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突破了"泛意识形态化"认识框架,推动了文化"产业"属性的确认,逐步实现了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文化产业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和使命:不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而且要遵循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我们要通过准确把握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和改进政府的规划引导职能,提高文化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内容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措施进一步促成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拉康理论视角剖析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心理机制,由网络文学的常见题材类型入手,对类型小说所构建出的架空世界进行梳理分析,反观社会文化与网络文学盛行的内在渊源,解析网络文学传递出的社会文化"正能量",把握当代青少年群体在当前网络文化中的心理认知,把研究网络文学的视角从"问题取向"转变为"资源取向",正视网络文学在当今社会文化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羌族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变迁,以"瓦尔俄足"节为代表的羌族传统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面临如下困境:代际传承与传播陷入危机;传承与传播所需的基础设施及资源社区可及性低;传播效果较弱;外界对羌族节庆文化的本真性带来一些干扰。在多次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如下对策:维护节庆文化代际传承与传播链及其文化生态;加强节庆文化传承与传播所需基础设施、文化资源及学术研究成果的社区可及性建设;通过扩大节日文化传承人和传播参与人数的规模,拓展节庆活动覆盖面及其功能和文化内涵来提升节庆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效果;同时注重节庆文化的本真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孔子学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对这一文化平台的研究和建设,尤其是研究其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跨文化交际中"第三文化"理论的研究,该理论也能反哺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90年代,著名社会学、民族学学者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作了论述。他提出关于文化自觉认识可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表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有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到"美人之美",即认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每个国家民族都对人类优秀文化做出过贡献。更高的目标则是:"美美与共。"人类的优秀文化成为世界上各民族、国家的共同精神财富,达到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的传播主要包括语内传播和语际传播,文化意象的错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经历了历史空间的行旅,从古代穿越到现代,译者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产生文化意象的"失落"。这一点从各家对老学的注解可见一斑;其次,《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被省译、误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外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有的是因为翻译底本的选择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因为文化意象的在异域文化中的空缺所致。总而言之,文化意象的错位大大影响了《道德经》的翻译文本质量和《道德经》的对内、对外的传播。梳理并分析《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既是文本传播的需要,也是翻译活动文化转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60年代,纽约的非洲裔青年人创造了Hip hop文化,以表达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如地位卑微、穷困潦倒、权利缺失等等。这种文化包括涂鸦、服饰、语言、音乐等,在促进美国底层青年自我界定和群体凝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坦桑尼亚开启市场经济时代。Hip hop音像制品在这个时期大量涌进坦桑尼亚市场。而曾经旅居或留学于西方的坦桑尼亚青年,也在回国后推动了Hip hop文化的本土传播。青年群体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持悦纳的态度。在坦桑尼亚,早期的Hip hop艺人都  相似文献   

