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盖俊竹 《职业圈》2007,(11):97-98
《野草》是鲁迅"为自己"写的散文诗集,文章通过《秋夜》走进鲁迅心灵世界的幽暗花园."极细小的粉红花"和"遍体苍翠"的小青虫,是展开作者心里图景的路标,透示出那段日子,鲁迅与许广平接触中触发的些微感情涟漪.  相似文献   

2.
初见王泽鑫的江南山水,就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仿佛见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家乡旧景.画面中的小桥流水、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别有韵味.它赋予了心灵一处淡泊宁静之地.  相似文献   

3.
正我很少拜读像《运河的桨声》这样优美的散文集了。那浓浓的乡士气息,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都活灵活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正如红孩老师自己所说,乡愁不是乡村,乡土也不是乡村,乡愁是我们永远的心灵高地。用心灵写出的文字,自然是字字珠玑,流淌在心底,让人不忍卒读,爱不释手。红孩老师的散文集特色鲜明,文笔清新,情节生动,难以忘怀:他的散文立意高远,犹如黄钟大吕,掷  相似文献   

4.
罗西 《文化博览》2007,(11):20-21
王秋耕在大学时,曾在半夜跑到学生食堂附近的垃圾箱里翻找别人扔掉的馒头,他实在太饿了,穷困,使得他越来越自卑、敏感,月色下的他甚至如惊弓之鸟般会被自己的影子吓一跳。他闭锁自己的心灵,尽可能逃避集体活动,从不敢提及自己在乡下的农民母亲,更"谈不起"恋爱,大学四年,他就这样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他也在努力勤工俭学,但是,依然吃不饱穿不暖。  相似文献   

5.
《野草》是鲁迅“为自己”写的散文诗集,文章通过《秋夜》走进鲁迅心灵世界的幽暗花园。“极细小的粉红花”和“遍体苍翠”的小青虫,是展开作者心里图景的路标,透示出那段日子,鲁迅与许广平接触中触发的些微感情涟漪。  相似文献   

6.
正在杭州,有一群心怀文学梦的劳动者,他们从遥远的故乡而来,用歌声抒发劳作的尊严,用诗篇释放内心的期盼。2015年12月22日,杭州以诗歌的名义,把闪光灯聚集在他们身上。用文字给心灵打工白天,在工厂里,拿着工具,为生计打工;晚上,在宿舍里我拿起笔,给自己的心灵打工。这是177路公交车司机郭祥勤的真实写照,也写出了所有打工诗人的本来面貌。笔者与郭祥勤有数面之缘,因同样钟情文学,平日里有许多共同语言。郭祥勤1958年出生,高中毕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特别的“家”。茫茫大海把它与外界隔绝,靠近赤道的热带海洋特有的高温、高湿、高盐,一刻不息的风浪,终年与守礁官兵相伴,淡水、青菜奇缺、孤独,寂寞时常袭击人们的心灵。然而,面对这样特殊的环境,官兵们没有抱怨,没有等待,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年复一年地与大海抗争,建设着自己的海上家园。这里没有土,官兵们利用下礁轮休的时机,你  相似文献   

8.
盖俊竹 《职业圈》2007,(6S):97-98
《野草》是鲁迅“为自己”写的散文诗集,文章通过《秋夜》走进鲁迅心灵世界的幽暗花园。“极细小的粉红花”和“遍体苍翠”的小青虫,是展开作者心里图景的路标,透示出那段日子,鲁迅与许广平接触中触发的些微感情涟漪。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个人心灵史上,1949年是极为苦痛的一章。当年3月,他两度自杀。先是长子沈龙朱看到他将手伸到电线插头上,慌乱中沈龙朱拔掉电源将父亲蹬开;再是将自己反锁在房内,用刀片割开手腕动脉及颈上血管,并喝了些煤油。及至有人破窗而入,已是鲜血四溅。获救后,沈从文一度"住在一个精神病院疗养"。"北平城是和平解放的……我却在自己做成的思想战争中病  相似文献   

