与" 人性的弱点 " 教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特征,我克隆了教参上的说法,说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是其内心深处强烈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