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发性新闻照片,是将出乎人的意料、突然间发生的新闻事实拍成照片。如《舍身忘死战井喷》、《洪水袭来之际》、《飞船在抵达终点时爆炸》、《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等。突发性新闻照片,抓住发展迅速的新闻事实,反映变动的世界,并以情节生动,现场感强吸引读者。我国报纸经常刊登突发性新闻照片,给图片报道带来了勃勃生机。本文试对突发性新闻照片作点探讨。一、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特点新闻价值大。突发性新闻照片,一般对社会影响较大,为大多数人所普遍关心。如《舍身忘死战井喷》、《“宜昌轮”失火》、《美国总统里根遇刺》。这些惊心动魄的照片,特别能引起读者关注,曾拨动了不少读者的心弦,成为当时重要的新闻。可见,突发性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大于一般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2.
4月初,我从报上看到关于里根遇刺的消息中,有这样一句话:里根遇刺后,美国的证券交易所都停止了活动。当时我感到不理解:为什么总统遇刺,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就要停止活动?我想起人民日报国际版上有《答读者问》专栏,就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的证券交易所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3.
当摄影在技术层面上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新闻摄影在专业层面上的运作变得越来越难。作为新闻摄影的专业人士,随着摄影器材的普及,图片传输手段的丰富,一直不断面对着新的挑战,最新登场的挑战者是照相手机的持有者。在伦敦爆炸事件的现场照片中,手机照片异军突起,美国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在头版发表了非专业人士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各家网站更是广泛使用手机拍摄的现场照片。美国圣何塞大学的新闻学教授丹尼斯·敦立维博士撰文称这一现象为“新闻摄影的历史被改写了”①。至少,新闻摄影的历史正处在被改写的关键时刻。昔日专业摄影…  相似文献   

4.
2006年的中国新闻摄影界总有一些现象引发我们的思考。新闻摄影进入全民参与时代 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执行绞刑后,照片迅速占据许多重大媒体头条,画面中这位伊拉克前领导者脖带套索等待死亡。这些照片是用手机拍摄的,而并非官方公布的录像的截屏。这次事件再次证明拍照手机对新闻摄影的重要性。互联网的普及和数码相机价格的日益走低,使任何普通民众都有可能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从现场向全世界发出消息,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新闻现场的记录者。新闻摄影历史被照相手机重新书写的时间应该追溯到2005年7月9日,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两家报纸《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头版采用的关于伦敦爆炸案  相似文献   

5.
一、突发新闻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外新闻照片给人们脑子里打下烙印,使人过目不忘的是哪类照片呢?是突发事件新闻照片。1988年《世界新闻摄影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观众挤倒了展板,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突发事件新闻照片。如《浅沼遇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在我国的新闻摄影史上也产生过一大批优秀的突发事件新闻照片。如《日军轰炸上海南站》、《洪水  相似文献   

6.
短波     
里根政府正考虑对《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华盛顿时报》《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等五家新闻机构提出刑事诉讼,因为他们发表了有关美国搜集情报工作的秘闻,尤其是美国拦截通讯工作,泄露了美国破译通讯密码的能力。这在美国报业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央情报局长凯西指出,这些新闻机构违反了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牌记者”剪影谢湘1996年10月,我随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赴美进行了为期半月的专题考察和访问。在美期间,代表团访问了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等著名的新闻机构,并在白宫会见了当代著名女记者———合众国际社驻白宫女记者海伦...  相似文献   

8.
从护理系学生到最佳摄影记者当美国全国新闻摄影记者协会宣布把1993年最佳摄影记者的称号授予卡罗尔·古茜时,这位《华盛顿邮报》37岁的女记者并没有惊喜若狂。她已没有了初次获奖者那种激动,因为荣誉对她已不再陌生。早在1986年。古茜就获得了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中的现场新闻摄影奖。1989年她首次被美国全国新闻摄影记者协会评为当年最佳摄影记者。1991年和1993年,她两度获得白宫新闻摄影记者协会授予的最佳摄影记者称号。她还获得了许多优秀作品奖。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闻周刊》1982年1月第4期,在"回顾1981年"的大标题下,刊登了该刊选出的81年最佳新闻照片11幅(组).其中"埃及总统萨达特演刺身亡"和"英国王子举行豪华婚礼"排列其首.在"狂暴的日子"标题下,选登了"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遇刺""里根总统遇刺"特工人员保护遇刺的美国新闻发布官詹姆斯·布雷德""以色列炸弹雨点般落在黎巴嫩""英国警察凝视Texteth燃烧"等5幅(组)照片.在"发展与抗议"的标题下,刊登了"美国航天飞机起飞""反核示威者在伦  相似文献   

10.
哈佛大学放寒假了。尼曼新闻基金会主办的记者进修班也停止了活动,我们乘隙来到华盛顿度假。我们的朋友,美联社驻白宫记者苏珊·歇弗,特地打电话问我们,是否有兴趣参加白宫的新闻发布会。她说,白宫发言人拉里·斯皮克斯欢迎中国的尼曼研究员(Nieman fellow)去。第二天中午十一时半,她在宾夕法尼亚大街白宫西北门等我们。那天正是里根第二任总统就职典礼后不久,两旁人行道上搭的观礼台还未拆去,我们弯弯曲曲地走到了白宫。迎面走来一群美国记者,我们一眼就瞥见了当前美国最红、家喻户晓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女记者黛娜·索耶。她在里根和蒙代尔为竞选而举行的电视辩论会上,被挑选为向总统提问的记者。黛娜穿着朴素,慢慢地走过来,和其他记者一起,冒着严寒  相似文献   

