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在使用趋向动词“上”、“下”及形成对垂直方位的心理表征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掌握“上”、“下”类方位词。本文考察了儿童使用“上”、“下”类方位词的情况 ,从句法、语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过程 ,并讨论了儿童习得“上”、“下”类方位词的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方位词的语义和功能丰富多变。方位词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选取“上”和“下”这一组常用方位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入手,结合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理论,对“上、下”基本义、隐喻义的演变及隐现的不对称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除了一般的汉语语法学的著作和现代汉语教材用专章或专节来解释方位词外,还有一些论文从方位词与处所词的区分、个体方位词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方位词的性质、范围、语法功能、使用状况等方面对现代汉语方位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三遂平妖传>是典型的近代汉语语料,反映了元末明初语言的一些风貌.本文从单独使用和粘着使用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中方位词"上"的语法功能,以此来揭示方位词"上"在那一时段的一些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方位词的使用与人类对空间领域的认知密切相关,缑瑞隆先生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上的《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缑文”)举例说明了方位词“上”、“下”语义构成的差别及其与认知的关系,并运用原型理论、意象理论来揭示导致它们用法不同的认知因素,笔者读后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群众口语中那些广泛沿用和流传的、表达了实际生活经验或认识的、简练通俗的、具有句子形式的熟语。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与其他类型的熟语不同,谚语在语义上具有"说理性",这一语义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词汇成分的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汉日语言中的"上"都可用作方位名词,且意义也较相近。但在各自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却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因此需要对二者的互译进行研究。本文以日语中"~~上"句式结构为原型,通过分析添加的日语格助词成分的不同,整理出七条日语"~~上"句式结构,并对其给出恰当的汉译归类,以期促进汉日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与其他类型的熟语不同,谚语在语义上具有“说理性”,这一语义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词汇成分的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0.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语言的词汇单位。但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探讨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从言语性、丰富性、知识性和民族性等方面对英汉谚语做了阐述。此外本文还对谚语的语法功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明清时期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中的里类方位词的语用频率及语法功能作对比研究。考察不同文体中方位结构X里X内X中使用的倾向性,探讨明清时期方位词里中内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2.
陈敏 《文教资料》2012,(10):27-29
方位词是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方位词"上"和英语方位词over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语义范畴的体系、原型语义成员和边缘语义成员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些异同点是中西方民族的认知体验和文化思维的特点决定的,体现了英汉方位词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在各自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鬼"文化和各自对"鬼"的认识见解。反映在语言上,"鬼"形象在汉日谚语中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旨在整理和分析汉日谚语中"鬼"形象的异同,并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内涵作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上”、“下”是一对反义的方位词,“上”在数量上比“下”占优势,具有不对称性。通过语料可证明它们分布的不对称,并能解释不对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贾凤伦 《考试周刊》2010,(35):35-36
在中日两国人民漫长的文化交流中,日本人不仅借用中国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也包括汉语成语、谚语。日语吸收和借用汉语成语、谚语的形式很多,有直接借用的,也有翻译成日语的。直接借用就是书写形式和意义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本文就这类成语、谚语的典故、出处和用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89):90-91
本文对汉语的方位词"上"和日语的"うえ"在空间用法上的异同点进行考察。由于中日两国语都共用汉字"上",并且在意义上很相似,因此,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往往把"の上"直译成"……上",构成了很不自然的日语,本文对此进行对比研究及误用分析。  相似文献   

17.
后缀"子"是一种典型的词缀形式,它的演变既体现了语法化过程,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功能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后缀"子"的语法化体现与演变过程,其次详细分析了其种类及其特征,理清了后缀"子"本身及其与词根之间的关系意义,最后从类属、色彩、虚化、区别、音节五个方面研究了后缀"子"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能、可以、会”通常被认为是一组表示可能的能愿动词,一般的语法书只将它们与其他组的能愿动词进行比较,如与表示“应该”的“应、应当、应该”,表示“必要”的“须、要、必须”,表示“愿望、意愿”的“愿意、肯、敢”等等比较,而没有在同组内部比较各成员之间的异同。通过对“能、可以、会”之间的比较,归纳出三者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的异同,对于提高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构词与构形两个方面分析涿州话中后缀“儿”的语法功能。构词功能表现在“儿”可使不成词的语素成为可以自由运用的词、使甲类词变成乙类词、使词义发生变化、构成四字熟语等。构形功能表现在“儿”可加在各类词或熟语后边,表示一些附加的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20.
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文章通过对比汉语与英语中相应的空间方位词“上、下”,对其隐喻拓展意义进行探讨,从而使学习者能够系统地了解给他们带来困惑的非方位意义的方位词多义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