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没有朋友     
<正>中班上学期,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体会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每周一上午我们都安排了孩子们交换玩具的“开心玩具日”时间。可每次蒸蒸都只玩自己带的玩具,对于别人的玩具只是静静地看、不交换;别的小朋友想与她交换,她会直接拒绝。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不想玩他们的,我也不想让他们玩我的!”蒸蒸有这样的表现并非偶然。据老师观察,日常中的蒸蒸也是各种“挑刺”:“老师!我先过来的,我不想让航航挨着我!我想让他坐到别的地方去!”“老师,铭泽老在我跟前走来走去都影响我画画啦!”“老师,辰辰老想摸我的玩具,我都和他说了别摸,他还摸,都给我的玩具弄脏了,烦死人了!”  相似文献   

2.
我刚接手大(二)班不久,班上有个叫昊昊的小男孩,让我伤透了脑筋。平时,总有小朋友告他的状,“卓老师,昊昊打我了”“卓老师,昊昊抢我的玩具”……他在游戏时很容易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对我和高老师的劝导也心不在焉。我们常常在思考:作为老师.我们与他心灵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走进他的内心.聆听他心灵深处的声音呢?  相似文献   

3.
冉秀 《今日教育》2008,(3):12-13
在幼儿园里.每个班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孩子:游戏时,经常跟别人争抢玩具;进餐时把饭菜当“武器”扔来扔去;在小朋友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故事时.突然发出异样的声音;在户外游戏时手舞足蹈,领着小朋友疯成一团……原本井然有序的活动乱作一团,甚至无法继续进行。他们不能很好地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则,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他们就象老师们的一块“心病”,老师们为了教育他们绞尽脑汁,常常被弄得精疲力竭,疲惫不堪。对此.老师们无计可施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消极的做法,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老师和小朋友心目中的“调皮”孩子。怎样让他们变得守“规则”,不再那么“调皮”呢?  相似文献   

4.
在工作中,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曾发生了许许多多打动我心扉的故事。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使我深深地感到,童心世界是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走进这个世界就会对孩子多一分了解和尊重,就会发自内心的爱这个世界,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于义是个调皮、好动的孩子,凡是来我们班的老师都会对于义这个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经常会钻入玩具柜翻腾着别人带来的玩具、活动室里贴在墙上的图片撕破了、玩具汽车掉了车轮、活动区的玩具弄坏了……常常出自他的杰作,在班里大家都叫他“破坏大王”,为此,我们两位老师从小班到现在是想尽了办法伤透了脑筋,从家长…  相似文献   

5.
做父母本非易事,做个懂点教育的父母似乎就更难。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直感去对付孩子的问题时,许许多多教育的条条和框框常常跳出来,因而总会感到种种瞬时的困惑。儿子很热情,有时让人觉得烫手。幼儿园老师常常说他比一般孩子“纯”、“天真”。把小朋友请进家来,打开玩具柜,“玩吧,随便你们玩什么!”“要借什么你们自己挑吧!”再把饼干筒、糖盒内的东西一古脑儿倒在桌上,  相似文献   

