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洛阳城的功能分区,呈现出与隋唐王朝政治上依托关中,财赋仰给关东的政治经济格局相适应的特征。以宫城、皇城为中心的政治功能区布置在城市西部,既可控制全城制高点,又便于加强与长安的联系;以市为中心的经济功能区布置在城市东部,便于通过大运河联系河南、河北、淮南、江南等经济富庶地区,有利于强化洛阳对关东地区的吸引和辐射功能。洛阳城的功能分区型式及其与宏观政治、经济格局的配合关系,突破了以宫城为中心,经济功能区处于附属地位的传统模式,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在传统规范与城市功能需求制衡机制下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六至十世纪中国都城东渐的经济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问题的提出自西周、东周直至隋唐之际,中国都城呈现着忽东忽西的不定格局。特别是北周隋唐时期,尽管长安是京师所在,但同时又以洛阳为东都,帝王屡屡东幸甚至久住洛阳,长安和洛阳成为地位相埒的东西两京。但是自唐玄宗以后帝王再也没有东幸,自五代以后长安再也没有成为都城,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洛阳海神是一种古代音乐,源于隋唐宫廷宴乐,五代后传入民间,称为"海神"。"海神"是洛阳独有的民间音乐,故又称为"洛阳海神"。其演奏团体称为"海神社"。隋唐以来,洛阳海神在中原以及全国产生极大影响,曾被誉为"国乐"。抢救洛阳海神不仅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河洛文化甚至整个华夏文化的研究、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中,首先要关注城市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隋唐时期是洛阳都城发展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为洛阳城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因此,在洛阳特色文化城市构建过程中,唐代风貌应该着力打造。应该依托洛阳现有的隋唐宫城、洛河、天津桥、洛南里坊区、白居易故居、定鼎门遗址、龙门石窟等历史遗迹和遗址,借助隋唐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的建设,打造洛阳的隋唐历史文化和相关的文化产业,营造洛阳城市发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隋唐洛阳城遗址南侧东西向的低洼带是隋代以前古洛河所在.现穿过隋唐洛阳城遗址的洛河是隋代所开通济渠的一段.宇文恺在规划东京洛阳城时,充分利用了洛阳的地理条件,把洛河改道至现在位置,从而形成城郭居中、御园(西苑)在西、通济渠偏东的布局,中间用黄道渠将三者连为一体,其规划是比较科学的.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期是洛阳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变化,引起了洛阳人口的增减,隋初至大业五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隋末唐初人口的大幅减少,唐前期人口的恢复与增长,安史之乱后人口的急速减少,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峰和两个低谷,呈现出一个类似"M"形的变化态势。隋唐时期洛阳人口的变迁,对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城市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隋唐时期的汝州,兼具都畿区域门户位置和州郡区域中心位置的双重优势,其总控东都洛阳通往东南方向的伊阙道、大谷道、轘辕道三条要道,是洛阳通往江汉、江淮方向的交通枢纽.汝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既便于与东都洛阳的联系,又便于与州郡范围内各级城市的联系,更适合于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的需要,因而在洛阳再度成为大一统王朝国都的环境下,成为伏牛山东麓地区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8.
唐宋城市研究专刊(下) 佛教文化与隋唐洛阳城市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作为有名的九朝古都、定鼎之地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汉朝时起 ,它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波折 ,同时也吸纳了异质文化的冲击和衍化 ,尤其在隋唐时期 ,儒释道三家并存 ,文化蓬勃发展。在洛阳文化中 ,佛教文化独树一帜。自从白马寺落址于洛阳后 ,洛阳便成为中国的释源和北方佛教的重镇。杨衔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有佛寺一千多座 ,虽然经过周武宗毁佛的影响 ,到隋唐时期 ,洛阳佛寺数目大减 ,但是由于国家的支持、外来高僧的交流 ,洛阳佛教文化并没有沉寂 ,而是更加…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汉魏洛阳从东汉建都伊始,就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水源问题。通过堰洛通漕工程,洛阳的水源问题得到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洛阳的用水量不断增大,但洛阳却面临着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渠道不断淤积、城市引水越来越困难等问题。洛阳的水源问题到隋唐时期,已发展到无法解决的地步。为了破解日益困难的水源问题,洛阳不得不抛弃旧城址,把城市从汉魏旧址迁移到水源丰富的隋唐新址。  相似文献   