8.
正黄帝作为华夏民族"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理想型人物,是由古代中国文明进程的特征所决定的。以黄帝起始的中原地区部落联盟制度中以"礼"为标志的政治文化与世俗性特征,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政治文化的鲜明特点。人们往往将黄帝及其部族所开创的政治文明及世俗化礼仪制度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认同的标志,而将黄帝作为华夏民族始祖及政治文明的开创者。一、文明与国家文明与国家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在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积极融入到各民族民众生活、习俗中,其成仙信仰对当地民间生死观念产生了影响。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在保留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将道教成仙信仰整合进本民族生死观念,这是对道教文化的鉴别、选择和认同,而这种认同程度与其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与外来道教文化交流的深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熊燕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3-20+187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多元文化的不断互动融合中形成的,边地土司对于中央王朝的国家认同是这一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逐渐趋于稳定,国家权力随着清王朝力量的增强而逐渐深入社会基层,加之教化政策下儒家文化已经逐渐浸润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经历了从强制到自愿、外在约束到内化的过程,民族地区逐渐整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寿国寺的“女千总授封”壁画以象征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描绘了雍正五年(1727)清王朝授封康普女千总禾娘的场景,折射出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在清初云南与中原地区一体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土司国家认同的产生不仅源自于土司制度下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在与中原文化的长期互动中,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逐渐内化与增强,国家认同成为边地土司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动漫外交"成为日本政府传播价值观的柔性武器,资源匮乏的日本希望用文化输出战略来宣扬民族精神、参与国际政治。十年前,日本政府通过"麻生演讲"明确提出"动漫外交"策略,依靠政府的强大支持,开展对外政治投资,努力寻求国家认同。动漫文化输出战略让日本名利双收,不仅拉动了GDP,还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扩大了日本的国际影响力。眼下,我国正在着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日本借助"动漫外交"开展的国家文化输出战略,可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休闲是一个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一个与"工作"相对应的概念。从开始,休闲主要集中在对"休闲时间"的争取,到现代社会可以对自己休闲相对自由地消费,这个过程的其实是一个不断争取权益的政治斗争。如果从个体角度来看,现代的休闲则是从人本性张扬的原始活动的"玩"到追求理性人性释放的过程。现代社会为人们消费休闲文化提供了各种机会和可能,但对休闲文化的符号化,使休闲文化异化,同时对于迷恋休闲文化符号消费的人们来说,也会容易迷失"休闲"的真正意义。在近现代的休闲文化发展以及对其的消费过程,仍然囿于主体的"我"如何更好地控制客体"我"不受外界干扰而达到所要的体验的心理状态的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状态中。如果,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寓教于乐、以"术"载"道",通过性命双修,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休闲文化将成为真正观照人的生命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的眉山县,所辖区域只不过二十乡、六镇,大约二万多户,但是,据统计,两宋时期,这里共出了909名进士。两宋眉山进士群体呈现出向上趋势、颠峰状态和一流个体的显著特征。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课题组认为,宋代眉山进士群体是宋朝文官政治、科举完善、文风转变等大环境,以及当时眉山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版繁荣、教育兴盛等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实践和眉山学子发愤好学也是眉山进士群体产生的重要原因。眉山的科举文化乃是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颠峰,与"三苏"一起成为眉山文化鼎盛的符号。今天,我们要借鉴宋时眉山教育的成功经验,把文化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要提升文化自信,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种场合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将中国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  相似文献   

15.
以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典型后殖民理论对民族主义认同进行了深刻解构。霍米.巴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于民族叙事的解构:其一,在总体上揭示民族认同的内部混杂与矛盾性;其二,揭示在民族叙事上富于差异性的表演性策略构成了对于寻求统一性的训导性策略的对抗;其三,进一步以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的差异性解构民族认同的同一性。不过,笔者认为,民族的想象建构及其认同心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基渊源,绝不是单一的理性叙事拆解就能够破除得了的。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如何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五四"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甲申文化宣言>,其显主题是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问题,隐主题是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即有建设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问题.从文化心理来看,这三次文化宣言展现的是中国文化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到真正确立"文化自信"的复杂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身份政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概念,而是用来指代具有特定社会身份(种族、性别、阶级等)的群体,以他们的共同经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社会政治活动、主张和理论,来维护该群体的权益,以期提高其社会地位。身份政治在美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个热门题材,其研究对象是与主流文化群体相对峙的,并且始终处于主流文化群体限制之下的不同边缘文化群体,包括在种族、性别、社会阶层上处于弱势、受到歧视的群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影响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重大倡议,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保证这一伟大倡议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其交流与传播对"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内容中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具有独特价值。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为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国体育文化应通过转变传播理念、精选传播内容、丰富传播载体、明晰传播线路努力实现自身的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与日本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是东方文明中的一颗明珠,从唐朝开始就不断向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传播,并且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近代,代表农业文明的儒家文化在西方工业文明面前显得落后了,处于被压抑、排斥的地位。但到了现代,尤其是二次大战后,深受儒家文明影...  相似文献   

20.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