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县市报处在商品经济的前哨。那么,县市报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如何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我们随州报的经济报道,读者为什么不愿看?主要还是一些经济新闻的信息含量少,缺乏可读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少,缺乏服务性;写作手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对策.扩大经济新闻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县市报处在商品经济的前哨。那么,县市报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如何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我们随州报的经济报道,读者为什么不愿看?主要还是一些经济新闻的信息含量少,缺乏可读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少,缺乏服务性,写作手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对策。扩大经济新闻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把最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信息写进新闻,把意  相似文献   

3.
从总体上讲,现在的经济新闻存在着呆板、肤浅等问题,具体地说,有“四多四少”:唱四季歌的报道多,研究经济规律的报道少;就事论事的报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报道少;公式化的报道多,新鲜活泼的报道少;从领导和丁作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和生活角度报道少。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以来只强调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而忽视了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这样,使本来就不容易写好写活的经济新闻,愈来愈陷入呆板、沉闷的境地;而且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似乎经济报道的任务和功能就是“传达上级有关经济工作指示”和“图解经济政策”、“通报生产进度”。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改革经济新闻,把指导性与  相似文献   

4.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纷纷加大经济新闻报道力度。然而,在经济新闻繁荣的同时,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动态性、工作性、一事一报的报道比较多,分析洼、解释性、关联性、建设性的报道少,尤其是地方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由于缺乏对经济的整体性、前瞻陛研究,缺乏对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多重观察视角,使得地方经济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着报道层次浅、报道视野窄、报道方式旧和报道效果差等问题。影响了经济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领域也同样,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而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以来习惯于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报道多,从群众角度报道少;从经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角度报道少。艾丰说:旧模式经济报道的问题出在“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骨头’了”。他所说的“层层剥皮”是指把经济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同人的活动,同矛盾的转化过程完全剥离开了。显然,这样的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经济改革实践的需要,必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当前,主要是什么人在读经济报道?答案非常令人吃惊;不是占人口绝大多数、与经济发展利害相关的普通公众,而仅仅是那些政府人员、经济工作者和与经济打交道的企业界人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白了,就是我们当前的许多经济报道不“大众化”。这主要表现在:从工作、政策角度报道的东西多,从群众生活角度报道的东西少;就事论事的东西多,提出问题的东西少;爱咬文  相似文献   

7.
经济报道的难点在哪里?群众认为离他们太远;领导认为跟不上形势,深不下去,指导工作不力;记者、编辑则感到难度大,搞好不易。当然,这些年经济报道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一些不足也逐步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得到改进。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当前经济报道中的主要问题是:在宏观指导上力度不够,满足于零打碎敲,一些记者习惯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和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市场经济规律报道少。正如一位名记者所说,旧经济报道模式的问题在于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巴的“骨头”  相似文献   

8.
朱永斌 《声屏世界》2011,(10):25-25
经济报道是媒体报道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纵观各主流媒体的经济报道,需要在六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不敢迅速触及热点,面对经济热点总是绕着走。二是不能与经济运行同步。经济报道的时效性差。三是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思路建议,一般概念性报道多,具有独到见解的报道少。四是注重报道结论,缺乏报道深度,只知道数据,不知道数据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4):20-20,28
不能不承认,我们的一些经济报道也确实也在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也确实在反映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生活问题。但是,我们的经济报道为什么又让读者感到枯燥无味,缺乏生活气息?原因很简单,是我们的记者把“根”扎错了地方。  相似文献   

10.
当前,普通百姓对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晚报要想拥有更多的读者,就必须增加经济新闻报道的比重和分量。然而,做经济报道对晚报来说,又是一个弱项。这是因为经济新闻的"数字化"、"术语化"现象,导致经济报道枯燥无味,可读性不强;而晚报对可读性的要求又是相当高的,这就构成了晚报经济新闻宣传的难点。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经济新闻在内容上存在着“几多几少”的现象:报道面上的东西多,点上的内容少;报道领导部门的措施多,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分析报道少;抽象系统枯燥的报道多,  相似文献   