10.
锦绣洛阳城     
东汉时期的洛阳城是全帝国最壮丽的城市。宫殿布满城内,林苑环绕四周,天下的货物凑集于此,世界上的财富充溢其中。东汉最盛之时,洛阳人口据说超过百万。整个地球上,只有西方的罗马城和亚历山大城,可以和洛阳相提并论。东汉时洛阳的面积约十平方公里。皇城有南宫和北宫,分别位于洛阳城的南北两端。中间有悬空的甬道相连。北宫是帝国的中心所在,南北宫里,宫阙巍然,格局雄伟。洛阳城有三个最重要市场:金市、马市和南市。金市在洛阳城内,马市和南市则在洛阳城郊。这三个市场,汇集了整个帝国乃至整个已知文明世界的商品。罗马帝国的金币穿越丝绸…  相似文献   

11.
隋唐东都洛阳城是中古时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它历经隋唐、五代十六个皇帝,还是后周、后汉、北宋、金诸朝的陪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该城的规划有五大特点:宫城、皇城偏居全城西北隅;轴线偏于全城西部;“纵横各十街”,坊里规整,畦分棋布;都市绿化堪称典范,道旁植樱桃、石榴、桃、李;有“三市”及大型粮仓,为大运河中枢,全城通渠流水,处处通漕。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围宫城,“以象北辰藩卫”,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字,整个轴线可谓一字天。‘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尤其是军事形势和户数人口的变化,各个地区的行政区划多有变革,陕州处于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之间,又跨越黄河,在隋唐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行政区划的变革及其原因值得探析。从隋唐时期陕州的基层政区和高层政区两个方面入手,对其行政区划的变革做一细致考察并探究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提炼形成的"关陇集团"概念,是隋唐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工具。然而,有些学者在运用这一工具研究具体历史时,并未准确理解该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基本边界。陈先生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强调的"关陇集团"概念界限,主要由当时制度结构设计的格局决定。关陇集团以府兵制为中心,科举制则是破坏关陇集团的重要因素,关陇集团分化与瓦解的过程正体现在府兵制与科举制两种制度兴替更张的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14.
夏商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时代,洛阳地区的夏商周考古遗存非常丰富,因而,洛阳开展夏商周田野考古工作较多,科研成果丰硕。唐宋时期这里或为“东都”或为“西京”,是一个建立礼仪制度、引领社会文化风潮的中心。如今的考古发现十分丰富,遗迹、遗物在隋唐五代宋考古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为进一步发掘和弘扬河洛文化,特组织刊发如下三篇文章,供读者参考,并热忱期待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15.
夏商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时代,洛阳地区的夏商周考古遗存非常丰富,因而,洛阳开展夏商周田野考古工作较多,科研成果丰硕。唐宋时期这里或为“东都”或为“西京”,是一个建立礼仪制度、引领社会文化风潮的中心。如今的考古发现十分丰富,遗迹、遗物在隋唐五代宋考古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为进一步发掘和弘扬河洛文化,特组织刊发如下三篇文章,供读者参考,并热忱期待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16.
夏商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时代,洛阳地区的夏商周考古遗存非常丰富,因而,洛阳开展夏商周田野考古工作较多,科研成果丰硕。唐宋时期这里或为“东都”或为“西京”,是一个建立礼仪制度、引领社会文化风潮的中心。如今的考古发现十分丰富,遗迹、遗物在隋唐五代宋考古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为进一步发掘和弘扬河洛文化,特组织刊发如下三篇文章,供读者参考,并热忱期待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17.
《洛阳新获墓志》收录墓志183通,其中隋唐墓志115通,占全书总数近三分之二。这一百多通墓志,大致反映了隋唐书法基本面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隋唐墓志的书法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订正了前人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18.
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的市场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 ,即西周的发轫期、东周至西汉的发展期、东汉的兴盛期、魏晋南北朝的徘徊期、隋唐的鼎盛期等。因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迭毁迭建成为洛阳市场变迁的显明特点  相似文献   

19.
皇城村地处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村子因皇城相府而得名。皇城相府是清康熙年间的名相陈廷敬的故居,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本名"黄城"后来后人把其改为"皇城"。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当代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机制发生了重大的转换,不再只是间接地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而是主要表现为直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为多极化趋势提供文化交融的背景,并通过形成科技政治的机制性因素直接作用于世界格局。当代科技进步加剧了国际力量发展的不平衡,其必然结果是形成新的世界格局,即在国际社会基本矛盾复杂化的基础上,多种力量此消彼长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力量对比的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