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首格调清新、语意双关的竹枝调,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之一,诗歌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初恋的少女在江边听到情人唱歌时的惊喜、迟疑的复杂心绪。谢榛的《四溟诗话》第二卷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措辞流丽,酷似六朝。”这里所谓的“六朝”,是指六朝时代的民歌和文人的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采用谐音双关语的风气。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眼前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物,融入初恋少女的复杂心情,用天气的“晴”与“不晴”,谐人物的“有情”和“无情”,把两种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3.
王振忠 《寻根》2000,(1):91-96
竹枝词是研究地域文化及民风时尚的重要史料。近年来,随着地域文化热的升温,状摹风俗、叙写人情的竹枝词日益为学界所重视,《清代海外竹枝词》、《上海洋场竹枝词》和《中华竹枝词》等一批竹枝词资料陆续出版。不过,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作品。而域外作者所写的竹枝词,尚鲜为人知。 在江户时代(1603年一1867年),位居东土的日本人醉心于中国文化,“颦效西施,夸称土风”,写有大批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大多是摹仿明清的文人趣味,记叙日本各地“山水风土之明媚佳丽,叙才子佳人之温雅丽婉”,其中也不乏治明清文史及中外交流…  相似文献   

4.
置于案头的这部收录丰赡、考订精详的《湖北竹枝词》,由人称“武汉通”的徐明庭先生率其助手纂集,辑录上自唐代、下讫民国后期的鄂籍与非鄂籍人士描述湖北的竹枝词四千四百八十六首。拜阅一过,直觉神采纷呈,信息量浩大,千百年来吟咏湖北山川形胜、人物流品、百业社情的佳篇妙语  相似文献   

5.
一竹枝词原名竹枝,又名竹枝歌、竹枝曲,是一种在土家族的先民巴人中传唱的民歌,鄂西与川东一带是它的发源地。这种古老的民歌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并与音乐舞蹈相结合。演唱时手执竹枝或花枝;或在歌词中插入“竹枝”、“女儿”等衬字。由于它植根民间,源于生活,并且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受到群众欢迎。早在一千多年前,竹枝已经风行民间。唐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他深入民间采风,先是学会了唱竹枝,以后又写出了保持歌谣格调、富有生活气息、脍炙人口的11首竹枝词。这些作品在唐诗中别开生面,因此刘氏也成为将这种…  相似文献   

6.
成兴 《滇中文化》2006,(3):24-26
主要讲述我国历代人(诗人、画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书法家、教育家等)的生活轶事。通过对他们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或某件小事的描述.刻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和事业的品质。耿介、倔强、机智、幽默的性格以及在事业上的高度造诣。这类作品在人传说中数量最多,像屈原传说、王羲之传说、李白传说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有些作品还把民间的讽刺才能赋予这些人.借助于他们的活动对统治阶级或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揶揄、嘲讽或抨击。徐长故事。可以说是这类传说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有少数传说是对封建时代人死啃书本、脱离实际、轻视体力劳动、爱摆架子、胆小怕事等等不良习气的讽刺和批评。  相似文献   

7.
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刘玉宝身材细高的约翰·西尔韦尔,爱玛·包法利……这些文学形象早已闻名世界,他们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已久。使人难以相信,这些形象只是出于作者的虚构。我们知道,著名的典型人物大都是为作者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物。如今,读者对这些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从史前期起,马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就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历史上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都乐于把马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对象,这是不足为奇的。甚至早在史前期,猎人们就已经在洞壁上画上马的形象了。这些壁画有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却栩栩如生,把马这种动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了。洞穴艺术家们甚至还成功地表现了这些野马的显著特点,如身躯短小,脖颈粗大,头部笨重,鬃毛直立,以及短小而优美的四肢。居住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对马非常感兴趣。岩石上的一些浮雕,记录着他们的勇士的业绩;伊拉克古代卡拉城废墟的石头上,有些精巧细致的雕刻,刻画的是亚述人的战车。埃及人装饰他们的陵墓时雕刻的马,具有马腿细长的风格,坟墓上的马往往比实际的马大很多倍。在一座古墓内曾发现过一个马与骑士的小型木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談的“吉祥圖案”,是指附在器物上的一種寓意幸福的紋樣。我國古代美術論著中無“圖案”一詞,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裏稱之為“樣”,如說畫家董伯仁“有雜畫臺閣樣”,又有關於竇師論“初為太宗(李世民),秦王府咨議相國錄事參軍,封陵陽公……凡創瑞錦宮綾,章彩奇麗,蜀人至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藏书之风很盛 ,藏书 ,需要有专门的藏书建筑 ,《史记》说 :“老子者 ,……周守藏室之史也。”即是说老子是周代藏书室之史 ,可见那时已经有了专门的藏书建筑了。藏书的数量上也经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战国时 ,“惠子多方 ,其书五车。”但那时主要是竹简 ,五车书的份量也不会太多。三国时王修藏书较为有名 ,《三国志·魏志·王修传》 :“修家不满十斛 ,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 :‘士不妄有名。’”可见那时有书数百卷即算名士。晋代以后 ,纸作为文献载体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故私家藏书数量日多 ,张华“尝徙居 ,载书三十乘 ,”…  相似文献   

