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斯大林在一九三四年一月苏共十七次代表大会上,针对当时苏联文艺界的实际情况,郑重地提出了写真实的问题。他说:“写真实!让作家到生活中学习吧!如果他能用高度的艺术形式反映出了生活的真实,他就会达到马克思主义”。对作家来说,生活是第一位的,要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就要到生活中去学习。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在那里,单凭普通的观察就能容易地把旧事物的腐朽和新事物的萌芽区别开来”,就能容易地把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  相似文献   

2.
自“精讲”一语出,在不少人心目中,“旁征博引”似乎就成了贬词,以为既“旁”且“博”,就无异于信口开河、猎奇炫学,浪费学生宝贵时间。由此为教者之大忌。这其实是不尽然的。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旁征博引不仅无可非议,反倒可适当提倡,至少也不必一棍子打入冷宫吧。诚然,要精讲,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使学生豁然开朗,切戒从教者个人癖好出发,大搞繁琐的考证,深僻的训诂,或津津乐道于市井异事、海外奇谈,以取悦于学生的好奇心。但如果那  相似文献   

3.
老实说,我原先对牛虻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幼时在河汉里游泳,我最怕的莫过于牛虻了,幸也叮人可疼了,防不胜防,一针见血。所以,当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见保尔·柯察金很敬佩牛虻这个人物,心里不免有点嘀咕:干吗要取这个名呢?这样的人物有什么好!还说是英雄惜英雄哩。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教育的历史上,“死记硬背”一直名声不好,一直是教育界改革人士批判的对象,认为“死记硬背”窒息了教育的生机,扼杀了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死记硬背”真的是教育的误区吗?看起来似乎很是,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一个更大的误区。“死记硬背”是教育的起点和开端。事实上,学生时代的开始就是“死记硬背”的开始。没有“死记硬背”我们就不能识字,识字是基本和最初的“死记硬背”。语文中古典诗文的背诵,现代美文的背诵,靠的就是“死记硬背”。有的教育家认为,语文就是“死记硬背”,对于…  相似文献   

5.
6.
中国文学史上,有过不少的隐逸诗人,有不少反映隐逸生活之作。可以说,出世与入世这种现象,是伴随文学发展的历史时隐时显地交互并行的。封建士大夫中,某些人对隐逸诗赞赏备至,当然反映了其不健康的情趣;而在今天,这样作品却受到过多的非议、责难,得到的多是一味的贬斥、挑剔,甚至遭到冷落,排斥的厄运,判以“现实意义不大”、“消极因素严重”之罪,斥以“消极厌世”、“逃避现实·之语。就连艺术评价上,也只吞吞吐吐地提到那么三言两语:“有一定艺术价值”,“艺术上确有某些可取之处”等等,不敢理直气壮地予以肯定,旗帜鲜明地表示认真借鉴。我们认为,这些看法未免极端化,简单化,会使许多足可称为艺术上品的佳作难免明珠投暗,人们难以窥见我国优秀古典诗歌长廊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自2004年提出之后,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自2007年底以来,也有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其实,“大陆新武侠”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个“核心”概念,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新武侠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当然,“大陆新武侠”这一概念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在操作实践方面,也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8.
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曾指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充满“八股选家气”。“草蛇灰线法”,便是用来做这种指责的最重要的一条证据。他说:“例如圣叹最得意的批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四次‘帘子’(按,实为十  相似文献   

9.
关于零距离说,不少人都不太赞同。其反对的理由,一是彼此取消说。如庄西真先生在《职教论坛》2009年第4期撰文《距离产生美》,陈述自己反对零距离的理由,认为职业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学校则是一种教育组织;又说,从分工角度看,都零距离了,那还同时要职业学校和企业干嘛,二者只留一种即可。  相似文献   