10.
学与思     
说到学习, 人们首先会想到读书。其实, 读书也是一种自我发现, 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 决不能靠灌输, 而应该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阅读过程中, 读者在将自己的感受或思索不自觉地对象化, 即化入作品所假定的情境框架, 在审美的返照中完成了对自身的观照或顿悟。阅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生命介入的过程, 同创作一样, 需要有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白桦 《文化博览》2005,(3):59-61
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与我同时代出生的所有人一样,出生、成长于战乱,尔后正如一切落叶乔木那样,都不能绕过秋冬而永远留在春夏.大好青春的黄金段都浪掷在秋天的忧愁、疼痛、困惑和冬日的战栗、惶恐、昏聩之中了.我惟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也像落叶乔木一样,默默地在自己的心灵里留下了年轮.唉!最柔弱、最敏感的是人的一颗心呀!最坚强、最博大的不也是人的一颗心么?在人们的躯体上,最容易出血、最容易被扭曲、最容易破碎的部分就是那颗心.如果我生下来与狼为伍,我会成为狼孩,我的心会成为狼心,但我幸而为人,并与人为伍,所以我才能成为人,我的心才能成为人心.  相似文献   

12.
念梅     
王静 《生态文化》2014,(1):54-54
最近一段时间,忙里偷闲地整理这些年来自己与心灵的对话,其中有一部分是花开有声,记载着我和花的情缘。读着读着,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读着读着,竞有一种情愫涌起。怎么没有为“梅”留下一笔,“念梅”的思绪蔓延在整个脑海里。于是就想哪怕寥寥几笔,也要把对“梅”的记忆写在生命的过往里。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比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的报恩方式,凸显伽西莫多对美的追求,他心灵的更加完美,从而强化雨果极美与极丑对比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14.
1837年,出生于法国木匠之家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14岁时想到巴黎去,因为付不起车资,他只能徒步,一路上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不过路易有个很"大"的梦想用来抚慰心灵: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店.  相似文献   

15.
章敬平 《文化博览》2005,(12):48-49
一个历史上语焉不详的女医官,竟然在沉睡五百年以后,被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目光,幻化成韩国文化侵略中国的使臣.近来,<大长今>招致的非议,唤醒被全球化拥抱的我们,文化领域的冷战思维,正在侵蚀我们小心珍藏的美丽心灵.  相似文献   

16.
刘萍 《职业圈》2007,(12):84
人性化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人在宇宙中该有的地位和生命价值.这种教育侧重人的教化,主张发展人的心灵、唤醒人的生命意识,追求自我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人本意识,弘扬人文精神,以此来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看客杀手     
陋兰 《文化博览》2007,(8):34-35
有学者指出,如今民众心灵的荒漠化,已经成为一个和解决人口温饱一样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都有义务认真思考:怎样拯救这些冰冷荒芜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宋教仁以效仿西方、重视法治、醉心宪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在政治上向西方寻找真理(毛泽东语)的同时,宋教仁也没有忘记寻求自己的心灵寄托以及立身之道。在艰苦的求索过程中,他又将中国传统思想、精神与西方的、日本的思想互相印证对照,从而突破传统思想的樊篱,构筑起新的却又显得庞杂的自己的精神和信念。在那个中西交融又冲突的时代,宋教仁研求阳明学和伦理学的心路历程,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比起他叱咤风云的政治活动,更能显示那个时代特有的知识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9.
姚智雄 《职业圈》2012,(26):82-83
“刀不架到脖子上。就没有这种切肤之痛”。这话既震撼人的心灵.又令人深思,催人警醒。那么,如何才能算好清廉“七笔帐”呢?本人认为。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应该认真地借鉴他人的深刻教训。谨慎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在八小时之内还是在八小时以外,都始终做到慎初、慎独、慎小、慎取、慎友、慎亲、慎权,走好人生“七慎路”。  相似文献   

20.
“浙江人文大讲堂”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了,但是我还清清楚楚记得2005年韩美林先生开讲时的神采飞扬和结束后图书馆报告厅里的沸腾。美林先生作为艺术家,讲“天”呼吁“人类不能自己毁灭自己”,讲“时”阐述21世纪中国要靠文化腾飞,讲“人”痛陈教育问题——“小皇帝成不了栋梁”,讲“神”历数树立民族精神之重要。有嬉笑怒骂,也有辞严义正,声声句句,都在叩击心灵,引发共鸣。这种状态在以后的讲堂上不断重现,王蒙、丘成桐、刘梦溪、葛剑雄、梁晓声、江平、余秋雨、马云、杜维明、吴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