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美国教育家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语文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不仅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所需,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之所需。因此,我就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从生活…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教学的开放,强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开展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诚然,语文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现代语文教学更是呼唤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3.
当前语文课程有一个新理念:语文课“生活化”。这种“生活化”了的语文课程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消解了语文教学,消解了“语文性”。“语文性”是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尺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性”。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趣,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点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强调“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必须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够使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才能使语文“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宣龙 《生活教育》2012,(15):34-36
新《课标》与原《课标》相比,有不少变化,也有很多保留,在诸多保留的内容中,笔者对“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关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的表述很有感触。笔者以为,培育“热爱语文”的情感,是统率语文课程全局、引领语文课程走向、贯穿语文课程始终的核心理念,然而语文教学的现实却是愈来愈多的学生愈来愈厌倦语文、厌学语文。  相似文献   

7.
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生活同在,学习语文的天地很广阔。在教学时,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玉丽 《考试周刊》2009,(33):51-5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都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中学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关注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运用三个“语文学习本”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习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语文课程对提高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相似文献   

12.
吴广 《成才之路》2010,(23):23-23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难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课改实践表明,许多老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不够到位。导致行动上的盲从,把语文综合实践上成品德课、常识课、音乐课等。总之,不是语文课。  相似文献   

13.
一、应试语文走向生活语文的必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去装扮生活应该成为一种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一、以基地建设、学生生活为依托,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小学语文课程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有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到语文。因此,我们应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即以课堂为主渠道,用课堂来辐射和带动一系列课外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其实语文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自己孤立、封闭、僵化起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还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承。所以,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那么,如何将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彰显生活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20.
陈根玉 《广西教育》2007,(7A):61-6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课本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努力开发并巧妙运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语文学习绽放生命的光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