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很能概括一个合格的副刊编辑所必须的工作素养:要给读者以营养,编辑必须先吸收营养.……  相似文献   

2.
梁隆之 《新闻记者》2002,(11):41-41
如今 ,各地的报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 ,纷纷办起了市民化的报纸。以时尚为号召 ,以休闲为特色 ,以市民生活为基本内容 ,举凡娱乐、旅游、饮食、服饰、汽车、房产、理财、保健、养生乃至性生活之类都各占一席之地。当然也少不了简要的国内外新闻穿插其间 ,也有体育新闻和炒股信息以满足市民的需要。物质生活的内容应有尽有 ,不过在精神文化方面颇显逊色 ,即使有一点 ,好像也是插科打诨式的调侃文字 ,谈资大致不出家庭、婚恋的范围。当然这些都是一张市民报纸应有的内容 ,然而要在这类报纸中找一个像样的副刊却并非易事。或许有人还说 ,休闲版、…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的报纸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高质量的追求,大量增加了各种副刊的版面。这是件好事。但是,随着版面上日益出现的“近亲繁殖”,读者不满意了,说:“副刊是广大群众欣赏的百花园,自然是好作品争奇斗艳的平台,而不是几个人的‘自留地’”。 读者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报纸副刊的“自留地”现象确实存在。只要你稍一注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副刊版面发文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总是几个“熟面孔”。而了解实际情况的,就知道这些熟面孔,有的就是掌管副刊的头头或他们的铁哥铁姐  相似文献   

4.
曲岩 《青年记者》2001,(5):39-40
如今,报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这种竞争将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种竞争中,势单力薄的地方报纸,尤其是依托地方报发展起来的地方报副刊,会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因此,地方报副刊要想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独辟蹊径,避实就虚,走出一条有个性的品牌之路。而在策划包装时的错位处理,就是走这条个性之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石娟 《编辑之友》2010,(3):98-100
一副刊是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1897年11月第一张具有副刊意义的附张——《消闲报》出现起,从最初的附张、报尾、报屁股到后来的自有其独立的地位,[1]副刊在报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暮春四月,去浙江海盐小城朝圣——参加商务印书馆成立115周年、张元济诞辰145周年纪念暨《张元济全集》出版座谈会、第四届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研讨会甫一开始,知名出版人王建辉首先发言,直抒胸  相似文献   

7.
邵益文 《编辑之友》2010,(11):95-96
假日,几位久违了的老编辑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悠然自得,可三句不离本行,又扯到了编辑工作上.有的说,现在出书可难了,被电子出版、网络冲击得厉害;有的说现在品种多,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的说,现在好书不少,但多被淹没在书海中了.一谈到看稿子,话更多了,说有的作者引用外国人的话,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的内容庸俗、低俗、媚俗;有的不分精华糟粕,把古代的东西一股脑儿往外端,一个不小心就捅娄子了.可是,老编辑毕竟是老编辑,也说了不少防范、改进的举措.我把它整理了一下,似乎有这样三条,称之谓"三要",与同行们交流,并求赐正.  相似文献   

8.
“娱记”这个词,似乎带点儿黄色幽默的味道。一说这个词,新闻圈里的人都别有会心。好在“娱记”们都是跟得上潮流的人,心胸开阔,不在意这种“黄帽子”,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戴上自嘲,也是一乐。 “娱记”们都很辛苦,因为得四处奔走去“追星”,不追星们跑,就没抢眼的新闻。“娱记’”们可以说是职业追星族,有了新闻圈里的职业追星族,才有那些沸沸扬扬乃至五迷三道的业余追星族.如此.报纸、电视不但多了读者和观众,娱乐界也旺了人气和财气。所以,歌星、影星和“娱记”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娱记”会不吝笔墨宣扬明星,…  相似文献   

9.
新闻广告,通过新闻的形式来做广告,完全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比起赤裸裸的广告来,更令人厌恶。不管什么样的广告.以广告的面目出现,直接告诉你那是一个广告,要不要看随你,你可以喜欢.你也可以讨厌直接跳过。但“新闻广告”就不一样了,它是以新闻的面目出现的,让读者以为是新闻,看下去才发觉原来是一则广告。广告是真君子或者真小人,但“新闻广告”就是十足的伪君子了,  相似文献   

10.
1928年,对于任职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吴宓教授来说,有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编辑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文学副刊>. 因为<大公报·文学副刊>,生活在吴宓的面前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杨阶 《新闻前哨》2000,(11):38-39
编辑工作是否细致,直接影响到报纸质量。翻开报纸,文内错别字、病句实不少见,标题差错也不时出现。业内专家曾对我国几家很有代表性的报纸作过统计,从1999年1月1日这一天的报纸中,就“挑”出十处错误,其中就有一处还属标题错误。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某学校常将当地报纸拿来,找出其中的错字病句,作为教学的实例,令人啼笑皆非。由此观之,见报差错已经严重损害了某些报纸的形象。因此,编辑必须在实践中仔细,仔细,再仔细。报纸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有效防范见报差错,编辑必须在编、审、校各个环节各…  相似文献   