6.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做出一些有违活动规则及要求的事,如游戏时乱扔乱抢玩具,吃饭乱撒饭粒。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些老师的反应往往是脸沉下来立即大声制止:“×××,不要……”有时,小朋友还能听从老师的“圣旨”,及时停止不该继续的行为,但有时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形,孩子视老师的命令为耳旁风,任凭你老师说“不要”,他却还是“要”。如有一次,两位小朋友为争同一玩具吵得面红耳赤,老师发现后,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都喜欢通过良好的表现获得奖励.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正向引导常常能鼓励学生继续表现良好。作为一个长期存一线“作战”的班主任,我越来越发现奖励麒实是一门大学川。我身边有的教师认为奖励就是给学生他想要的玩具、食物,有的教师认为,给学生的奖励越多,越会让学生下次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教师常常为“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而困惑-学生刚得到奖励时兴奋不已.时间一长就会小现“奖励综合症”:对奖励越来越漠然,不愿为获得奖勋而努力,会表现出“老师奖不奖励无所谓”的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8.
今天玩玩具的时候,朋朋和小朋友吵起来,一会儿就听到朋朋那沙哑的哭声。朋朋经常这样,而且每次等老师询问原委时,他就会十分委屈地来个“恶人”先告状———其实错总在他身上。于是,这次我决定采用先“不理”的方法,假装没听见。当我偷偷看时,发现朋朋正一个劲地带着哭腔看着我,我便又假装地指导其他小朋友玩玩具。过了一会儿没有哭声了。事后,我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是朋朋先抢了别人的玩具,别人便推了他一下,最后他又把玩具抢了回去。他是用哭来吸引老师去帮助他,结果看到老师没有管他,又知道是自己先做了错事,只好发泄了一…  相似文献   

9.
宋梅 《今日教育》2007,(1):24-24
在幼儿园里,你时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声音:“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 老师,辰辰把扬扬打哭了!“老师,小朋友在厕所里面玩水啦!“老师,我的书被他撕坏了……”  相似文献   

10.
在洛社师范读书时.老师们常常把“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挂在嘴上,对他推崇备至,而我们这些初入行的师范生也在老师的要求下强记了一些他的教育教学观点。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为了写论文、案例,常常会翻开他的著作,“别有用心”地看上一会儿,然后摘取一两句作为“理论支撑”。真正通读《给教师的建议》,也就是最近的事。  相似文献   

11.
卢勤 《母婴世界》2011,(7):20-21
我观察.小虎四五个月时.妈妈给他看书讲故事时.他特别关注,有时还会发出略略的笑声。小虎渐渐长大了,我和他的父母常常给他买玩具.到八九个月时。竟然有两箱玩具了。我发现.小虎看书不再那么专注了.看两页就开始关注别的事;玩玩具也是摸摸这个。又摸摸那个。  相似文献   

12.
昆昆是一位聪明而又性格独特的小男孩,常和小朋友发生矛盾,难以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有时,他会借口“打仗”用“轰炸机”捣毁别人新搭好的“建筑物”;有时别人向他借玩具,和他反复协商,他都会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户外活动时,他会不顾别人的感受追逐其他小朋友,致使小朋友感到委屈等。这些行为虽是个人行为,但却常常影响其他孩子正常的活动秩序,有时甚至影响家长之间或家园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曾多次提醒他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但收  相似文献   

13.
同剑侠 《师道》2006,(6):8-8
一天晚上,女儿支支吾吾地对我说:“今天在幼儿园玩玩具的时候,我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去上厕所,回来后,他的玩具不见了,硬说是我拿了他的玩具。”“那你到底有没有拿他的玩具?”“我没有。”“向他解释了吗?”“说了,他不相信。”“那你可以告诉老师,让老师说服他。”“我不敢跟老师说。”“为什么?”“我怕老师也不相信我。”丹麦作家安徒生在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安排一个小孩子站出来讲真话,而我们的孩子,竟然因为对周围人的不信任而不敢讲真话!到底是谁,降低了我们的信任指数?孩子看到一个新奇的玩具,眼睛中透出无限的渴望。父母急着走…  相似文献   

14.
“他有小红花,为什么我就没有呢?我也要……”“他在比赛里赢了我,其实,我也玩得很好的,为什么我就会输呢?我也要赢……”“她今天的衣服好漂亮,一朵一朵粉粉的花,我也要穿……”你的孩子是否也会常常这样哭着对你说:“亮亮的新玩具很漂亮,我也要。大家为了玩亮亮的新玩具,都对他可好了。我也要大家对我一样好,我也要新玩具!”接下来,你的孩子可能会对亮亮不太搭理,总是有意无意地躲着他。但如果你给孩子买了新玩具,他就会对亮亮又友好起来。所以,孩子针对的并不是亮亮这个人,而是嫉妒他的新玩具。是的,孩子也会嫉妒!别人有小红花他没有,别…  相似文献   

