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评梅的精神视野,经历了狭窄到宏大、由个人走向大众的艰难嬗变,由此也带来了情感审美从悲哀到悲壮的起伏递变。以1926年春夏为界,她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作品主体风貌深深烙上苦闷、彷徨的病象,后期创作显示出情感覆盖的广大,一改悲哀而为充满激愤的悲壮色彩。这种情感表征的递变,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矛盾的不断激化,个人向社会的不断融合以及融合过程中孤独感挣破的艰辛嬗变。  相似文献   

2.
悲哀美:时代苦闷与女性苦闷的绝叫者庐隐游友基庐德说;“我无作则已,有所作必皆凄苦哀凉之音”,“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①悲哀美成了庐隐创作的基本美学形态.“悲哀美属于悲剧美的范畴,悲剧美包括悲壮美,悲哀美,乃至颓废美……悲壮美具有积极向上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3.
岳娟 《文教资料》2012,(23):15-16
张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坛上最引人注目、最富争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不同时期的创作轨迹就是她的生命轨迹。本文从女性文学视角来分析张洁对作品中男性形象从渴望到寻找到失望的情感的嬗变过程。这一方面标志着对男性神话的消解,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艾瑛 《广西教育》2009,(30):61-62
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发生重大嬗变.呈现出与两汉时期截然不同的特征:作家创作开始着重展示个人的内心情感,呈现出鲜明的抒情性;山水写景散文得到发展,散文题材更加丰富;散文日趋骈偶化,并逐渐向骈文嬗变,最终骈文蔚为大观,取代散文成为“文之正宗”。  相似文献   

5.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诗歌创作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诗纪史,加之在创作中揉进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使他的作品在情感上更易打动人的心灵.他的诗歌同明末的"云间六子"以及清初的"江左三大家"的作品合力构成悲壮的时代组曲,展现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送别诗的创作主要包括三大类型八个要素.具体到六朝送别诗,由于创作动机的不同,亦因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其写作要素呈现出三大演变趋势:一是送别当下环境的刻画从宏观到微观、从虚构到具体的演变趋势,二是送别对象在六朝送别诗中的关照由不重视到强化的转变趋势,三是自我在六朝送别诗中出现了从刻意遮蔽到情感表现的嬗变趋势.总结六朝送别诗写作要素的不断变化,可以透视出六朝政治变化的轨迹,映射出六朝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河北自学考试》2006,(5):17-18
一、简答题1.什么是反讽?试举例说明。答:反讽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2.艺术情感与日常情感之间的区别何在?答:(1)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炼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2)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我们在欣赏悲剧作品时也许会感到悲哀或悲壮,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喜欢欣赏悲剧性作品,因为我们与之保持着相当的“审美距离”,能够对作品的情感进行反思和观照,我们在此感受的是审美的情感而非日常…  相似文献   

8.
悲哀与悲壮     
这篇小说里有悲哀,也有悲壮。这悲哀和悲壮,凝成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感力量。落难红军和他的战友“为解救大众而不惜牺牲生命”,一个乡民———落难红军和他的战友解救的对象、献身的对象,却心怀叵测地盯上了他身上鼓囊囊的皮包,把落难的红军当做了猎物。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尖锐的矛盾,一种强烈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对读者的心理形成了有力的震荡。落难红军救了乡民的命,乡民却仍然对红军心怀恶意,甚至领着团丁去山洞里搜捕红军,对团丁提出“只要那个皮包”的利益分成。红军甘愿为乡民付出生命,乡民对此却毫无“感觉”,还冷酷地算计他,…  相似文献   

9.
显示了重庆当代作家个人实力的莫怀戚中篇小说,通过对都市男女感情生活的小说叙事,呈现出从都市言情到都市情色这样的叙事嬗变,并且在故事讲述之中出现了三男追一女到三女困一男的讲述模式转换,从而建构了一与多男女配队这一个人创作范式.  相似文献   