12.
林帆 《新闻记者》2006,(11):71-72
曾几何时,复旦大学新闻系好不容易增设了一个“编辑(书刊)专业”,但因不足为外人道的隐情,只“昙花”一现便夭折了,不免使人感到痛惜。 上世纪20年代伊始,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创新闻系,在中国创办了第一个新闻学科。嗣后不少知名大学都闻风而动,先后设立新闻系或报学系。奇怪的是,在我的印象里,这些新闻学科从来就是重“采写”而轻“编辑”,这与报社总编辑撑大旗、编辑部掌握版面的实际太不相称,也许编辑是默默无闻“为人作嫁衣”,记者却抛头露面署名见报的世俗原因吧。但是,中央主管这方面的领导却不是这样想的,像胡乔木同志一直主张新闻院系要重视培养编辑人才,因此借1952年院系调整之机,便把燕京大学新闻系易名为“编辑专业”并进北大(后不知何故于若干年后又恢复为“新闻专业”)。只是习惯势力使然.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北大编辑专业课程安排基本上纹丝不动.编辑课仍然是作为仅有的一门业务课(到报社实习还是主要由记者指导),甚至原来的系主任蒋荫恩调去当总务长,由他亲自开设的编辑课就乏人传承.只好到有关单位去求援。记得当时请到中宣部报刊处的一位负责同志来当兼职授课.但毕竟是非专业老师,讲授内容缺乏系统性,而且大多是介绍报业情况。至于复旦新闻系,也是同穿一条连裆裤,从其教学组织可见一斑。我是从燕京新闻系——北大编辑专业毕业分配到复旦新闻系的,感同身受这老一套。当时系里共设三大教研室,一是“新闻理论”;二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再有就是“新闻史”。“编辑”势单力薄,只作为“教学小组”挂靠于“采写”教研室。和北大的“编辑”号称专业相比,自是相形见绌。不过后来还成立教研室了.那是与“评论小组”合并成的“拉郎配”,才有了自己的归宿,不再寄人篱下了。接下来是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煎熬的荒唐岁月,自己的命运还无法掌握,谁顾得上学问学科?以致如今全国设立诸多新闻院系,而“编辑”课依然处于弱势,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13.
刘锐 《新闻三昧》2006,(1):74-75
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要让自己编辑的报刊赢得读强烈而持续的关注,编辑就应该逐步拥有三件“利器”:选题策划能力、撰写观点独特言论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报道内容与编排方式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才能牢牢吸引住读的眼球。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以其视听兼备、图文并茂、传播迅速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广大老百姓每天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有深度、出精品、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更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电视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文字、画面“两张皮”,采访不到位,稿件质量不高以及前期采拍和后期制作配合出现脱节,经编辑播出后的稿件不能真正体现记者最初采访意图等情况,最终使记者的采访“劳动”成为一种“盲目辛苦”。如何避免或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有一些“编辑意识”。记者的“编辑意识”指的是:记者在采访…  相似文献   

15.
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要让自己编辑的报刊赢得读者强烈而持续的关注,编辑就应该逐步拥有三件“利器“:选题策划能力、撰写观点独特言论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报道内容与编排方式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才能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编辑承担着将科技成果和信鼠以期刊为媒介传播给读者的重任,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重视编辑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7.
唐韧 《编辑之友》2010,(1):86-87
1991年在一次回答记者采访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法教学,有人着重讲词的分类,罗列许多定义,讲句子成分,分析句子必得补齐各种成分。也有人特别注意虚词,让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 ,图书出版的竞争也步入“酣战”状态。作为出版社的核心力量———编辑 ,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新的挑战 ,时代向我们编辑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专”就是编辑需要具备的一项素质。   一、策划选题要“专”  选题是“种子” ,种子要是选得不好 ,长不出好苗 ,甚至发不出芽 ,编辑后期的工作再辛苦 ,发行人员再努力推销 ,也是白忙活 ,出版社一年的“收成”也会受到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读者需求的变化 ,主动送上门来能长出好苗的“种子”越来越有限了…  相似文献   

19.
“同题文章”,顾名思义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类题材”的文章,在这里,笔者指的是对同一题材的新闻事件的报道。2004年10月以前,大河报实行的是采编合一的运行机制,编辑与记者沟通相对方便顺畅,编辑的主动性较强,在省会部、热线部“同题文章”相对少些,但省内部因各驻站记者没有跑线记者的约束、远离编辑部缺乏沟通等诸多因素,日常报道中的“同题文章”就不能避免了。2004年10月,大河报正式实行采编分离运行机制,采访部门和编辑部门相对独立、平行,这样可以打通版面,克服画地为牢的弊端,使得质量高的好稿件得以充分展示。采编分离的好处自然是…  相似文献   

20.
刘保全 《今传媒》2003,(6):31-32
某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