11.
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帕克·鲍尔斯的关系使英国朝野各界人士议论纷纷,然而,在历代君王中,臭名昭彰的桃色事件屡见不鲜。例如,查理二世(1660—1685年在位)的情妇无数,私生子成群。他的情妇、女演员内尔·格温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因未授予其长子皇家爵位,格温便以把儿子抛向高窗外相威胁。据说,查理立刻声嘶力竭地喊道:“别!内尔,别弄死圣奥尔本斯公爵!”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国王的情妇及其子女可得到国王授予的爵位,其中许多人的后  相似文献   

12.
历代名人植树佳话杨吉生植树造林,既可以绿化美化环境,又能造福后人,所以历来倍受人们重视,在我国历史上,许多伟人、名人在这方面留下了不少佳话。轩辕植树陕西黄陵轩辕庙至今依然生长的19米高轩辕古柏即轩辕所栽,距今已有4000年。孔子栽桧孔子曾在曲阜栽植桧...  相似文献   

13.
郑永福  于淼 《寻根》2013,(6):64-71
我到京城游览,友人推荐,历代帝王庙是个好地方,值得一去,理由有二:一是北京历代帝王庙有它的唯一性。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帝王名臣的场所,原本南京、北京各有一处,如今仅留下可供人参观的也就北京这一处了。二是历代帝王庙听起来是座“庙”,但这座庙身价可与众不同,其与明清皇帝祭祀自己直系祖先的太庙以及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庙齐肩,并列为明清北京城三大皇家庙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代石经简说华文我国古代经籍在版刻本流传以前,有着一个长时期的"石经"刻本时代,其用意在于统一各种传写文字的分歧,作为各封建王朝立于学官各经的国家定本和考试时所凭以依据的法定本。从唐代以后,由于版刻技术的兴起,监本作为国家法定本,可以颁行天下,使...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作为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国家,中韩两国在传统根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相通性,我们对其电影的审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缘性,因此韩国电影在我国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就韩国电影界而言,除了依然活跃在影坛上的少数中老年导演(林权泽、裴昌镐、张善宇等)外,其创作的主力己让位于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批新锐导演(李沧东、姜帝奎、金基德、朴赞旭、洪尚秀、郭在容、曹振奎等),这些年轻的担当创作主力的电影导演的创作对我国电影美学具备相当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代京城今何在?商: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周:镐京,今西安西南。东周:洛邑,今洛阳。秦: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西汉:长安,今西安。东汉:洛阳,今洛阳。三国:魏在邺(今临漳),许昌,洛阳;蜀在成都,吴在建业,今南京。西晋:洛阳,今洛阳。东晋:建康,...  相似文献   

17.
一、导言我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得失及其产生的通货膨胀现象,据当代著名钱币历史学家郭彦岗教授统计:从秦汉至清末,计有通货紧缩9次,通货膨胀19次,其中有13次发生于铸币流通时期,秦汉到五代十国,6次是在纸币流通情况下出现的。①而近些年来,我国出版的各种社会科学辞典、教科书和其它有关书籍中,在解释通货膨胀这一概念时,大多数都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排除了金属货币产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②有的同志还把话说得非常肯定,如说:“金属铸币流通条件下不仅不会发生通货过多的现象,也不会发生通货贬值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曲彦斌 《寻根》2013,(1):93-98
唐代李商隐的《义山杂纂》中,“入境问风俗”被视为“有智能”;“入境不顺风仪”则是“不达时宜”。其所本,则是《礼记·曲礼上》“入竞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古训。文化是个复杂的事物,尤其是处于深层结构层面的底层文化或说是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一 本文说的是鲁迅与绍兴历代先贤,因此,先得弄清绍兴这个地域概念--此处所说的绍兴,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在所说的绍兴市或绍兴县,这是一个相对稳定却又不断变更的历史的地域概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小说里的农民形象,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麻木中显示愚昧;30年代在土地上流泪;40年代通过斗争取得胜利;50年代在获得土地体验劳动欣慰的不久就面临着合作化的彷徨;60年代在浮夸中挣扎求实;70年代的农民形象是个空白;80年代的农民在市场上开始走向物质与精神的富裕;90年代农民在世纪之交整理着自己一个世纪的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