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科学构建教学策略,通过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过程指导、开展积极评价来有效达成上述目标。  相似文献   

2.
王兴朋 《成才之路》2009,(7):I0008-I0009
学生学习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也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本文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入手,在分析传统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学习评价内容、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评价观念制约着教师,过分强调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评价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要评什么?要怎样评?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了能解决评价的问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评价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作了明确的规定。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包含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汶渤 《考试周刊》2010,(29):133-13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全体参与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 活动是主体参加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无所谓主体。  相似文献   

7.
归玉平 《成才之路》2010,(31):35-35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四个教学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然而,每个学校、每个体育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体质弱、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差,比普通的学生难完成老师传授的运动技能。体育差生的形成,原因很复杂,  相似文献   

8.
金秀珠 《陕西教育》2007,(11):68-68,119
问题的提出 学习评价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也是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如何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体育成绩?评什么?怎么评?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学生专项运动水平的提高。为了使学习评价更科学、更客观、更合理,近三年我们浙江磐安中学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评价建议为指针,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提倡在体育与健康课排球模块教学中采用“分层评价”办法。  相似文献   

9.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标准》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专门的情境,采取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张洁 《天津教育》2011,(9):58-59
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提出:"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小学美术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我认为,实施发展性评价,需要树立全新的评价理念,并解决好下面一些环节的问题。一、明确评价功能《标准》指出:"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2.
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新的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真正确立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应遵循“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心理、生理、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等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浙江省部分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领域的划分、课程的目标体系、目标统领内容的做法、教学建议、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发展。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对影响其教学过程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并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情况提出建议,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浅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体育教学带来思想观念、师生关系、评价制度等的变革,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发展,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梁国栋 《成才之路》2009,(29):I0008-I000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21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它指出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特殊功能,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突出显示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给学校体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的思路,导向学生全面兼具特长发展。因此,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的实质内容和实施要点,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选择合适学生发展需要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内容,是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永英 《成才之路》2010,(15):75-75
《体育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如何将《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到实处,我们作了一下尝试,旨在寻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课标"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比,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术科教学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性人才培养环节过于集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高校在实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要结合"新课标"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加强理论学习,使学生明确"新课标"的内容与精神;术科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综合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而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活动表现评价为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活动表现评价鼓励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实验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表现、自我能力体现的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是把评价置于真实、具体的情景中,因此显得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快乐体育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内涵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始终将学生身心健康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身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同时,选取学生乐于参与的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并且适时地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愉快地学习、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快乐体育的推行是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能消除紧张学习所带来的身心疲惫,更能从参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