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特色品牌学校文化的建设与王国维谈到的这三种境界有相通之处,这里我也从“三种境界”的角度谈一谈特色品牌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实教育也是有境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想出神人化。同样需要经过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3.
治学有三境界.王国维在从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常为人称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4.
“境界”这个词,字面意思是“土地的界限”,引伸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境况”.古人常以“三境界”来形容技艺、学问、功夫的深浅.下面录引几则比较有名的“三境界”说:学习三境界.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认为这是讲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孔子的“学习三境界”观:第一境“知之”,是对学习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能把握学习内容;第二境“好之”,是指笃志好学,学而不厌;第三境“乐之”,是以学习为乐事,全身心投入的审美观念,是自身人格世界向“善”的升华,是在对“真”的发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 《教师》2012,(2):1-1
王国维在他著的《人间词话》里说了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又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尽管王国维同我们在思想上有天渊之别,他之所谓“大学问”“大事业”,也跟我们了解的不完全一样。但是这一段话的基本精神,我们是可以同意的。  相似文献   

6.
与文学相比,科学研究多了一个验证期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7.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入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正是一代宗师对做人做事的高度总结。细细想来,班主任老师好像也正经历着不尽相同的三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乙常青 《初中生》2006,(11):32-32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9.
阅读三境     
何涛 《现代语文》2006,(4):106-10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论词而论到人生活动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学小言》中,他把这三种境界称为“三种阶级”,并言“未有未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学亦然。”此三种境界,是王国维对成功必经阶段的凝练概括,不仅适用于创作活动,也可看作是阅读活动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 《教育》2010,(12):60-60
王国维在他著的《人间词话》里说了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通篇都是对古典词章的涵咏体察,他在谈起了做学问的经验时,提出了后来非常有名的所谓治学三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相似文献   

12.
“两界”与“三界”夏守柱清人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13.
华珊 《小学语文》2010,(6):38-3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唷我之境”可再分为“小我之境”和“大我之境”,而“无我之境”更确切说是“超我之境”。这“三境界”与做学问的“三境界”可统一起来,但顺序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小我之境”,是执着于构成自我结构的一切利益、感受、知识等,这种“自我状态”绝对化必然与痛苦相生,是第一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回头”否定了对“小我”的执着,从而在“那人”身上发现相对的自我,是自我的一次解脱,也是新的觉悟,达到相对的“类我境界”,此第二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代表第三境界,一切障碍消除了,自我延伸到无限,体验到永恒,得到彻底解脱,获得对世界本质的完整认识和大智慧。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闲来无事.玩味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此三境界?下面.我想以这样一个故事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下面就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感受和心得,谈谈自己对七年级作丈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学习是以较少的时间汲取前人的知识成果,变“前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与知识的中介,起着传递、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应有“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8.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这样,学生才会乐学语文,学习的动力才会更强。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20.
集腋成裘     
2002年第1期诗词: 《人间词话》一段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