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彦平 《新闻窗》2009,(5):94-95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确立了作品的意义是从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诞生这一事实。它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相似文献   

3.
新闻接受活动与美的内在联系,即新闻接受的美学本质,是从新闻出现之日起就客观存在的.因而,从这一角度把新闻接受丰富的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编辑活动是指向读者的一种活动,通过编辑,让作品或者文本作用于读者,编辑的目的才能达到.在作者、编辑和读者的三边活动中,读者是受动者,也是目的,因此,如果忽视了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是不可想像的.在这方面,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对文本生成的重大作用,甚至认为读者本身就是文本的一个有机因素.这些理论对编辑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认为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  相似文献   

5.
新闻学的正式“学名”一般被称作新闻传播学,新闻单位被称作传播媒体,新闻的载体──报纸、杂志、电视等叫作传播媒介。从这些最重要、最基本的新闻学术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迄今为止的新闻学研究都是以本文为中心的,这是中外新闻学研究的出发点,所有研究均以此为中心来展开。在新闻学研究的现实中,研究者反复谈论的是如何写作新闻,如何提高记者的素质等话题。传统的新闻研究也并非没有注意到接受的重要性,不过他们往往只是将接受当作本文的附属品来对待──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话题是“如何提高新闻质量来争取更多的读者”。 在新闻的现…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赋予了读者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而在新闻传播的收受活动中,受众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来看,受众的新闻收受依次经过了选择、解码、解读和编码4个维面,实现了"自我"与"他者"(新闻传播者)视野的3次融合,并与新闻传播者构成了双主体结构的互动循环.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建文 《当代传播》2002,1(6):12-14
当人们提出要从政治学或社会学乃至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新闻传播时,一般不会引起异议;但是,如果提出要从美学角度来审视新闻传播,情况就不同了。那些持异议者会认为:“新闻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不涉及美与不美的问题。”“如果引入‘美’的范畴来为新闻传播导向,岂不变成粉饰现实,美化客体,搞虚假报道吗?” 上述情况说明了:新闻传播的内涵从整体上说十分丰富,在对它进行深入思考时,可以也应该引入相关学科的不同的学理;新闻传播的内涵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比较频繁、比较显豁,也比较容易从学理上把握。至于新闻传播与美学的联系则是内在的,对它的认识是需要用学理的逻辑加以透析的。因此,不仅那些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的受众在接受具有美的内蕴的新闻传播时,对其中的审美因素难于辨析和认知,不排除会有某些情感的触动,但难于从美学的角度说清楚,即使一些业内人士亦如此。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对新闻传播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端于联邦德国的一种美学研究思潮.接受美学的应用对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于新闻传播学的探索更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分析这一理论结构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对众多的新闻事实,哪一个价值最大?该如何去选择?在传统的新闻价值认知中,新闻价值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媒体人的主观判断,而忽视了或者说轻视了受众的感知。在新闻学中就有一种需要与使用理论:媒体的一些精心打造的新闻栏目无人问津,而一些并不被看好的节目却收往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所以从另一个层面讲,一个新闻事实或者一篇稿件的新闻价值的选择更应取决于受众的喜好。借鉴接受理论来判断新闻价值的大小,对媒体人或许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要想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就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制作新闻节目。接受美学的“读者(受众)中心论和受众的积极能动作用”的观点,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和制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央视《新闻1+1》节目的成功正是接受美学观点在新闻传播中运用的成功典型,因此,分析其成功的具体原因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相似文献   

12.
13.
罗红 《新闻记者》2002,(4):62-62
“太阳高照携来和煦春风催生五谷 ,却又变作使田野干涸的烈日 ;江河奔腾翻卷着美丽浪花 ,却也能掀起船毁人亡的浊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万物都在矛盾中生存发展 ,新闻事业作为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也需遵循这一规律 ,全面反映世界的变动 ,使人们了解自然与社会的变迁 ,从而采取相应对策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新闻实践中不能主观地趋善避恶 ,扬美抑丑。然而事实上这一客观规律并未能引起新闻业内人士的重视。对于如何恰当处理正、负新闻信息传播的比例 ,正确发挥负面新闻信息的作用 ,也就成为新闻从业人员所面对的当务之急。新华出…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农村电视剧的发展如火如荼,本论文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村电视剧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与此同时,对它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视野下的时事新闻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果  陈建良 《新闻前哨》2007,(11):54-56
全球化,时代的革命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先进的通讯、交通、媒介手段正被人们前所未有地利用,并深刻地推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形成了当今世界的崭新特征——全球化。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一语中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相互联系将越来越便捷、快速,地球最终将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即"地球村"。美国斯坦福大学理论社会学家吉登斯定义:所谓全球化,就是"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16.
在新兴媒体和各类晚报、都市报的不断冲击下,党报在增强其权威性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亲密关系。这需要党报借鉴接受美学研究法,坚持受众本位,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不断满足受众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进而改变其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增强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美学思潮。所谓"接受美学方法",就是从读者与作品的相互关系中研究文学作品接受过程的一种方法。新闻传播学中的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等。  相似文献   

18.
《审美视野中的新闻传播》是邓利平博士的又一部新著。2 OO 1年,利平的博士学位论文《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著作探索了一个新闻传播学界还很少有人探讨的问题,我阅后深感受益匪浅。他在探索中所表现出的理论勇气,理性思考所达到的深度,都给  相似文献   

19.
祝宁  芦姗 《新闻前哨》2011,(7):26-28
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功能无不受到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取决于他生成、发展过程中的路径轨迹。中西新闻网站的功能也深深地刻上了发展进程中的环境印迹,中西媒体在各自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形成了或相似或相异的特点,而作为新媒体形态中最为"传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新闻网站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政治烙印,这种政治环境、体制、文化在某些国家,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决定了媒体的功能。本文对中西新闻网站的构建运营及成长的诸多政治因素进行分析,试图将中西新闻网站的功能在政治框范下进行比较研究,并以美国纽约时报网与中国人民网为例,更实际、微观地体现中西新闻网站功能上的异同,从比较研究中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