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纪念我国物理界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五位老前辈在开创我国物理学事业和创建中国物理学会所做出的贡献,中国物理学会以这五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设立物理奖,以鼓励为发展中国物理学事业、在科学和技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物理学工作者。五项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我国物理界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五位老前辈在开创我国物理学事业和创建中国物理学会所做出的贡献,中国物理学会以这五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设立物理奖,以鼓励为发展中国物理学事业、在科学和技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物理学工作者。五项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物理奖每两年评选和颁发一次。每种奖每次评出不超过两人,一般只评一人。  相似文献   

3.
几千年来,农家门角的尿桶,人们都习以为常了。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吴有训却独具慧眼,以小见大,看到国家必须依靠科学才能富国强民,并大声疾呼,要普及科学教育,提倡文明,把尿桶提出去——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和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的物理学工作老的共同意见,经本人整理后曾由吴有训先生在中华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报告,最後由本人执笔整理。本文如有错误,概由执笔者负责。  相似文献   

5.
张逢 《科学学研究》2007,25(2):239-244
分析吴有训在上世纪30年前后开展的X射线散射研究及这些研究的学术价值和背景,论证其与当时中国“学术独立”的关系,指出这些研究是中国物理学走向“学术独立”的第一步,并为中国科学的“学术独立”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著名的多学科综合性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祥地和摇篮。它受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其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8年我国第一座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成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1984年更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著名科学家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戴传曾和中青年科学家孙祖训教授曾先后任院(所)长,现任院长樊明武教授。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于1954年组建学术秘书处时,张青莲为八秘书之一。吴有训副院长在一次接待苏联科学院代表团的会上,介绍张青莲是一个重水人(Heavy water man)。  相似文献   

8.
<正> 1.五项物理奖: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奖基金委员会和五个物理奖评选委员会,成员由中国物理学会聘请,每届任期为四年。五项物理奖每两年评选和颁发一次。每种奖每次评出不超过两项,一般只评一项。五项物理奖所含盖的领域分别是:  相似文献   

9.
吴有训年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有训(1897-1977年)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组织者,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学部委员(院士)今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和逝世二十周年,特别年谱以申纪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大科学装置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有着重要的科研意义、社会意义和战略意义,但目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在科学文化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本文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策为参考,以ITER为例分析其科学传播的路径,并结合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大科学装置在科学文化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6):442-442
在我国实施大陆科学钻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振奋人心的重大科学工程之一。它是地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必要条件,并能带动其它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高科技产业。此外,它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情报科学》复刊已近一年,作为她的忠实读者和热心作者,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情报科学》的复刊是我国信息产业深入发展、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迫切需求和历史选择,而《情报科学》近一年的坚定稳步的发展历程则表明,她已成为我国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沃沃田园和有力向导。回顾历史,正如我国情报学泰斗、《情报科学》老编委王崇德教授在《情报科学》复刊贺词中所言:“1980年春天,被誉为我国情报科学火炬的《情报科学》在哈尔滨点燃,1995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悲壮地熄灭了。今天它又在长春复燃,这是我国情报科学及其社会需求空前提…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预测应当为科学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需要广大科学工作者,结合我国国情和省情,认真研究一些实际问题,利用科学预测和其他手段,为调整时期的各种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使决策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未来研究和实际结合起来,为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地区优势的充分发挥,作出贡献。本刊下面发表的宋瑞玉和于宏义等同志所写的文章,反映了他们在利用科学的预测为科学的决策服务方面所作的很有意义的尝试。他们结合教育、经济、能源、人口、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对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的某些决策问题,提出了建议。他们走的这条路子是对头的。用科学的预测为科学的决策、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是我国科学预测工作者应当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行星科学: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星科学是当今科学前沿,是我国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自然科学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行星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行星科学一级学科设置和教育培养体系的缺乏。当前,我国全球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尽快建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势在必行也正逢其时。我们认为,通过"高起点、快发展、广交叉、深融合"发展行星科学,不仅可以加快完善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布局,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梯队,也是我国深空探测事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总体把握我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资源情况,本文基于公开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师总量、结构,以及科学教育基础设施的总体条件和区域分布。分析结果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数量基本稳定、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学校实验仪器达标率、生均实验室面积和实验设备资产值均明显提高,有效提高了中小学科学教育效率;但仍存在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段、城乡和区域间配置不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开展海洋环境、海洋生物资源、海底地质和资源勘探研究是我国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我国海洋综合考察能力应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相适应,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我国现有科考船数量少、船舶老旧、功能落后、作业效率低、配套不完善,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特别是深远海综合考察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对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项目给与了高度重视,促成了我国新一代深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的立项。该船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综合探测研究的特点,装备精良、功能齐全,具备强大的深海大洋立体探测与同步作业的能力;衔接各种通讯工具,具备全球范围内信息处理与交换的能力;具备科学的综合布局和良好的适航性,以满足海洋考察的作业需求和提高探测精度。“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承建。  相似文献   

17.
不是起点的开端--恭贺《情报科学》复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春天,被誉为我国情报科学火炬的《情报科学》在哈尔滨点燃,1995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悲壮地熄灭了……”。今天它又在长春复燃,这是我国情报科学及其社会需求空前提高的先声,是值得我国情报学界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曾高度评价《陕西情报工作》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观点(贺克毅先生执笔)。20世纪80年代初期,《情报科学》和《情报学刊》的创刊标志着“我国情报科学已经成为公认的一门学科”。18年过去了,作为两刊的老作者、老读者对此我颇有感触:情报科学作为独立的现代学科,是自有其学科内部科学张力的,她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  相似文献   

18.
科学体制化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从明末清初近代科学传入我国,到1915年和1928年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的分别成立,这都表明我国科学体制化正逐步形成,虽然形成过程中有对英法两国的模仿,但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中国预测研究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丰  陈玉祥 《预测》1991,10(2):1-6
1 80年代我国预测科学的发展历程预测科学在我国是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现代管理科学在我国传播、应用和发展的先头分支学科之一。自1979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一方面,原来的国家计划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经济规  相似文献   

20.
科学本质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是国际科学教育界讨论的焦点。我国科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于"科学本质"内容的较少呈现以及分数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开展科学本质教育的教学策略。本文探讨了利用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情境、融入HPS教学、在技术增进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科学探究的三条科学本质教学路径,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改进我国科学本质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