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现代教育危机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阳明心学思想体系三大命题所包含的丰富而生动的主体性、实践性及有机体的人生观和生命观,强调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生命哲学,可以为实现真我的教育观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并进一步讨论了王阳明实现真我的教育观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实现真我的教育方案,指明了阳明教育理论在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整体教育危机中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慧霞 《文教资料》2009,(33):127-128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出现,对以往教育理论进行了扬弃,提出了心性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致良知”教育论。这一理论推动了当时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现代教育中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着重从树立良知准则、重视意念用功、强调行实事三个方面来阐述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育论。  相似文献   

3.
从阳明学到新心学的思想轨迹——论贺麟知行观的新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麟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他把王阳明的"率真的知行合一说"发展为"自然的知行合一说"。新心学继承了陆王心学的主体性原则,并自觉地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加以论证;继承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且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发挥,赋予其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心学教育思潮之所以能在明代中后期流行,实与王阳明、湛甘泉这两位心学巨擘所倡导的人性观及其教育宗旨密不可分。作为明代心学教育的思想引领者,王阳明和湛甘泉以各自的人性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圣凡平等的教育主张,以及“人皆可成就尧舜一样的理想人格”的观点。二人殊途同归,均秉持人的价值是在同自身种种不良欲望的斗争中实现的,且人只有在道德化的教育生活中才能充分彰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教育宗旨,引导人形成“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的伦理价值观;湛甘泉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教育宗旨,倡导人“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到处都可以认知天理。两者皆是依据穷理尽性、圣凡平等的人性论,着力倡导学以成人的教育价值观。王阳明和湛甘泉在不断推行心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人何以需要教育,如何学以成圣为贤,分别标举“致良知”“随处体认天理”的教育宗旨,谱写出明代心学思想华章,深刻影响着明代中晚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更在于培育符合心性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在悠久的中华传统文明中,具有哲学思维的教育家,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是至圣先师孔子,还有一位就是王阳明先生。说到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就不能不说到其哲学思考——心学。正是基于心学的钻研,才使得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显得灿烂夺目。要了解王阳明的教育思想,首先要了解其哲学思想,也就是其心学。他求学悟道开始时也是  相似文献   

6.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江西金溪县青田村人,1172年登进士第,官至荆门军(今湖北当阳)知军。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心学家。与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齐名。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经过明代中期王阳明的发展,成为“陆王心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陆九渊“心学”的当代价值为视点,作出自己的概括和论述。陆九渊“心学”内容深广,不仅对我国中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过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和意义,主要是:道德建设论价值;教育思想论价值;心能开发论价值;学术独创论价值;环境保护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王阳明被认为是自明代以来的"圣人",一个做到"三不朽"的人,即"立德、立功、立言"。虽然过去了五百多年,但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思想并未过时。在人心浮躁的时代,需要有东西让人能静下心来,王阳明心学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今天笔者只想谈谈王阳明心学对教育的有益启示。教育应该教人保持做人良知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纵观王阳明一生,有趣的是其心学的传播、学派的产生、事功之学的建构、心学教育思想的形成都与书院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书院成就了王阳明。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的考察,认为王阳明在建立心学体系时全面继承了庄学中的精华,以改造程朱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阳明心学既是主张知行合一的行动哲学,也是强调德性修养的心灵哲学。王阳明通过黄金的"成色"和"分两"隐喻,形象地论证了"德性-才艺"的关系问题。在阳明心学视域下,德性与才艺是一体成就的,德性的修养自然会带来才艺的养成,而才艺的养成也会促进德性的成就;在才艺的培养上,王阳明主张"随才成就"和"素位而行"。王阳明的德艺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颜氏家训》一书,是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许多有关家庭教育的思想,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使之成为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家教典范,尤其是他在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的独特论述,对解决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有很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是明代的理学大师,《龙场教条示诸生》是其书院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相比较,它展示了阳明教育思想的心学特质,而这与王阳明在贵州的经历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廷锡是王阳明在贵州著名的黔中王门再传弟子,其心学之传得于当年王阳明在黔中的及门弟子蒋信。马廷锡的心学活动涉及贵州、四川、湖南三省,早年问学求道、任官行道,中晚年广交王门后学,在贵阳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继王阳明、蒋信之后,在贵州掀起第三次心学讲学高潮,将黔中王门推进到成熟阶段。马延锡及其子、孙三辈均有功于阳明心学。马氏家族不愧是黔中王门著名的心学世家。  相似文献   

15.
<正>社会上王阳明"心学热"还在持续,王阳明心学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积极意义应该得到重视。一、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平等意识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每个人的良知都是一样的完美;圣人和普通人的良知是一样的,尧舜禹周孔孟的良知是一样的,都好像是黄金一样,只不过是有分量上的区别,但本质是一样的。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孩子的人格是一样的,学生和老师是一样的,学生和父母是一样的,学生和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钱绪山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晚年重要的弟子,他与王阳明关系密切,一生致力于讲学与整理心学文献,对心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论文着重从现代生死学的角度,来探析生死经验对钱绪山悟道的重大影响,以及他面对亲人死亡的态度所展现出的生死智慧.并由此展示儒家的智慧是通过在世间的磨练而获得解脱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拔本塞源论》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学术思想精华的总结,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成圣"这一核心问题做出的回答。王阳明认为,要学为圣人,必先知晓何为圣学及从入之门。同时,王阳明将圣学等同于心学,而"致良知"则成为祛蔽成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楚中王门蒋信为王阳明在龙场及门最早的亲炙弟子,其学兼王阳明、湛甘泉,又受湖湘学派传统的影响。他心学视野中的理气、心性思想独特,其即用即体、体用合一重功夫又不忽视本体的理路,在一定意义上都开启了王学后学论心、性、气,本体、功夫主要议题。在王门后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王阳明和舍勒的教育思想比较分析发现,他们不仅在教育本质、教育意向、教育目的、知识观等方面有相似性,而且舍勒的"精神(Geist)现象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在本质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