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和转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离不开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高职教育提升服务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要充分了解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积极研究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专业布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打造产学研基地,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动参与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升级,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二者相互制约,互动共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行,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数量和质量与发展规模的不匹配、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培养理念与产业对接失调等,需要通过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根本、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人才考核标准、调整产业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民办高职认同度来突破高职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及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具有教育教学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国产业结构面临升级,产业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创新驱动发展和协同创新的需要使高职教育面临转型挑战。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法规缺失、政策失效、学校追求短期利益、企业消极应对、行业组织乏力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促进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特点,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企业+责任班模式构建与实践为例,探讨了在产业经济转移背景下,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规模化培养工学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技能型人才的缺乏逐步成为发展中的软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先锋,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应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通过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对接平台等外部途径,以及调整专业结构、提升师资水平、深化教学改革等内部措施,为示范区建设培养和输送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根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造理论模型,利用我国2008-2013年间统计数据对高职教育的经济贡献进行估算和比较,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2.79%,低于本科教育0.73个百分点,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仍然偏低。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建议我国加大高职教育投入力度,创新发展高职教育,大力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匹配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地方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的适配度。基于苏州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现有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分析苏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的匹配度,提出了苏州市高职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三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仍存在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地方,存在合作育人流于形式、动力不足、意愿不强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政校企协同监督与保障体系,改革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参与构建政校企协同人才供需联合体,实现政校企深度融合,有利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东高职教育发展与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作了铺垫,而高职教育的发展在人才的培养、产学研等方面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推动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同时需要一定数量、一定质量、一定层次师资。  相似文献   

11.
"校企共育"是高职院校联合区域企业共同培养合作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在达成人才共育理念共识基础上的对接性人才培养措施与手段。它既是高职院校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区域企业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选择。"校企共育"需要以"人才供需联合体"和"共育性人才培养机制"为保障,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对接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技术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将有力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供需对接、人才能力对接和人才成长对接,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端产业人才的重任,其教育质量直接决定着产业升级能否顺利进行,而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工作特点入手,立足科学发展观,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对高职教学管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产业转型升级是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目前,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是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竞争力不断向高端化、发展不断向集聚化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才是推动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作为服务社会经济的高职教育,如何才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如何能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已成为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并作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服务外包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这对以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我国高职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我国高职教育应该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符合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结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以能力为本位,调整课程体系,培养服务外包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办学层次,适应服务外包的高端化转移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灵捷的办学模式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千百万高素质产业大军的重任。为使高职院校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要求,就要坚持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就要以灵捷的办学模式,打造岗位能手,培养特色人才。  相似文献   

16.
王佳  盛立强 《教育与职业》2021,987(11):35-41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奠基式发展、规模化发展、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为国民经济所有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但随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出现了结构性矛盾.文章对我国2011年以来高技能人才的产业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和高职专业供给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计算了2011—2018年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和协调度.研究表明,我国高技能人才就业结构的产业协调性较好,供给结构的产业协调度相对滞后,供给结构的产业协调性2016年开始连续降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水利环保业和财经商贸类的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体,迫切需要优化其专业结构与布局,提升高技能人才供给质量,以服务国家产业战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教育理念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培养方法进行了自我革新。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人才的求知需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性人才为整体教学目标。基于此,对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途径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增长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第一线的技术型创新人才,它的创新是建立在产业服务的创新、生产建设中的创新和生产一线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时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19.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学院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魏刘馨 《职教通讯》2017,(14):23-24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产业也随之快速地发展起来,同时,促使国内广告行业急需大量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职广告设计人才。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育目标宗旨,高效率地对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全方面地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根据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特点为基准,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培育出符合新型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促使优秀人才完成广告设计专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