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档案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以前称作“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一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  相似文献   

2.
《新上海档案》2005,(12):27
张辑哲在2005年第6期《档案学通讯》撰文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信息问题,是信息尤其是由信息技术系统产生的大量物化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具有了独立意义,人类对事物的控制、使用必须首先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方能间接实现。信息在相当程度上由社会生活的“配角”变成了“主角”。这一问题的“正效应”主要有两点:第一,使人类可同时面对、把握、控制更多的事物(通过信息间接把握),并具有了更高程度的预计性(计划性)、全面性和精细性;第二,大大扩展了人类的认识范围并加深了认识深度,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遗产界扩大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从有形遗产延伸到无形遗产(非物质遗产),使文化遗产的概念更加完整。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保护体制,并于2000年评选出包括我国昆曲在内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全面的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使无形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的工作视野。作为最重要的遗产机构之一的博物馆,工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保护、收藏、研究、展示收藏品本身,而且包括了或通过有形的(物质的)方式或通过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整个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日前,正在席卷世界的信息革命,也有人称之为第三次产业革命。这场革命正在把发达国家由工业社会引入信息社会: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摆脱贫穷和落后、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机会。如果说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导致了生产的机械化,第二阶段导致了生产的电气化、自动化和工业化社会的形成,则可以说当代的信息革命将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导致信息社会的来临。  相似文献   

5.
信息商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可分为三类——有形信息商品、无形信息商品和比特流信息商品;此外。尽管信息商品不同于一般有形商品,但它仍和普通有形商品一样具有三个基本条件。这也是信息成为商品的必然条件,是信息商品的本质;当然信息商品在生产中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市场中也有着自己的经济特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具有延伸人体功能的东西,只要带有信息,无论是有形之物还是无形的方式等,都可归属于媒介范畴。而媒介具有统合性,包括媒介、信息和人的统合。以此种理论观照信息社会的走向,未来将是一个“统联网”社会。  相似文献   

7.
人类正在步入信息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类文明史上,物质、能量和信息一直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工业革命使人类在生产与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高效率、专业化的大生产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社会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率、专业化、多样化和规模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8.
各种灾害对档案造成损毁的事件不胜枚举,灾害问题已经成为档案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一些“无形的灾害”对档案的软杀伤更甚于现实中“有形的灾害”对档案的直接物理损伤。笔者从军队档案馆的职能出发分析,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军队档案部门应对“无形损害”的核心在于提升信息保障力的军队特色的档案容灾管理理念,以期能够对我军档案工作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9.
刘彤 《新闻窗》2007,(1):96-97
网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产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一场与工业革命具有同样意义的信息革命。网络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目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八.们传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及运作方式。网络具有的自由、开放、多元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使很多人相信,网络必将给人类带来一个民主社会——因为自由开放等特征是民主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化革命的风暴中,档案工作不可避免地接受着信息时代的洗礼,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信息社会为档案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使我们可以预见更多的可能性,作为“信息资源之源”的档案信息将在信息社会中受到进一步重视,其价值将不断放大,以存储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目的的档案馆(室)将被重新定位,档案工作成为社会信息产业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使档案职业面临着重重新的挑战,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对档案工作的质与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成为档案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SAA)2006年联合年会聚焦信息社会的档案工作,探讨了档案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尝试对档案界关注的共同问题寻求有效的解答方式。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寻求来自国外同行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继牧业、农业和工业三个主要社会形态之后新的社会形态。同前三个社会形态不同的是,在信息社会中,人类的主要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是各种信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和力量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拥有传统财富的多少,而是信息的拥有量和处理、储存能力。正因为如此,各国在继续注意对材料资源和动力资源的争夺的同时开始了对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占有。自70年代以来,所谓“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就带有明显的信息传播市场占有倾向。各国在信息产业的建设方面先后投入了相当大量的人力和物力。90年代以来,这一浪潮的冲击更加明显,以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标志,人类对信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闻。在这些新闻中,有的包含着有形效用,有的则包含着无形效用。确定一条新闻是具有有形效用还是具有无形效用,是确定新闻效用的性质。新闻的有形效用和无形效用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包含无形效用的新闻有时也会成为“分量很重”的新闻而刊播于重要位置。这是  相似文献   

