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文献[2]所编制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题,对后勤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二和大三的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进行了测试,得到了同一年级的男女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女同学和所有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成显著差异;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在计算、数形结合方面比较强,在理解问题和建立数学模型方面比较弱,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作为重要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其发展容易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为了解高中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两所高中376名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总体水平较低;高中生非智力因素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高中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存在显著的相关,非智力因素的各维度与数学建模能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为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数学建模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建模的本质和价值,激发其数学建模学习动机;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给予他们数学建模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情绪体验,以激发、调节和维持他们长期的数学建模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数学建模竞赛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各高职院校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数学建模活动。数学建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材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攻关能力.在对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基本途径为:开设数学建模系列课程;构建创新实践活动体系;改革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案例教学法;组建教学团队;增设创新学分.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要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教者应充分认识数学建模、建模的步骤与方法.从而教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建模能力:一是在概念、定理教学中突出建模方法;二是增强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素质;三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四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通过实验验证数学模型的素质;五是在解题教学中实施建模方法;六是加强学生建模论文写作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性;指出了数学建模课程的指导思想;并给出了培养学生构造模型能力的可循途径。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我国大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表明,加强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和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既是应试教育的有力武器,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可谓一举多得. 一、数学建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的第一步是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需对问题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并用自己的语言重组后表达出来,这就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其次,数学建模能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想象力和洞察力.  相似文献   

8.
数学建模的专业教学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设数学建模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学建模课的学习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因而如何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大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是当前数学和专业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建模能力已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及能力的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加强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数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教师,通过打造“模力”课堂,让学生从课堂中汲取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应用于实际生活,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期参照的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分析框架,对中国上海以及德国巴州的一千余名9~11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德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平均水平非常接近,但是从各个不同的能力水平看,两国学生的成绩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另外发现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也不断发展.透过结果发现,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薄弱,上海学生的基本技能有滑坡倾向;另外需把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