10.
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及文艺创作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其思想嬗变为儒道释相结合并以道释思想为主导思想特征。嬗变的原因主要是时代文化的熏染和个人仕宦经历的助推两个方面,嬗变的表现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袁征。这种嬗变使他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达到了他所处时代的最高思想境界,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高等教育价值现的嬗变是多方面的,经历了以政治伦理为取向的教育到以经济利益为取向的教育,以人文为取向的教育到以科学为取向的教育再到以科学与人文融合为取向的教育,以英才为取向的教育到以大众为取向的教育,以社会本位为取向的教育到以个人为本位取向的教育的转变。现代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嬗变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与进步性。本文试图抓住其变迁的骨架性线索,把握其嬗变走向,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曹氏父子的乐府诗创作是慷慨悲壮的建安诗风的重要组成。虽为父子,三曹的乐府创作仍各具特色,俱臻佳境。曹氏父子的乐府诗在语言风格、描写对象与抒发情感、构思与章法、体裁形式以及对音乐的处理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13.
二度创作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是声乐演唱的重要环节之一,更是展现声乐作品艺术内涵与生命力的关键手段。通过二度创作可以赋予声乐作品以情感与生命力。对于声乐演唱者而言,需要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包括作品内容、情感以及作品创作时的时代环境等,在不偏离作品创作本意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去诠释这部作品,来升华作品内涵,丰富作品情感,实现作品与个人情感的完美融合。唯有如此,声乐演唱才能有情有感的,全方位地演绎出演唱者的情感与声乐曲目的精髓,才能更好地使演唱与观众达成情感的共鸣,强化演唱的感染力与渗透力。  相似文献   

14.
在考虑时代背景和文艺思潮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张艺谋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对其婚恋剧创作的影响,探寻其创作后面隐藏的心理动机。张艺谋婚恋剧的创作与其个人的压抑经历、婚姻嬗变和对真情的渴望密切相关,但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也有机地融入了时代背景和文艺思潮之中,从而获得了时代的认同和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对于悲哀苦痛的感受和反应,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性意蕴以及中国悲剧的思想根源,似乎都可以上溯到先秦思想中有关悲哀情感控制的一些基本命题。作为基本存在方式,悲哀原则以时间、空间和一定的度量,形成悲而有时、悲而有地和悲而有节的外部规定性。其内在根源乃是主体人格情感三大依据,即由人生的悲哀导致恻隐之心的形成,由道德的悲哀导致是非羞恶感的形成,由理想的悲哀导致浩然之气的养护。从悲哀原则的基本存在方式,引申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精神;从人格情感的塑造,进而讨论哭泣之哀、吊者大悦的审悲心理的形式;把人格情感和存在方式两者结合起来,再归纳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的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16.
庐隐在十三、四年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以她富有个性色彩的创作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鲜活的生命印迹。本文从庐隐创作的审美心理活动、表达才能、真挚情感的流泻、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等方面,特别是就庐隐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的个体感受及其作品所显现出的悲哀情愫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传统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酒”在古代诗人笔下被赋予了诸多的意象内涵,“酒”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色彩,例如恣谑之酒、悲壮之酒、欢跃之酒、潦倒之酒等,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诗人创作的诗酒情怀。因此,意象是理解诗歌内涵主旨的着力点,意象分析是理解诗人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的关键。一、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内涵意象在我国古典理论之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研究范畴,其本质是创作者主观情感和客观事象相互融合的过程,是创作者思想内容在事物上的具体体现。据统计,在中学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酒”意象的诗词约27篇。为此,笔者从情感表达角度梳理了主要篇目中“酒”的意象内涵。  相似文献   

18.
陈染作为20世纪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凭借女性独立而丰富的个人资源进行了不懈的张扬女性主体意识的文学创作。如果将陈染小说创作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和整体加以考察,我们会从中发现其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变化,也会找到其一以贯之的不断深化的不变的主题。那就是陈染在三个不同创作阶段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由女性个体自我体验、自我探求、自我反思的低级层面逐渐发展和嬗变到自我确认、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高级层面的呈变化状态的过程;以及缘于生命的需要与自我倾诉的写作,在不断体认与探求中,人物逐渐摆脱内心格斗、自我纠缠,而走向某种确定明晰的指向,再现和深化了女性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女性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嬗变是多方面的,经历了以政治伦理为取向的教育到以经济利益为取向的教育,以人文为取向的教育到以科学为取响的教育再到以科学与人文融合为取向的教育,以英才为取向的教育到以大众为取向的教育,以社会本位为取向的教育到以个人为本位取向的教育的转变。现代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嬗变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与进步性。本文试图抓住其变迁的骨架性线索,把握其嬗变走向,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为了帮助文艺工作者明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向,发挥文艺在动员组织群众、鼓舞士气、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情感培育、情感引导、情感示范、情感规约等方式,培养文艺工作者对群众的情感。受情感驱动的影响,文艺工作者的价值立场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文艺创作中,既繁荣发展了延安文艺,也在国家救亡中实现了个人价值,达到了情感、思想和革命的高度融合。情感力量的有效性,充分说明亲近、热爱等因素是人们诉诸实践的重要内驱力。新时代,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积极性,需要党善于调动情感力量,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等方式,引导文艺工作者把积极传播正能量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