15.
刚刚上完“我和玩具交朋友”的活动,“玩具乐园”里摆满了小朋友从家中带来的玩具:有憨态可掬的毛毛熊,有会哭会笑的洋娃娃,还有声控大汽车……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自选游戏时文文和小佳在“玩具乐园”里尽情地玩着,文文拿着一辆小汽车爱不释手。文文家里有许多汽车,他从小喜欢汽车,为此,爸爸妈妈给他买的各种汽车可以开个展览会,可是他还没有过这么精致的小汽车,只有手掌大小却各种零部件齐全。这辆汽车是宏儿的爸爸从国外给他带回来的礼物,宏儿带来时可自豪了,文文看着真羡慕…… 收玩具的时间到了,孩子们迅速地把手里的东西物归原处。孙老师正给回到座位上的小朋友倒水,忽然听见宏儿带着哭腔的喊声:“孙老师,我的小汽车不见了。”孙老师忙过来边安慰宏儿边问道:“谁看见宏儿的小汽车了?”大家的视线都集中过来,活动室里变得鸦雀无声。小佳站起来说:“我刚才和文文在‘玩具乐园’玩,收完了玩具就去帮‘小餐厅’扫地,没看见宏儿的小汽车。“孙老师把寻问的目光投向文文,文文紧闭着小嘴一声不吭,手却下意识地捂住了口袋……若您是孙老师,将怎样处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6.
一字之师     
今天,唐老师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作文课《玩动物玩具》。课上,老师给大家演示了许多玩具,有“会翻跟斗的小狗”,有“会下蛋的母鸡”,还有“会唱歌的米奇”,真是五花八门,热  相似文献   

17.
刚入园的宁宁在老师组织的活动中非常活跃,惟独在美术活动时显得无所适从。连最简单的涂色也常常握笔不画,有时还会嗜嚷着:“我不要画,我不要画……”甚至会哭起来。老师把着手和他一涂,他就被动涂一点,老师一松手,他就又不涂了。  相似文献   

18.
来稿集粹     
如果小庆只是没事可做无意识地扔积木,我会再次走到他身边贴着他耳朵轻轻地说:“小庆你看,你这么做玩具会生气的。现在趁别人没看见,你赶快收好去参加别的活动,好吗?”相信老师的建议会让他醒悟,愉快地去参加别的活动。(安徽淮溪县周秋芳)我觉得杨老师是不是可以蹲下身来和小庆一起收拾玩具,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他。这样可能比用语言指挥他有效得多。许多时候,“身教”优于“言教”,特别是对孩子。(湖北武汉市张颖)  相似文献   

19.
玩具迷     
玩具是幼儿最熟悉的、极其喜爱的东西。耿嘉昊小朋友就是我班出了名的“玩具迷”,尤其是对玩具汽车的着迷,平时喜欢玩汽车,与汽车有关的东西,他都很关心;可同时,他又是班里的“自由主义者”。瞧!小朋友们在上课或游戏时,他总一个人悄悄溜到“汽车展览角”玩汽车。我多次提醒他,甚至通过讲故事启发,他却充耳不闻。今天,我们对“小司机”这个主题展开谈话,幼儿非常感兴趣,尤其说起汽车玩具时,孩子的兴趣更大,这时耿嘉昊小朋友大声地说:“老师,汽车也要听红绿灯的话,是吗?”我灵机一动,何不把这一招用上。于是,我制作了红绿灯,请耿嘉昊小朋友当…  相似文献   

20.
张守信 《班主任》2008,(3):41-41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布置作业时,老师会说:“好好做,看谁先完成。”说完了总是不放心,又补充一句“如果不及时完成,我会……(怎样惩治之类的话)”;打扫卫生时,老师会说:“大家一定要认真打扫,如果扫不干净,我要……”;背诵课文时,老师又会说:“比一比看谁先背会。”说完又加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