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设想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笔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托物言志的名文被编者放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同一课中,编者的比较教学意图显而易见;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看到两者"托物言志"手法的同,围绕相同点去组织教学,而恰恰没有看到两文在"托物言志"这"同"的外衣下,包裹着迥然不同的内涵和旨趣这一巨大的"异",  相似文献   

3.
被收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古文《爱莲说》,虽只有寥寥一百一十九字,却极富情致,是传世的散文名篇。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他非常喜爱莲花。四十五岁卜居庐山时,特地选择莲花峰下生长有  相似文献   

4.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直接说明、阐述事理,也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或论说道理。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洒落,人品极高。“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这是一篇借花咏怀、托物言志之作。作者笔下的莲花,不为淤泥之浊所玷污,不因清涟之澄而妖媚,堪称君子的理想境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散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从而表达作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写景状物、记事述人目的都是为了抒情言志。情感总是依附于形象,融情于景、融情于物,因此散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情感是掌握章内容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体悟散的情感呢?  相似文献   

6.
《爱莲说》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精品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  相似文献   

7.
刘倩 《黑河教育》2014,(5):17-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背诵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想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笔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本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初中阶段学生阅读的主要文体,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能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其审美素养发展。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篇目占比较多,可见散文教学的重要性。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围绕《紫藤萝瀑布》一课教学,深入研究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从四个方面探讨托物言志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设想】《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外在形象的描写和内在品质的赞美,寓物于情,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叙议结合,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1.
《陋室铭》《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教学内容。对这两篇文章的教学,通常都侧重于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是一致的。这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都是在宣扬君子文化,这恰恰是中国经典文学的魅力。如果仅仅从写作手法角度去解读经典,无疑失去了对经典深度思考的机会,也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了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梁远才 《湖南教育》2007,(10):37-37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历久传诵不衰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现了爱君子之德的主旨,言简意丰。本文章法极为严密,首段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接下来分别说到“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第二段开头又进一层,依次赋予“菊”、“牡丹”、“莲”不同的象征意义。结尾再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表明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课标·教材·学情】《陋室铭》和《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家名篇,赞颂了君子之风,抒发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两篇都是音韵和谐、语言凝练的千古美文,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文言语感的好材料,一直以来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在学习时,除了完成课标要求的在借助工具书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目标之外,还应该在诵读中细致体察文章字里行间的深长情味,真正理解古代文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内化为提升自己道德情操与个人修养的人文积淀。【重点·难点·疑点】  相似文献   

14.
一名成功的演员,在塑造角色前必定要深入阅读剧本,再将自己的理解融化在对角色的塑造当中。语文课也一样,教师课前的文本细读就如同演员演戏前的读剧本,但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把自己的所知所感,体会到的文本价值和发展语言的价值和盘托出,而是要看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再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最终实现读通读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而对于小说阅读和教学而言,用情节、环境、人物来分析小说仿佛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小说的其他层面似乎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所以对小说中“留白”的把握,是重新思考我们小说阅读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某种意义上的创造活动。在接受文本所提供的意义的同时,我们要对文本的意义信息进行挖掘创造。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失去了看书的机会,一位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  相似文献   

17.
沈权 《教师》2014,(9):101-101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描写和介绍自然景观的文质兼美的散文。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可以激发想象的素材,如何进行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黄雪琴 《广西教育》2007,(6A):21-21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把握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夹竹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使学生从夹竹桃的品质中感受季羡林的内质,必须突破夹竹桃的物化属性,走进夹竹桃的境界。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诵读经典,存疑导入;整体感知,提出质疑;感悟韧性,碰撞心灵;触摸幻想,尝美品美;创设情境,想象补写;总结课文,托物言志;布置作业,重温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