11.
大凡新闻工作者都有“赶浪头”之嗜好,里根遇刺引起美国与世界新闻界好一阵忙乱,上海“三“二四”列车相撞事故招来了众多的记者的前呼后拥,其实新闻并非象我们传统观念所以为的是“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那么简单;就是一泓清水之下也还存有潜流,一旦我们通过理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短波     
▲里根政府正考虑对《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华盛顿时报》《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等五家新闻机构提出刑事诉讼,因为他们发表了有关美国搜集情报工作的秘闻,尤其是美国拦截通讯工作,泄露了美国破译通讯密码的能力。这在美国报业史上还是第一次。中央情报局长凯西指出,这些新闻机构违反了1951年的一项立法规定:透露或发表美国或任何外国政府的通讯活动情况,或有关密码、解密码的新闻是非法的。(李代文) ▲美国一年一度的乔治·波尔克新闻奖于4月8日颁奖。波尔克新闻奖是1949年由长岛大学首先发起的,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7日,世界新闻摄影的历史又被改写了——英国伦敦一天发生多起地铁和公共汽车大爆炸,令人猝不及防,事件让世人震惊。当那些以捕捉新闻为己任的摄影记者还没来得及赶到现场时,一些携带摄影手机的摄影爱好者已经将这一事件的现场记录了下来,上网传出,在第一时间就被采用了。美国纽约《时代》和《华盛顿邮报》在大爆炸后均刊发了由普通市民在现场拍摄的照片。  相似文献   

14.
·宋庆龄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早在1912年,她在美国威斯里安学院读书时,就从事校刊的编辑工作,在她以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新闻一直是她扶正祛邪的有力武器。她创办了《中国呼声》、《同盟新闻通讯》、《中国建设》(《今日中国》)等多种报刊,这些报刊成为传达中国人民正义之声的阵地和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她还注意利用政治背景不同的各种新闻媒体进行革命宣传,并亲自撰写了许多重要稿件,如《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现代中国女性》等。 宋庆龄还以其巨大的人格力量,影响、团结了一大批中外新闻工作者,这些人或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或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这些对冲破当时国民党的新闻封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年是宋庆龄诞辰105周年,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在缅怀她的伟绩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学习、借鉴她在新闻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作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华府最有权力的女人”这一头衔,在里根当政时期,自然非第一夫人南希·里根莫属。布什入主白宫,第一夫人芭芭拉甘做贤妻良母,不大肯抛头露面,更无心揽权。这一头衔就被戴在国务卿贝克的左右手塔特怀勒头上。由于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特殊地位,身为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的塔特怀勒全球闻名,是各国新闻媒介常常提到的人物。她对美国外交事务的参与程度很深,除了阐述美国政府的外交立场外,她还由于贝克对她的高度信任和倚重,参与一些决策事务,前不久随同贝克到中国进行艰苦谈判的人中就有她。身为女人,又居要职,难免没有闲言碎语。早在几年前,《华府月刊杂志》就曾一度绘声绘影地说,贝克持续地依“靠”在白宫那位为他工作的塔特怀勒  相似文献   

16.
照片新闻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它以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它通过新闻形象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和内容。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叫做“一图胜千言”。我国报界也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可见,新闻图片相对于报纸来说是何等重要。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作品《父与子》中说: “一张照片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用书本来说,可能需要一百页的篇幅。”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在《论新闻摄影》一文中也指出: “新闻照片能使读者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视觉上的美。”因此,新闻照片比文字报道简洁、生动。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1月10日,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都在头版以图片新闻的方式报道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去世的消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60 Minutes)的主持人布莱德利(Ed Bradley)因患白血病在纽约曼哈顿西奈山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去世,终年65岁。“以报道天下新闻为己任”的《纽约时报》也在头版右下角用较大篇幅加以报道。《华盛顿邮报》头版还加边框突出了这一消息,给出的版面甚至远大于“布什约见新当选的民主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这条热点新闻。而纽约长岛的《每日新闻》(Newsday)更是在杂志封面似的头版以布莱德利的照片做主图。  相似文献   

18.
信息窗     
普利策新闻奖揭晓信息窗 普利策新闻奖揭晓 美国普利策奖评委会4月10日宣布了普利策新 闻奖获奖名单,《华盛顿邮报》成为最大赢家,获得公共 服务、批评和专题摄影三项大奖。 《华盛顿邮报》获得公共服务奖的作品是凯瑟琳· 布关于华盛顿智障者之家冷漠和虐待其成员的报道, 获得批评奖的作品是亨利·艾伦关于摄影的评析,获 得专题摄影奖的作品则是卡洛尔·古茜等三人拍摄的 关于科索沃难民的照片。  其他主要奖项的获奖情况是:《华尔街日报》以关于美国在后冷战时期的国防开支和军事部署的报道获 得国内报道奖,并以保罗·吉戈特关…  相似文献   

19.
大特写——频频出现在重大灾难新闻摄影中印度洋海啸才过去不久,“卡特里娜”飓风又在2005年8月底席卷了美国南部三个州,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称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世界各大报纸头版以及各新闻网站上的新闻照片多是有关这一灾难的报道。在众多的新闻图片中,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几幅大特写照片,颇为引人注意。一幅《纸拖鞋》,这是一双脚上穿着自制的纸质拖鞋的大特写。从画面可以想象,在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浸泡多时的一双脚,此时此刻穿上一双干爽的拖鞋,哪怕它是纸做的,那也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笔者注意到,在这…  相似文献   

20.
照片故事背后的故事王岩《海湾归来难入世,战争阴影缠终身》(见本期插一四)是我在美国密苏里新闻摄影学院进修结束时交的诸业作品。就我看来,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其本身似乎更堪回味。“专题照片和照片故事”是美国密苏里新闻摄影学院的“当家特色”课程,在全美享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