13.
一、档案信息服务市场的内涵 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它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档案信息服务市场是指一切档案信息交换场所和生产者、经营者与用户经济关系的总和,是信息市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构件,它也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在固定的场所提供、获得档案信息是有形的档案信息市场,没有固定场所的档案信息交易属于无形档案信息市场,如在网上获取付费档案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市场,档案信息服务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无形的手”主宰有形的市场我国进入WTO后,面对国外雄厚资本虎视眈眈的挑战,在市场这只具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无形的手”的操作下,报刊竞争日趋“白热化”,报刊按行政区域和行政部门均衡分布、“衣食无虞”的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变化,报刊市场的“两极分化”现象日渐明显,具体表现为“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读者爱不释手、市场占有率高的畅销报刊,其刊期、(开本)页码都出现“扩容”的趋势,而且发行量越大,则刊期越短,(开本)页码越多;而那些读者面较窄、发行量维持在低水平线上的报刊,一般都是刊期较长、(开本)页…  相似文献   

15.
把“生态”与“传媒”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嫁接”到一起是西方人的首创,“传媒生态”(mediaecology)这一新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在美国开始盛行。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传媒生态”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其中NeilPostman的解释由于普遍受到人们的接受而显得相对权威。他认为,“传媒生态是探讨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知觉、了悟、感受和价值观,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媒介求生。生态这个词引申为对环境的研究,包括环境结构、内涵以及对于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档案管理是一门科学,档案管理也是一个信息系统工程。档案是有形的实体.信息是有形或无形的状态。档靠和信息的性质相互接近、互相依托、互相转化。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档案材料.而档案的再现也是一种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来永玲 《东南传播》2011,(11):43-45
当今社会,“图像拜物教”作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它利用大众媒介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民俗风情以及宗教信仰,而且在社会的微观权力构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微观权力这张无形的网络在“图像拜物教”这张有形网络的映衬下进入可视的状态,大到人类社会,小到每个个体,都在这张网络中受到无形或者有形的规训。  相似文献   

18.
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子出版物(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子出版物(一)北京图书馆俞青如果说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那么信息化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第三次革命,因为信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信息技术和服务将对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和兴盛,证明了这一点。一、电子出版...  相似文献   

19.
第一节服务与导向无论古今中外,也无论新闻自由的呼唤着抑或社会责任的倡导者,都不能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新闻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思想;信息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信息是有形的、有限的,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信息所蕴涵的思想却是无形的、无限的。“物质的”信息直接作用于人的外部感官,“精神的”信息却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意识及观念产生影响,以至于跨越时空,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与动力。立足于这样的理论基点之上,可以说,信息服务与舆论导向,是新闻之于社会最基本、最本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信息经验研究是图书馆信息学界为了增进对信息用户的理解而开展的最新研究,是继信息行为、信息实践之后出现的又一用户研究流派。本文梳理该流派出现的背景、哲学基础、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评价它相对于信息行为研究和信息实践研究的特色,反思其内在局限。上述梳理显示,信息经验研究的主要哲学基础——现象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研究视野、内容、方法、理论样式和实践价值:使其在视野上更倾向于将用户视作身心灵的统一体,在内容上更关注用户的主观经验,在方法上更鲜明地体现着解释学传统,在理论样式上更接近人文学科的叙事,在实践价值上更多地表现为向实践输送现象学家范梅南所说的“感性知识”(pathic knowledge),这种知识主要通过唤起图书馆信息职业对用户的移情而支持系统设计和信息服务。本研究还显示,现有相关研究所理解的信息经验概念,主要由主观主义的“信息”概念(信息=个人认定的所有使知物,anything that informs)和现象学的“经验”概念(经验=生活经验或生活世界中的经验,life as we live it)复合而成,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信息经验的泛化——特定情境下的信息经验几乎囊括该情境下的所有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凭借其哲学基础、方法论及研究成果的特点,信息经验研究有望与信息行为及信息实践研究一起,推动未来信息用户研究。表2。参考文献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