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7月26日,由霍尔果斯彩条屋、可可豆动画以及十月文化影业联合发行,饺子执导编剧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后文简称《哪吒》)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首日票房便高达1.3亿。其热门程度之高,以致两度延期。最终,该片共上映93天,票房突破50亿。居于影史票房榜第二位,仅次于2017年上映的吴京执导的电影《战狼2》。据统计,它不仅是2019年内地上映票房最高的电影,亚洲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也是中国首部竞逐奥斯卡的动画电影。  相似文献   

3.
王博 《华夏文化》2013,(1):34-36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个象征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象征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相似文献   

4.
由于"原型"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再加上原型批评理论在弗莱那里的"半人类学"性质,故此当其"旅行"到中国后,难免造成我们在理解、接受和运用上出现偏差。本文分析了弗莱原型理论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的接受中显露出的问题,提出必须将神话—原型研究放在人类学理论的相关语境中来加以讨论。国内学者从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第三、四重证据法,在神话-原型研究中不但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亦可矫正我们目前的原型批评在理论阐发和实践运用中出现的偏颇。而大小传统再划分与N级编码论,则为整合性运用第三、四重证据材料提供了依据,不但突破了文本中心主义的局限,也可帮助学者摆脱"以西释中"的论述模式,从而将华夏文明及其文化原型整体性地纳入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墨动画无论在设计风格、表现形式抑或是拍摄方法上,都与西方动画迥然不同,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动画样式。本文认为,要振兴中国动漫产业,就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创作出充分借鉴融合国画传统技法的水墨动画精品。  相似文献   

6.
英雄叙事,作为一种原型叙事模式,与地域文化有密切关系。山东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英雄叙事,既有特定的时代与历史内涵,也有变化很小的地域特色。而山东地域英雄原型的伦理性、民间性、正义性,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因素。此文将之分为五个阶段,并试图从中找出山东文化对英雄叙事的影响。首先是传统英雄叙事阶段;第二是乡土启蒙英雄阶段;第三是战争文学下的红色英雄阶段;第四是知识分子启蒙英雄阶段;第五是"反英雄"的英雄叙事。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学作品中花园意象的审美意蕴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西文学中,花园意象都是不容忽视的典型意象。它植根于原型,由于人类心理的共同有效性,使其在审美情趣上表现出某种趋同,比如普遍地将花园意象作为乐园来对待和叙述,井将其作为与现实相对照的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的审美意象进行书写。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的花园意象根源于基督文明,最直接的来源是《圣经》中的伊甸园;而中国文学中的花园意象则是儒道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审美内涵方面也就相应地出现了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刚刚落下帷幕的平成时代是日本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以动漫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更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所谓动漫,即漫画与动画的合称,包括单行本漫画、同人志、电视动画、原创视频动画(OVA)、剧场版、动画电影等种类的作品。而广义上的"动漫文化"则是以动画为主要载体,涵盖其原作漫画、轻小说及其游戏、音乐、手办、周边商品等  相似文献   

9.
"一个高技术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高文化的社会,以此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是社会经济创新的重要来源。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文化产业化的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对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发现我国要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文化水平,要大力发展大众文化,健全文化产业市场机制,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巴蜀文化聚焦的成都市,有着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最可贵的种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把不可复制的特色文化资源通过物质化方式展示给世人,对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审美趣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用"文化成都"的样本,显现"文化中国"的一个侧面,也是应对全球化文化趋同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1.
<正>法国动画家米歇尔·奥赛罗的动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世界,他亲笔撰写剧本,亲自设计画面,并密切监督作品的制作过程。他的作品总是与所谓"主流"动画不一样,而又不像"实验动画"那样曲高和寡,他的作品不仅能在国际动画赛事上获奖,还能斩获不俗的票房收益。他虽然是法国动画界的翘楚,可他的作品却并没有明显的法国标签,而是在不同的作品中展现出迥异的文化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它几种文化相比较,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这种文化不仅具有根深蒂固的、超稳定性的内在结构,而且它对外来文化又有着一种极大的宽容性:这种内在结构以中庸思想为核心,以和谐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审美心理模式表现为对称与偶数、制欲意识、天人合一。而在审美心理上则表现为经验性、稳定性、整体性和模糊性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文化"小议     
"文化"一词是人们最喜爱应用的一个词语,有的人由于不知文化一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社会上无论出现了什么事物都冠以文化,以示文明高雅,这种现象谓之"泛文化"(又叫伪文化).伪文化之泛滥与社会上的庸俗、媚俗、鄙俗和恶俗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宣言"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常见的文化表达方式.晚清以降,中国文化策略的核心问题,简言之,就是对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在价值上的合理迎拒和技术上的科学对置."三次文化宣言"于观念和实践上仍然以偏执步履踯躅于古今东西之间的中国文化困境下,承接近代以来文化策略推进的逻辑理路,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策略上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理性趋势,即作为文化策略"体"的价值取向的"为我"优先和发展本位与作为"用"的技术选择上"损益传统"和"折衷东西"的取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小说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比80年代的小说具有更多幽默、反讽、戏仿等喜剧因素。其中有三个引人注目的热点:《围城》热、"王朔热"和"王小波热"。《围城》把崇高的对象进行幽默化处理,是总体上的文化幽默;王朔对崇高对象进行亵渎式反讽;王小波的幽默更具深刻内涵,主要策略是戏仿。这三个热点意味着大众文化从此有一个转型,并开启了幽默睿智的大众文化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审美的文化与文化的审美李慧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质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正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仅从审美的角度抒一管见,以求教于同仁。一、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氏族血亲制为根基、以家庭为单位、以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产...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诗词创作兼具高超的文学素养与音乐美感,富有独特的"诗心乐意"审美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流转中,"诗心乐意"的审美追求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诗词与音乐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同时也有着各自的属性特质。在李白的上千首传世作品中,有许多都在字里行间中洋溢着"诗心乐意"的审美精神。其中,《乐府诗集》所收录的163首作品特征最为明显。通过分类,发现李白在创作中对多种音乐体例青睐有加,并使文学语言与音乐融合交织,表达多种多样的内涵与心境。他的作品将文体、内容、文风与音乐旋律、调式、节奏等重要元素形成联动,从而产生多重审美交汇之感,生动体现出"诗心乐意"的美学格调。  相似文献   

18.
从美学的角度看,宗教仪式的审美拯救功能在于"以意逆志"、神圣体验,在于能激起人心灵的提升与超越.本文以中国道教界为5·12地震举办的追荐超度大法会个案为例,从"与道相通的审美拯救"、"崇高的审美意象"、"神圣的复调叙事"三方面,分析宗教仪式与灾难修复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认为道教法会等宗教仪式一方面记录了大地震这一民族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也蕴含着"灾难性"状态下呈现出来的苦难叙事、"人民性"、审美超越等诸多价值内涵.它以对精神深处奥秘的揭示,对超验物的象征作用,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向死而生的生命价值,提振人心,从而能与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传统文化中的禅意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室内设计的禅意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清""静""灵""虚"的空间环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新形式,宁静清雅,和谐规矩。本文就禅意文化与室内空间设计与具体呈现以及禅意文化的意境表达等层面深入分析,对禅意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人文趋向做出了概括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朝鲜文人成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散文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成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尊崇"仁政",主张君主要善于发现人才、举贤授能。他总结性地梳理、回顾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嬗变历程,指出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多因素。成伣曾多次出使明朝,"慕华"意识使他在文章中极力描摹、赞美中国的自然风光与社会风情。成伣的散文提供了域外的审美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