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坚 《新闻记者》2001,(2):33-34
三 星堆似乎与我有点缘分。三星堆激发了我采访的灵感 ,也点燃了我艺术的灵感。90年代初我曾两次采访三星堆 ,世纪之交 ,我第三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有趣的是第一次与第三次都是来去匆匆。有关三星堆的信息最早是画家章涪陵教授告诉我的。他说 :“李坚 ,你知道吗 ,四川出土了一个与人等高的青铜像 ,时间比秦兵马俑早1000多年 !”我不信 ,但章老师说是确实的 ,只是具体地点他说不清。后来在一次社交场合 ,与文汇报的郑重老师谈起此事 ,他说确实是有的 ,就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 ,而且他刚刚从那里回来 ,大饱了眼福。于是 ,我便以最快…  相似文献   

2.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3.
记者曾碰到过这么件事:一次,笔者到某企业去采访他们是如何做好对市民的食品供应工作的。一进经理室,坐定之后,笔者发现经理的态度不是很热情,茶没泡,话不多,脸色也不太好。就这么着,笔者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别扭地采访着。过了一会儿,经理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这个采访要不要钱?如果要钱,我就拒绝采访!如果不收钱,我就配合你采访!”  相似文献   

4.
黄田多次在自传里检讨自己胆小怕事,可是,他却敢和日本人公开叫板。那是1933年底,日本人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伪满政权的控制,为各伪警署配上了日本指导官。黄田在当伪警察署长的4年里,日本指导官换了三任,而与他没配合好的就有两任。  相似文献   

5.
一年已50有余的本多胜一先生是日本一家最大的报纸《朝日新闻》的编集委员、全日本颇有声望的一位记者。他为了揭露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曾多次自费来华进行采访。1983年前,他赴我国东北地区采访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这一地区所犯下的罪行,连续撰文在报纸上进行揭露,并汇集成《本多胜一中国之旅》一书公开发行,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6.
常听一些老新闻工作者说。采访是一门学问,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成功才能写出好作品。我曾有过一次难忘的采访活动,那是报社派我去完成一篇人物通讯,报道对象是一位已故两年的中年妇女。一天,她值夜班时与一盗窃犯搏斗,不幸壮烈牺牲。人们对她的死有不同看法,虽然法院已作出判决。事情已过了两年了,给采访带来了许多困难。采访中几度受阻,但经过努力最终还是把稿子写成了。在这次采访中我又一次感到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对这位中年妇女的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提出被害人不是为保护国家财产死的。但是她是在值班期间与歹徒搏斗时被害的,这一点法院的判决是作了肯定。我的采访点应放到死者与夕徒搏斗原因、经过上,这是通讯的主体部分,离开了这一点,文章难于构成。  相似文献   

7.
写批评报道容易惹上官司,这谁都知道。可谁能想到,写正面典型,却也当了被告,而且告状的人恰恰就是那个被宣传的典型呢?光明日报记者叶辉就遇上了这么一件尴尬事。那是1988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楼落成之日,主管基建的副院长却自动辞职了。得到这个线索,叶辉断定,这里面绝对有新闻。他第一次去采访,接待他的人断然否认此事。医院内部提供线索的那个同志陪同他直接找到了辞职的副院长,原来,副院长正是第一次接待他的那个人。(请注意这第一个曲折)刚开始,副院长拒绝采访。但是,当记者把外边的种种议论向他作了介绍,特别是说到有人猜测他辞…  相似文献   

8.
那是一次难忘的采访。1992年12月20日,约定采访他的日子到了。没想到,那天直到下午下班后才有了由我个人支配的时间。他叫丁大洋,是湖南津市市百纺公司的一位退休干部。一个多月前,在湖南常德市城区我认识了他,并听他说起了那幅由12块组成、共有12米长,把黄河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天然木纹画。天然木纹绘出黄河,实属罕见。而我们《常德日报》还未曾报道。于是我萌发了去桃花源采访丁大洋及其木纹画的念头,并和他约好了采访的日子。隆冬的夜来得早,加之天色阴沉,又下着毛毛细雨,那天黑得更快。因为如此,我心里掠过改天去采访的念头。但我转念一想,守信用是结交朋友的基础,而记者是需要交朋友的,因为需要朋友提供新闻线索。这次若失约,不仅有可能失去这一新闻的采访权,而且有可能失去一位刚结识的朋友。常德市城区距桃花源景区有60多公里。报社没有采访保障车,外出采访要乘公共汽车。我顾不上回家吃晚饭,直奔汽车站。尽管如此,我还是没赶上最后一趟去桃花源的车。通过激烈思想斗争决定了的,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于是我在公路上试图拦乘便车去桃花源,然而,一辆辆汽车瞪着两只刺眼的“大眼睛”,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这时,我想到了在常德市消防支队的一位很热心的朋友,想请...  相似文献   

9.
本多胜一是第一个全面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记者。他采写的《中国之行》(1971年)引起强烈反响,也招致右翼势力的猛烈攻击。右翼势力曾经以假血书相威胁,骂他是卖国贼,要他小心自己的脑袋。 即使如此,本多并未胆怯。1983、1984、1987年,连续三次,均在日军进入南京的11—12月,沿日军攻入南京的路线,采访了大屠杀的幸存者,在《朝日期刊》连载了《通往南京之路》,为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本多胜一是成员之一)编纂的《南京事件实地调查报告书》撰写了《南京事件中国人生存者证言》。  相似文献   