10.
国内一些指责和批判西方文论史上的再现说的理论观点认为,再现说只强调了文学反映了生活面而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其实不然,同说不但没有主体的能动性,而且寓能动性于现实之中,一般于特具之中,主观于客观之中。应该还再现说以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薛宝钗戏蝶至滴翠亭偶听小红、坠儿的私语,怕被发觉,故使出“金蝉脱壳”之法,喊“颦儿”,且故意向小红、坠儿询问黛玉的去向,使她二人“唬怔”了,并说出对黛玉的性格弱点的评价,而且十分悬心。 对这一细节,红学界大都认为这是薛宝钗“有意嫁祸”黛玉,为争取宝二奶奶的宝座而努力的重要策略;有的论者虽能较为客观地指出薛宝钗此举“并未露出有意伤害黛玉的意向”,“与争夺宝二奶奶的位置没有多大牵连”,但也认为薛宝钗”这样作的结果,事实上对黛玉又是一种伤害,把自己的‘没趣’转嫁到黛玉头上。” 笔者认为,薛宝钗的“金蝉脱壳”的做法,非但谈不上对黛玉的“有意嫁祸”,即使认为这一做法客观上伤害了黛玉,也是不能成立,值得商榷的。下面就此略谈浅见四点。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六六年初,江青勾结林彪抛出“文艺黑线专政”论。他们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硬把一些早就受到批判的修正主义文艺观点说成是十七年文艺战线的“代表性论点”。以后,“四人帮”及其舆论工具不断重复这种谰言。他们罗列的所谓十七年文艺战线的“代表性论点”,第一个就是“写真实”论。诚然,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中确实有人鼓吹过修正主义的“写真实”论。但是,当时主管文艺工作的负责同志和许多文艺工作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谬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有力的批判,文艺战线的绝大多数同志是及时识破了这种谬论的反动性并与之进行坚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青年》载文介绍名叫文硕的人,28岁,大学毕业后,以“审计学”见长,几年时间,主编、自撰二三十本书,被国内外几家审计研究会聘为会员。正当宏图大展之时,他却突然辞职,要去一家私营公司创办研究所。有人说,这种行为“过分大胆”,是“弃明投暗”,劝他“还是夹着尾巴做人”。言下之意,无非是说:文硕的做法,太“出格”了。何谓“出格”?《礼记》上说:“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格”之也者,就是人们划定的界线,超过了这个界线,就会被人们不理解,也就叫做“出格”。人们往往把“出格”看成坏事。其实,不尽然。人类的历史往往是由“出格”者创…  相似文献   

14.
15.
王镫令 《新读写》2008,(4):50-51
在上海市“人代会”上,有代表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引起争论。有人问余秋雨怎么看,他坦言没有必要。于是有人发表反驳余秋雨的文章。这很正常,只要是理性的辩论,有不同意见很好。但是,一位高二学生拿着《文学报·自由谈》上的议论文《与余秋雨一辩》,问我“代表们有这样的提议,说明人民群众的选举是有眼光的,人民群众为什么不选你呢?就是怕你瞎讲”这种文字属于辩论吗?  相似文献   

16.
为汉语一辩     
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几个世纪以来在西方学界所经历的曲折命运却难以让炎黄子孙乐观。中西比较文学的先行者,美国汉学家刘若愚对汉语特性及其本质的深入研究无疑为扫除西方学界对汉语的偏见作出了卓越贡献,不仅如此,他对中西语言观的深入开掘还为中西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02年8月31日,翻阅某报一位郭姓先生之《‘响屁’琐谈》,读之颇觉惊异。“响屁”之议,源自今年某省高考优秀作文《放屁的选择》,原文梗概为:屁分两种,一为响屁,殊不雅听。一为闷屁,虽无人知何人所放,然奇臭。乃有人将响屁憋成闷屁。接下来,文章从写实转入议论,把“放响屁”和敢于直言联系起来,有勇气向领导直言的,往往不受欢迎,而不敢直言的,也就是“放飞屁”者,却能明哲保身。作者主张,应该提倡放“响屁”,营造种直言无忌之风。这篇文章获得了高分。媒体公布之后,备受多方称赞。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公开发表以后,被“四人帮”“枪毙”了十余年的形象思维复活了。文艺界、学术界畅所欲言,对形象思维问题又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对“四人帮”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毛主席指示我们:“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目的,利用郑季翘同志的《文艺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为郭老一辩     
本文就郭老《斥反动文艺》一文对沈从文的批判是否错误一事作必要的辩说。  相似文献   

20.
李后主在抗击北宋的过程中从战略到战术都有具体安排 ,不仅曾取得使北宋一度打算撤兵罢战的明显效果 ,而且坚持时间长达一年有余。因而把他描写成浑浑噩噩只知嘲风弄月面对进攻坐以待毙的政治昏君是不符合史实的 ,也是极不公平的 ,必须予以澄清和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