11.
视野     
关于电视经济报道十月间在山东枣庄举行的全国电视学研究委员会首届年会暨经济报道理论研讨会认为,当前电视经济报道存在以下问题: 1、一般化动态报道多,生动活泼的报道少;2、抽象、空洞的报道多,具体、感人的报道少;3、来自办公室的报道多,来自调查研究的报道少;4、会议报道多,基层报道少;5、工作部署报道多,工作进程、发展经验报道少;6、播音员解说配画面报道多,现场采访报道少;7、结论式报道多,进行式报道少;8、见物不见  相似文献   

12.
以往,我们县(市)报的经济报道,大多局限于一个企业、一个乡镇、一个村的生产报道,这样的报道既缺乏深度,也缺乏力度,指导性不强。这与当前各地加速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形势极不相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把宏观报道和微观报道结合起来,宏观上造成声势,增强导向作用,微观上剖析典型,增强可操作性,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们报社在改进经济报道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主要从实现“三个转变”方面进行的。一、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努力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目前在我们报纸的版面上,经济报道在数量上还是占有优势的。读者不爱看,主要是缺乏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因此,改进经济报道,首要的是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也就是要使经济报道问题抓得准、社会反响大、克服一般化。这里有一个个体深度力度和群体深度力度的问题。一种是单篇的经  相似文献   

14.
<正>经济报道是正面报道的战场,也是各媒体着墨最多、用心最深的报道领域之一。现在经济报道领域最常见的问题是:经济形势讲成绩多、讲问题少,甚至只讲成绩不见困难;经济政策解读常常慢半拍,权威性不强;面对经济热点,该有人出来说话的时候没人发声、该挑明了说的时候却遮遮掩掩。  相似文献   

15.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很长时期里,我们并没有很好重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反映在新闻报道中,就是科技新闻工作者缺乏“市场”观念,缺乏“转化”意识。搞报道,到实验室、鉴定会去得多,到工厂、农村、市场去得少。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闻的读者为什么少,以至有些稿件连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不爱看?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新闻的社会性不强,吸引不住读者。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经济新闻在内容上存在着几多几少的现象:一般工作过程、做法、经验多,群众普遍关心的新闻事实少;领导部门的措施意见多,基层单位的群众活动少;微观的结论多,宏观的分析少;等等。将这种状况概括为一句话,即业务性强,社会性差。经济新闻缺乏社会性,并不是经济新闻固有的毛病。经济新闻虽然没有社会新闻那样容易吸引读者,但是也有它的优势,很多经济问题是  相似文献   

18.
报道面窄,是个常见病。就经济报道来说,反映经济建设的多,反映经济生活的少;写事多,写人少;写人中,又是写领导多,写普通群众少;表扬报道多,批评报道少;微观报道多,宏观的报道少;肯定的经验报道多,探索性的报道少;发达地区的报道多,后进地区的报道少……有一篇来稿,是反映苏南某乡变化,投本报“乡镇新谱”栏的。该乡过去贫困,乡集镇只不过是土路穿中过,破屋竖两边。那飞扬的尘土、低矮的店屋、倾斜的门框与憔悴的农民,  相似文献   

19.
报纸主攻消息不仅有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质的问题。消息之不尽人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呆板、老套、缺乏鲜活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让消息鲜活起来,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在主攻消息时必须下力气研究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克服题材上的唯上病,多反映来自群众、来自实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时下见诸报端的消息,尤其是要闻版,题材唯上者较为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会议报道多,实际工作少;领导机关报道多,基层单位和群众报道少;工作角度报道多,读者需要角度报道少;综合报道多,典型报道少。读者对此较为不满,有的甚至戏称报纸是“黑头文件”。当然,重要会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我们首先思考了县市台站目前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现状。一、随意性。多数台站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处于零打碎敲、有什么稿就播什么稿的状态,缺乏整体计划和安排,没有长期的固定栏目。因此,精神文明宣传缺乏有较大影响和有分量的报道。二、表面性的报道多,深层次的宣传少,特别是典型宣传报道数量少,深度和力度都不够,已有的典型宣传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按节日进行的宣传报道多,经常性的宣传报道少,多数台站是“三八”话巾帼英雄、“五·一”话劳模、“六·一”活儿童、“七·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