10.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11.
苦海无边,我不渡谁渡─—贾平凹病中采访记──摘自《今日名流》94年3期原作:治玲病中的贾平凹神秘现象小宛事件去西安采访之前,我曾阅读过他的多本小说、散文及文论,也见过他的书法与绘画。去医院探望他,看见的是一个朴实得似村干部的矮个中年汉子正与一个朋友谈...  相似文献   

12.
孙怀川这个名字,7年前我就在《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上见到过。不过那是介绍他怎样刻苦自学,怎样从一个学徒工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电子设计师、科普作家的。至于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却只字未提。也难怪,那时他还没有调到出版社工作。听说,老孙同志要出席全国第三届出版研究年会,将在会上宣讲自己的论文,现已抵京。我决定去采访他。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经历了大波大折和大喜大悲之后,往日满怀激情的人们对于进入了“冬天”的互联网似乎多了几分保留。然而,冬天的到来仍未阻止互联网前行的脚步。新浪前CEO王志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了互联网产业的第三次高潮。他认为,继接入为王和内容为王之后,应用为王将成为互联网产业第三次高潮的重要标志。我们仿佛在未曾消退的寒意之中,听到一股隐约传来的涌动之潮,不知这是否是寒冰解冻的信号?  相似文献   

14.
1992年2月14日的《新闻出版报》介绍了这样一件事:通讯员迟国维对三益公司一位劳模作了采访,这位劳动模范最突出的事例是,他为日本日立公司干一项配套产品、起先,日本人不相信中国人能干,这位劳模硬是憋了一口气,拿出了合格产品,让日本人签了字。采访结束,迟国维很快写了一条消息:《三益公司成为日立公司配套产品生产厂家》,被几家报纸采用。接着,他又写了一篇专门介绍这位劳动模范事迹的三千字通讯《心怀千里马敢比孺子牛》,登在《三益报》上。一次采访,见稿两篇,按说“效益”不错,可以停笔了。可迟国维反复琢磨采访得来的材料,经过再三构思,变换角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年代,我在前线作战地记者的时候,曾经历了一次冒险采访,或许由于那次采访的遭遇颇为惊险与奇异,虽时隔40余年仍未忘却。那是1946年7月,我跟随着华中新四军部队投入了反击国民党进攻的战斗。我参加的第一个大战役,是苏中如皋县以南地区歼灭国民党军49师的战斗,通称为“如南战役”。部队  相似文献   

16.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天地》节目,从1995年由录播转为直播后,依然保留了《乡镇企业之声》这个栏目,依然由我负责编排。我编(乡镇企业2声》栏目已有20多年历史了,虽还没有磨出一把“利剑”,但我与乡镇企业却结下了不解的情缘。那是1977年初冬,我带着采写社队工副业(乡镇企业的前身)的任务,去承德县采访。县长张德奎是当地人,他陪我们转了三个乡,最后来到他的家乡下板城双庙大队。这里海拔1000多米,处在黑山的坏抱中,不巧逢上大雪,汽车不能下山,竟在山上滞留了5天,正好做一次深入采访。队里款待我们,一日三餐,餐餐有酒,…  相似文献   

17.
胡敏华 《中国广播》2009,(12):56-57
我在上海电台当体育记者时,经常有机会出国采访国际比赛。2001年,当台领导决定让我去莫斯科采访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记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我的一位同事曾去蒙特卡洛采访。在我们做完投票大直播后的第一时间,我接到了那位同事的电话,他哽咽着告诉我,  相似文献   

18.
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有一次找到我,让我跟他出去采访,回报是晚上二锅头伺候。那两天我正“胃缺醇”,也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谁知那是一次非常惊险的采访。原来,北京最近出现了一拨抱着小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次令我难忘的采访。那是1989年10月,我随中国体操队赴德国斯图加特市采访第2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这次比赛,由于规模大、水平高,又是第一次按国际体操联合会的最新规则打分,以致招引了86个国家的1000余名新闻记者前来采访。在506名摄影记者中,有许多同行的摄影采访经验,很值得我学习。看的多拍的少汉斯·马丁体育馆内,摄影记者显得格外忙碌,但与我想象的工作方式不一样。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场地四周的摄影记者,许多外国同行并  相似文献   

20.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曾采访过不少名人。在走近名人的过程中,对采访名人的技巧有了诸多感悟。是以记之,以就教于新闻界同仁。摆正位置是采访名人的基本前提。那是1993年12月8日,在经过数年犹豫、几番曲折之后,笔者终于走进了王洛宾先生的家门。此前,笔者曾不只一次地萌生过采访王洛宾先生的念头,但一直未能成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吗?不是。当时笔者和王洛宾先生一同供职于新区军区,两家相距不超过800米。那么,原因到底何在?理由自然可以找出许多,但最主要的,是名人形象在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树起了一道心理屏障:人家是举世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