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论是记叙的、说明的、议论的无一不是社会生活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的直接或间接地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文章与生活的这种特殊关系,便决定了我们以阅读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相沟通。因而,提高阅读质量,培养阅读能力,生活积累尤为重要。茅盾先生说过:“他应当一边读,一边想他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活中去看。”他的这番话,道出了阅读的本质。在阅…  相似文献   

2.
名著导读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充分挖掘作品的人性美、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情感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学生通过阅读,能丰富阅历,提升观察力,不为假象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作者用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创作而成的,无不闪耀着作者人格的光辉。阅读作品就是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优秀的作品其语言或清新自然,或凝练优美,或音韵流畅,或准确严密。学习文中的语言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之一。对于好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心领神会,再现其丰富的内涵,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张彩娟 《考试周刊》2012,(83):53-53
叶圣陶曾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淌不歇。"诚然,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生活则是作文不竭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构成文章的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生活,积累于生活。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描绘生活,再现生活。因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  相似文献   

4.
所谓素材,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原材料,也就是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色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其实,写作素材的积累,大多来源于生活、阅读和实践中的积累。一、在生活中积累  相似文献   

5.
一个有着极高语文素养、文化底蕴的人。毫无疑问,一定是有着丰富积累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积累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阅读,不只是掌握知识的力量;阅读,不只是掌握财富的力量;阅读,就是生活,就是一种需要,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形成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塑造个性。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阅读中去,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才能把语  相似文献   

7.
黄文德 《快乐阅读》2011,(12):126-127
"人的潜能是通过磨练变为现实能力的。"我认为,传统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阅读教学缺少运用自我理解力去实践个体意义上对作品的体验感悟,从而积累生成知识能力的过程,也就是缺少通过个体的阅读实践磨练阅读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对作品感知体验、质疑反思、发现感悟、积累生成语文知识能力的过程。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以"练"为主,落实在"练"上。  相似文献   

8.
如今,高中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对作文素材的获取.于是积累作文材料,只能靠阅读,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各学科学业负担的繁重,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很少,根本无暇进行阅读.这样,积累课内作文素材,"文为我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积累课内素材呢?在高中课文中,可以提炼将作文素材的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叙事性作品,从这类作品中积累的素材,可做人物"事迹概述",在作文时充当事实论据;一类是有名言警句的作品,从这类作品中积累的素材,可做名人"名言感悟",在作文时作为理论论据.可以事实与理论相互补充,需要时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9.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就越强。对中学生来说,感悟的主要来源是书本,阅读感悟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或阅读材料,有所感触和领悟,从而进入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的文艺理论学派林立,模式纷呈。但无论是本民族的,还是西方的,大都存在这样的不足,即往往偏重于作家作品的研究,忽视甚至取消对于读者接受意识和接受过程的研究和探讨。欧美形式主义者就认为“美学是一个封闭的语言整体”,“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作家和作品对读者“处于支配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要凭藉过去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去再现作品所展示的图景,而且还要补充、丰富作品的内容,在此意义上说,读者也是一个活跃的主体。本文试图以《金瓶梅》的评点者张竹坡的阅读心得为参照对象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享受阅读。只有当学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去与文本展开心灵与心灵、思想与思想、智慧与智慧的"对话"的时候,学生才会感受到一种通明世相的充足与快意,才能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才会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才会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因此,认真探讨阅读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要深刻彻底的贯彻声乐艺术中的"声情并茂"、"以情感人"的艺术审美思想,就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做为一个歌者,就是要深刻揭示和完整再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歌者感情的投入,不仅是自己平素的真实情感,而且是对远远超出个人生活局限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情感体验。本文通过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以及声乐表现中的情感处理等话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 ,要“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在“总目标”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每一个阶段目标都规定了要诵读儿歌、古诗、优秀诗文等 ,“积累”已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下面想谈一谈自己对于“积累”的一些理解。一、要积累语言 ,更要积累生活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说 ,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 ,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 ,读…  相似文献   

14.
要深刻彻底的贯彻声乐艺术中的"声情并茂"、"以情感人"的艺术审美思想,就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做为一个歌者,就是要深刻揭示和完整再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歌者感情的投入,不仅是自己平素的真实情感,而且是对远远超出个人生活局限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情感体验。本文通过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以及声乐表现中的情感处理等话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其实,读懂一本书或一篇作品,触发一点现实的感慨,得到一点人生启迪,对一个人来说,人生每一步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起来。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让即将走上社会的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为人生积累精神财富,这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75):93-94
<正>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阅读作品,它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与情感,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的结果,所以文学作品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思维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衡量依据是课堂教学是否以思维培养为目的,并且最终实现这个目标。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所生活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生活环境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人物对话、独白去体会作者对人物内心  相似文献   

17.
黄昕 《广西教育》2010,(26):13-13,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第一步,鉴赏阅读鉴赏需先阅读作品。不读作品,缺乏对作品的实际感受,那么鉴赏就是一句空话。读作品是文学鉴赏的第一步。鉴赏阅读同一般的阅读方法不同。一般的阅读方法,以强调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为特征,而鉴赏阅读则注重语言信息给人的感受,其阅读对象一般限于文学作品。同时,它还要求尽可能的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整体性。读的过程就是从作品中接受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积累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从而产生情感,获得美感享受的一种审美活动步骤。在  相似文献   

19.
徐加香 《考试周刊》2009,(16):64-65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就是一个众说纷纭又似乎无处可"耘"的话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抒发真性灵、真感悟的真实性极强的活动。没有生活积累,写作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而高中学习生活的紧张,又不太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观察,去体验,因而写作与实践似乎总是处于矛盾之中,让语文老师尴尬至极。  相似文献   

20.
(一)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的一个镜头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学了八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后,要写一篇关于乡村田野生活的作文。缺少生活经验的她,是一边看着电脑一边写的,笔下满是优美绝伦的文字,但就是想不起、说不出是哪个地方、什么时候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