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之前的李逵形象描写太不突出,只是个符号,元杂剧时代大量的水浒戏诞生,李逵形象迅速丰富起来,成为莽细兼备,粗雅合一的喜剧性绿林英雄,个性多样,甚至相互矛盾。李逵作为人物形象不是线性发展的人物,而是随着时代感而突兀变化的人物形象,是带有时代烙印的角色,元杂剧的李逵是"元代的李逵"。  相似文献   

2.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很多东西不同于前代,也异于后世,元代文人在夹缝中生存,晋身之路被阻隔,隐居遁世却也无处可去,很多文人混迹于勾栏瓦肆,于嬉笑怒骂中借杂剧这一奇葩或哀或怨或讽或刺,流行于山东的水浒戏在元杂剧中独树一帜,其创作者们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理想抱负借助于水浒戏从而达到“穷亦兼善天下”,  相似文献   

3.
元明水浒戏在审美趣向上大不相同:人物形象上,元代水浒戏以俗为美,而明代水浒戏则富于伦理美;剧场氛围上,元代水浒戏幽默风趣,喜剧色彩突出,而明代水浒戏庄严肃穆更倾向于崇高之美;语言上,元代水浒戏本色当行,而明代水浒戏因文人参与而富于绮丽之美。这种审美趣向的差别折射了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4.
墨家思想视域下元代水浒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思想是战国时代代表小生产者的思想,贵义利他,具有献身精神,为侠之起源。元代水浒戏由于时代与作者原因,梁山英雄带有墨家思想元素,富有墨侠精神;明代水浒戏则不然,梁山英雄被塑造成了忠臣义士,儒家观念浓厚,与元代水浒戏相比,侠义性质大变。  相似文献   

5.
水浒戏源自“宋江三十六人”传说,但它与今本《水浒传》关系如何,方家说法不一。戏曲、小说各有规律,不同文体间的文本比勘需要谨慎对待,不能简单地凭情节上的差异来判断二者的关系。因此,考察元杂剧在水浒故事源流中的地位,应考虑到不同叙事文体自身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从宋人“说话四家数”看元代水浒戏归为公案剧的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仰东 《天中学刊》2011,26(1):72-75
"说公案"最早见于宋代,但是由于断句不同,理解存在出入。"说公案"应当包含"搏刀杆捧及发迹变泰之事",不仅在传抄过程中没有疏漏,而且还有旁证:其一,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公案话本存目中至少涉及两篇水浒故事"石头孙立""戴嗣宗";其二,在为"小说开辟"所作的诗文中,作者也是将"搏刀杆棒"故事列入公案之属的。水浒戏完全符合古代"说公案"的特征,因此,将元代水浒戏纳入公案剧不但必要,而且合理。  相似文献   

7.
水浒故事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对宋江起义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是主观的产物。因此,要判定水浒故事在元代是否定型,那就应该看,在元代水浒故事是否已经达到最大的蕴含,在读者心中形成明确的水浒旨趣,并成为后来区别与衡量的标准。按照这种标准,水浒故事在元代并没有定型。  相似文献   

8.
齐鲁地区是水浒故事的重要发生地,水浒旧事流传甚广,为水浒戏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基础;崇尚仁义礼智的齐鲁地域文化影响形成了水浒戏勇武报不平、主持正义的主题倾向;东平等运河之沿岸经济的繁荣为水浒戏提供了创作演出的现实需要和土壤。由此产生了众多水浒戏作家和作品,使元代山东地区成为水浒戏创作和演出的中心之一。齐鲁文化为水浒戏的创作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凭借,也对其风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清代水浒戏研究之不足,通过对清代水浒戏的剧目考察、创作群体及思想意蕴的分析,以期从宏观方面对清代水浒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结论认为,清代水浒戏剧目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思想意蕴也有不同,对于清代水浒戏的研究具有文本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水浒戏女性观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明代水浒戏中女性观作为切入点,以正面女性形象与四个另类女性作为研究视角,并结合时代思潮对作家的影响加以探讨。认为,明代水浒戏作家在女性观问题上仍以传统观念为主,同时也受到情欲思潮的影响,在社会思潮近代化过程中有着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水浒戏人物塑造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赋予梁山好汉以文人的气质和行为,即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这是元杂剧中特有的文学现象,折射出了元代社会状况、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及广大受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蒙统治者对汉儒的轻贱和对汉文化的轻视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元代文人因此不得不结束科举仕途的美梦,跌入极其残酷的社会现实之中.他们踽步街头,流连青楼,得以同市井平民广泛接触.他们熟悉市井百姓的语言,了解平民的形象,接受人民的观念,带着民族之仇、国家之恨写出了一部部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元代杂剧.元代公案戏是元杂剧中的一朵奇葩,它洋溢着突出的俗文化意识,反映了广大被压迫群众的共同心声,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俗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言通俗易懂,本色当行;二是塑造了众多下层平民形象,展示了他们的反抗斗争风采;三是舞台形象类型化,情节关目雷同化;四是反映了市井平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下面本文试图对元公案戏俗文化品格之表现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寻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剧作者在创作这些女性形象时使用了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漫画式的肖像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虚拟化的行动描写、多彩的语言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刻画等,其成为元代审视叙事性文学的珍贵的文本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评价了江蛰君《论水浒戏》一多方面的学术价值:肯定江辨明了两类水浒戏曲彼此间对立的政治倾向;理清了水浒戏曲、话本与《水浒传》小说产生的过程,赞扬了歌颂起义英雄的水浒戏,批判了丑化农民起义的水浒戏,并对金圣叹腰斩《水浒》持基本肯定态度;与此同时,本作还对43集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5.
元代包公戏中使用了大量的插科打诨,使包公戏剧中的悲剧呈现喜剧化特色。其中有受害者的插科打诨、包公的插科打诨和其他人物的插科打诨。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使剧本呈现“含泪的笑”的风格。这是由观众和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儒家的审美传统决定的,与观众和创作者的道德评价和情感趋向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经过了长达几个世纪漫长的孕育过程,小说《水浒传》终于在元末明初问世.至《水浒传》的成书,水浒故事的演变大体经过了四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水浒戏对小说《水浒传》影响的一个方面体现在对家庭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但二者在对家庭女性形象的角色安排与感情态度、水浒英雄与家庭女性的关系设置、对待家庭生活的态度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是由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在主题思想、文学体裁、形成背景及受众对象四个方面的不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现时乌托邦”和“多种多样的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乌托邦研究日益活跃,这一现象与当前社会发展相关:资本主义前景如何?现代性的出路何在?“现时乌托邦”旨在根据当前的社会语境阐述乌托邦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多样的乌托邦”则是从莫尔和布洛赫的乌托邦理论出发,探讨乌托邦的时空转换,乌托邦冲动与现实生活及文类的关系等,指出乌托邦的潜在力量及其在政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服饰作为元代重要的工艺美术组成部分,其史料价值也是多方面的,而服饰观念则更能集中地体现元代设计最为核心的精神。研究古代服饰,对探究元代各阶层的审美观念、造物思想、等级制度甚至是元代时各文明互相交融的状况,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今存的六部水浒戏,对之后《水浒传》的成书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如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小说主题的建构。同时,这六部水浒戏在叙事上有着模式化的特点:一是每部戏都由宋江开场引出剧情,且由宋江结束剧情;二是剧情冲突都是水浒英雄下山的遭遇;三是戏剧冲突的核心事件都与女性有关。对以上问题的揭示,对于研究《水浒传》中百川归海的结构模式与戒色主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