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纵向地考察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流变。春秋前期,齐国管仲在原有耻光而大之,形成了齐法学说;鲁国出现了臧文仲与柳下惠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春秋后期,孔子是柳下惠而非臧文仲,杀少正卯,齐国以法家为主要特色的思想文化至晏婴重礼而淡化法,齐文化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3.
春秋时期齐鲁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称霸是春秋史上的大事,对齐鲁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故以齐桓称霸为界,把春秋时期分为齐桓称霸前、齐桓称霸时、齐桓称霸后三个时期,来分别论述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此三个时期中,齐鲁关系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齐桓称霸前,由和到战;齐桓称霸时,齐主鲁从;齐桓称霸后,时斗时和。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鲁国历法状况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食记录在计时标尺上是相当可靠的参照点。对《春秋》日食37事的记载用现代计算方法进行逆推后得知:春秋时期鲁国人尚不知“每十九年中应有七闰”,鲁国历法只能是闰余乖次、有失规范的历法。由此得出:“鲁国的历法”不可能是古六历之一的“鲁历”;“周王朝的历法”也不可能是古六历之一的“周历”的结论。坚持推算与考证的紧密结合,春秋鲁国历谱一定可以复原再现。  相似文献   

5.
齐鲁君主联姻贯穿于春秋始末,在春秋联姻外交中具有很大代表性。以齐君娶鲁女、鲁君娶齐女为切入点,将联姻的发展进程一一展现,并从这一进程中总结出联姻的特点,即浓厚的政治性、联姻基础上两国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联姻的持续性——齐鲁世姻。联姻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历史价值在于促进文化、社会等的大融合以及为后世所提供的一种联姻或和亲的借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7):33-40
黄庭坚的黔、戎之贬,是其人生与宦途的重要转折,他置身荒远坤维,郁闷在所难免。而儒者黄庭坚自有其遣闷之方:与君子乡贤交游,与亲友诗书交流;怡情放心于山水之间,优游涵泳于艺术之林;造访寺院,遍谒硕德,于佛禅解脱之道实参实悟,从而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处穷之道。以豁达超然之心,在极为窘困的生存境况中,其儒释思想之处穷与解脱观念得以融通。这种诚笃践履知行合一的生命体验,无疑为宋型文化的塑造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邾、鲁关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邾鲁两国之矛盾斗争贯穿春秋之始终,邾国历史中又存在着许多学术界争论的难点问题。通过对文献、金文及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及分析,对邾国的爵姓、国名、世系及灭国等问题做一重新阐述。同时对春秋时期邾鲁两国关系进行分阶段研究,并从两国的会盟、争斗中分析诸侯大国在鲁西南地区势力的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宋国与列国的盟誓关系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幻和宋国国力的强弱而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宋穆公到宋阔公为第一个时期,此时宋国国力还比较强大,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不同的国家结盟;从宋桓公到宋平公初期为第二个时期,此时由于齐、晋的崛起以及晋、楚的长期争霸,为谋求生存,宋主要是追随齐、晋而与列国结盟;第三个时期为宋平公后期,由于晋、楚相继衰微,宋国力有所恢复,宋虽然仍追随晋国参与其组织的结盟.但对晋已是貌合神离。宋与列国的盟誓关系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霸主迭起,周王权力受极大的挑战。鲁国夹在大国和周王室之间,不知所从。本文通过对春秋时期的周王遣使聘鲁、鲁君朝王聘周等外交现象分析,发现随着周王室衰微,霸主国攫取了周天子部分权力,会盟诸侯。鲁国由朝觐周天子到依附霸主国在夹缝中求生存,周、鲁之间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社会等级秩序发生改变.周天子权力衰落,诸侯、卿大夫实力上升,原有的等级规范被破坏,失去了原本的约束力.诸侯国之间在交往中逐渐产生了新的国际秩序准则,财富与实力成为称霸的基础,而礼实际上就是旧的社会秩序向新的社会秩序过渡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
在人们的印象中,齐国向来是春秋时代的大国、强国,而鲁国则是弱国、小国,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上,在齐桓公称霸之前的春秋时代,齐鲁一度是匹敌的国家,并且展开了激烈的争衡。只有在齐桓公时代因为各国归附齐国而逼鲁,鲁国才不得已服从齐国,从此再也不能与齐国抗衡。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特征、统治思想进而导致的强弱易势。  相似文献   

12.
春秋诸国林立,争战不断,郑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建国初期实行强硬霸主外交,中期采取与诸小国共通的“唯强是从”态度,后期向强国争取自主平等对弱国威兵相加。郑国这种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其国内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紧密相连,它既反映了春秋小国外交的共同特点,又体现了郑国外交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晋、鲁两国家臣有诸多共性,如家臣大量出现的背景、家臣的设置、家臣的依附性等。但由于两国具体情况不同,晋国家臣多具有双重身份,鲁国家臣则出现了屡次叛主的现象。通过两者的比较,可对春秋时期家臣的全貌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楚秦联姻在春秋时期诸侯间的联姻外交中很具有代表性.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婚姻外交的政治作用,而且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着重阐述了楚秦联姻的基础、联姻的具体情况、联姻后双方的政治、军事合作以及联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发生的战争很多与晋国有密切的关系,晋国历史文学,把战争与春秋时期的政治、外交、人民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历史文学的战争特色。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代的隐士常常被人与无足轻重的葫芦联系在一起,"无益"又"无用",生命之轻承载着隐士生存之重;出仕的君子则是"比德于玉";隐士不臣君主,不友诸侯,让君主难容,因而受到迫害。隐士只好或佯狂于世,或遁迹深山,以求全生。  相似文献   

17.
春秋习用语     
春秋大时代习用语,分日常、官场、战乱、外交和文化思想五方面,举当时书面习用语例,加以论证。诸凡春秋时代的社会状况、人民苦难、政治风云、文化闪耀、思想波澜、精神风貌。都可考见一二。  相似文献   

18.
质子是以人身为保证向敌方或他国做出承诺的人质,在他国或本国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交换人质是春秋战国一种普遍而特殊的政治事件。本文试从质子的人际关系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人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变化,在中原地带、弧形中间地带和周边地带形成了华夏与东夷中小诸侯、争霸列强、戎狄蛮夷三股政治势力。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及民风的影响,使弧形中间地带的列国得以崛起称霸,超过了鲁、卫、郑、宋等中原地带的旧日望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