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户籍制度改革却一直滞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滞碍因素。通过对2001-2005年郑州户籍制度改革的分析认为,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形成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博弈及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是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反复的根源。市场化进程中必须充分均衡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户籍制度滞后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高考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力首先来源于经济领域,其最终实现则取决于政府、教育组织、潜在的劳动力需求者、考生及其家长等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高考制度变革的模式既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又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为降低变革的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高考制度改革应仿照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双轨并行、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各种动力因素问相互交织和更替的规律性特点。以制度变迁为视角,纵观3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轨迹,基本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利益多元化”、从“单边行动”到“多元主体”、从权力基点下的“强制性变迁”到利益基点下的“诱致性变迁”的动力变化过程。民主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成为贯穿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4.
中俄经济转型的最终价值取向是经济市场化,它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主要有两种基本路径选择——渐进型制度变迁和激进型制度变迁。中俄两国分别属于渐进型制度变迁和激进型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演进性特点决定了经济转型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的概念。笔者选择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来阐述和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着重阐释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分析了这一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并提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酝酿和形成、建立和巩固、微调、实质性松动以及全面实施五个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角度来看,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环境、政治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不同利益主体与户籍制度呈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态势。我国的户籍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使户籍制度得以持续存在。当然,在自我强化的过程中,户籍制度也出现了新的制度断裂和关键节点,促使其发生变化。因此,要想完善户籍制度,必须立足于制度层次而不是简单的政策文本层次。  相似文献   

7.
入股安置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从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入股安置制度进行诠释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独特性,在对制度替代这一变迁模式进行详尽分析及对失地农民安置制度的变迁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得出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从而提出了一些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府职能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四次绩效迥异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释放出巨大的政策效应。然而,按照当时综合环境所设计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综合形势的变化,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回顾,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和原因,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70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先后经历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教学管理制度从分权走向集权(1949-1977),恢复重建教学管理秩序、建立"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1978-1984),下放高校管理权、增强教学管理制度弹性(1985-2009)以及逐步扩大师生权利、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2010年迄今)四个阶段的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型及国家人才培养需求转向的宏观制度环境变化密切耦合,高校与政府的权力重组及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权利衡平推动其变迁。但同时也发现,受制于高昂的固定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期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呈现出局部替换的渐进式变革特征,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张卓 《林区教学》2022,(4):30-33
新文科建设蓬勃发展以来,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教学实践微观层面改革未受到重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其自身学科交叉特性,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具有自适应性.其基于一个主题、多维叙事解读的课堂设计模式,能够为新文科建设的课堂改革提供些许借鉴.本文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题讲解为案例,探索叙事式导入、多角度问题呈...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加快,现行二元户籍制度所表现出的弊端愈加明显,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共识。实践中各具特色的户籍制度改革实践既丰富了理论研究素材,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讨论和争议。应主要基于法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从制度环境的视角出发,结合制度变迁历程,阐释户籍制度改革的行政法治趋向,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进入到新世纪,户籍制度改革已全面展开。湖南作为中部省份,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施了一系列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加大投入,完善实有人口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加快居住证"一证通"建设,发挥地方自主权,实施阶梯式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湖南主体功能区与人口均衡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社会需求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均衡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综合社会调查(GSS)结果显示,在城镇生活的居民有近10%的人不具有城镇常住户口,15%左右的流动人口,近20%的人有人户分离现象。这一结构对户口迁移与管理产生了新的需求,也反映出现行户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改进户籍管理,使之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转变户籍制度的供给模式,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户籍管理制度是中国最具特色的社会制度之一,从春秋战国的萌芽出现至秦代正式建立,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变迁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直至今日,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户籍管制仍然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户口管理制度。它在个人身份证明、维护社会稳定、辅助经济建设等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由此形成的城乡壁垒森严的二元户口制度以及城市—农村二元社会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其局限性日渐突出,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如今,户籍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已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一元户籍制作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模式的最终选择,虽已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仍难免会因为其在实施过程中对旧制度下既得利益主体造成利益损失和压力而遇到来自利益受损群体的阻力,从而影响其可欲性。一元制户籍模式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户籍制度改革所涉及到的一部分地方政府、市民和农民这三方利益主体。因此,要增强一元户籍制的可欲性,就要协调好三方利益,进一步完善有关户籍政策的相关法律,加强社会各管理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调整城乡社会保障等政策。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办公厅于年2月份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对我国的户籍管理政策特别是具体落户政策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变,并首次放开地级市户籍,这将在短期和长期对我国高职生就业造成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控制人口和增加赋税的需要,促使户籍制度应运而生。春秋时期的书社组织是一个具有一定人口和方域土地的地缘编组单位,又是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单位,最早的户籍制度就是由书社组织的人口统计功能转化而来。战国时期户籍制度迅速发展,楚简中有反映战国时期楚国通过登记人口来统计民数,区分身份来划分不同等级的权利和承担不同赋役的相关材料。通过对户籍的管理来实现社会控制,证明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具有了明确的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不断加快.户籍制度对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进城农民的限制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一限制作用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形成了基于城市市民与进域农民两大身份群体的城市二元社会结构,要破除这一结构难题,户籍制度改革是必然之举,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必须从根本上消除与户口直接挂钩的不平等待遇.这正是当前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一个社会自然发展过程,任何人为地阻碍和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措施都应取消,使农民获得自由迁移的权利。积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是促进楚雄彝州城镇化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户籍不是居住地点的象征与代表,而是身份与待遇的象征。它把公民人为地区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大类,从而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公平正义,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