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6世纪中叶葡萄牙入踞澳门,使这个有着悠久中华文化传衍历史的南海小渔村,成为东西文化和经贸交汇的中心.一方面,长达四百年的葡萄牙实际管治,使以葡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澳门居于主导地位;另一方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又使中华文化成为澳门社会的文化主体和发展基础."主体"与"主导"的分离或背离,使澳门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相望、对峙和制约的特殊空间.澳门的回归,在文化主体与主导的一致性上掀开历史的新页,但在中华文化主导下保持澳门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是澳门发展的文化优势.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层次和影响力,扩大文化交流,便提到特区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2.
唐前多元民族文化激荡融合为唐诗形成独特的格律体式和精神气质创造了重要条件。在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创作者的民族身份和诗歌文本展现出来的主题、内容、风格、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也使得唐诗成为特定时代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艺术呈现。在唐代之后,唐诗又以其独特的价值促进新的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并在新时代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从产生、发展到唐代之后的被接受和产生广泛影响,唐诗与每个时代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构建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作为我们当下统战工作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3.
陆昌萍 《学语文》2015,(3):78-80
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是对外汉语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各种文化形式所展现的内容,深刻理解并内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做到文化自觉,从而有效传递汉语言中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华民族应当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应当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应当以孔子思想为主体。中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主体,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实质上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权,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慧命,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并且有吸纳异质文化的胸怀和能力。然而,由于地理的和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的原因,唐代以后中华文化所融入的有活力的异质文化成分很少。在清末中华文化被迫接触异质的西方文化。中国引进、接受西方文化有两个重大转折点: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第一个重大转折点;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是第二个重大转折点。曾留学法国和苏联的邓小平是第二个重大转折的关键人物。在改革开放中,之前不被接受的异质文化的一些重要内容,尤其是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等被创造性引进和接受。21世纪,中华文明融进有活力的异质文明后再次爆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相似文献   

6.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踞澳门,使这个有着悠久中华文化传衍历史的南海小渔村,成为东西文化和经贸交汇的中心。一方面,长达四百年的葡萄牙实际管治,使以葡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澳门剧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又使中华文化成为澳门社会的文化主体和发展基础。“主体”与“主导”的分离或背离,使澳门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相望、对峙和的特殊空间。澳门的回归,在文化主体与主导的一致性上掀开历史的新页,但在中华文化主导下保持澳门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是澳门发展的文化优势。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层次和影响力,扩大文化交流,便提到特区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身份角度入手探讨中华文化板块学说的理论合理性,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如何与当下相结合,如何面向未来的可能。通过身份是一个文化概念、身份差别与民族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状态有很大关系等论点阐述中华文化板块以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分布、文化特征作为划分的依据。对各民族文学经典作品展开分析,印证中华文化板块学说关于各相邻文化圈、文化区之间互相重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多年深耕,我国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价值观念多元、文化语境差异、数字铁幕阻隔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趋势,从创新传播理念、构建话语体系、聚合趣缘群体、运用智媒技术、联动内外资源、发掘特色品牌等方面,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全媒体时代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应互相尊重,共存共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共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完全可以互相兼容,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前文明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多元复合的显著特点。早在夏代以前,中国的原始部族文明即经历了星散于全国各地,融聚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然后再辐射于中国各地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活动轨迹,至西周时已初步奠定了政治统一、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之流的文明格局。由于远古史迹的湮没不彰,这一重要的文明时期给人们留下了无数难解的迹团,并导致了“一元发生”论者与“满天星斗”论者的各执一端。事实上,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成长壮大,是一个海纳百川、波澜叠起、从多元不断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但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它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特有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的总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能够产生并绵延不息地传承下来,其成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1、农耕基础上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经济条件;2、长期封建统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日益丰富与延续的历史条件;3、自然地理条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确立的坚实基础;4、儒学主导下“外儒内法、杂以百家”的思想局面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蕴成的文化基础;5、国际上睦邻弱小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绵亘不绝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2.
"水门"事件引起中国门文化变异的同时,翻译过程中许多西化译词也成了汉语言文化发生变异的诱因。译者的词汇创造欲和所采取的翻译技巧与读者对译词的接受程度和心理期望是汉语言文化变异的主要根源。通过避免过度音译以及音译时遵循必要的原则是汉语言文化在全球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中实现"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以汉文化为基础的稳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新疆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现状,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两国在各自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有很多相似的特点。特别是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日本,从遣唐使时期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日本的饮食文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的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显然已成为非常尖锐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兼顾,而且也必须做到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兼顾。即不能不顾环境进行掠夺性的发展,也不能以环境问题为借口,无视人口发展的正当要求。当我们完美的环保主义进化到要把人类文明的范围,扩大到全部生物物种和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至少应该保留对我们同类中的弱势群体的同情心,特别是对现有贫困地区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文化身份不仅仅是一个认同的问题,它也包含着重新建构的问题,即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时下国学正被全社会关注,大学图书馆也正参与其中。在普遍提倡国学教育的今天,图书馆做好国学导读尤为重要。试从国学的含义出发,在剖析大学图书馆国学导读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实行国学导读的具体策略与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国学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7.
钟义荣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4):28-29,55
在分析汉字构形系统发展各阶段特点及其继承、衍化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汉字构形系统发展的整体趋向和规律,并以之为基础,总结出汉字简化与造字所应遵循的一些规则。  相似文献   

18.
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迷信禁忌。迷信禁忌与一国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密不可分。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迷信禁忌意义重大,是了解中西文化和汉英语言差异的需要,也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汉语称谓是文化问题。它与伦理、文字、历史、社会、政治和管理等学说都具有关联性。索绪尔的符号学不能解释汉语称谓问题。称谓是社会的产物并随时代演变生成、消亡和增减其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的反映,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命脉.在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我们在今天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