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换     
星期五晚上,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什么游戏?”爸爸问道。“交换身份的游戏,明天我来当爸爸,你来当我的儿子,好吗?”“好呀!”爸爸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被“儿子”吵醒了,他嚷着要吃早餐,我问他:“你想吃什么?”“我要吃米粉,不要太烂,也不要太咸。”他好像故意刁难我似的。  相似文献   

2.
成长的烦恼     
关于理想,从小到大,我们写作文写“我的理想”都快要腻味了,却总是让我们念念不忘。我有很多表哥表姐,都已经工作了。前几天刚见到过他们,我跟着他们谈话。大表哥是博士后,我就问他:“哎,表哥,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啊?”表哥只是微笑,答:“别闹了。”好吧,  相似文献   

3.
我刚接手大(二)班不久,班上有个叫昊昊的小男孩,让我伤透了脑筋。平时,总有小朋友告他的状,“卓老师,昊昊打我了”“卓老师,昊昊抢我的玩具”……他在游戏时很容易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对我和高老师的劝导也心不在焉。我们常常在思考:作为老师.我们与他心灵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走进他的内心.聆听他心灵深处的声音呢?  相似文献   

4.
刚开学不久,我去教室上课。有一位外班的学生问我:“请问冯主任的办公室在哪?”“冯主任?”我一时回答不上来。他补充说:“就是德育处的冯主任。”我恍然大悟:原来他所说的冯主任是刚刚被提拔的冯老师。  相似文献   

5.
“丁零零!”下课的铃声刚敲响.我正在收拾课本。一个男孩忽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今天谁过生日?”我瞅着他笑了,看看他有什么话说。  相似文献   

6.
刘墉 《教学随笔》2014,(5):13-13,17
①儿子刘轩念中学的时候虽然很叛逆,但是他说过两件事,我不但服气,而且难忘。 ②一件是我们看篮球转播。刘轩问我:“你有没有发现投进球的人总是第一个反防?”我说:“投进球的人,刚冲锋陷阵,一定最累,而且最可能接近对方的底线,为什么还最先反防?”刘轩理直气壮地说:“就因为他立了功啊!人有自尊的时候会更拼命!”  相似文献   

7.
小海豚     
“鱼儿要开运动会了!”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下子在海洋中传开了。小海豚高兴极了。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运动场,准备参加跳高比赛。可他刚走到大门口,看门的鲨鱼走了过来:“喂!小海豚,你可不能参加比赛。”“为什么?“你不是我们鱼类。”鲨鱼说完,就去招呼别的运动员了。“我不是鱼?可我天天都跟你们在一起,怎么参加运动会了,你们却不理我了呢?”小海豚看着自己的小伙伴高高兴兴的样子,他伤心地浮出水面,哭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他被一股巨大的水柱射得翻了好几个跟斗。原来是蓝鲸阿姨浮到水面上换气呢。“噢,对不…  相似文献   

8.
姜广平:我们先说你的自选集《越来越遥远》。《姐姐和弟弟》写得很有抒情性。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我读到了一些非常美好的句式,譬如:“我和他相处的日子并不多,可是非常‘亲爱’”、“他近乎快乐了”、“我非常地难为情了”……这些句子使我想问:你的阅读史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你是否曾十分迷过冰心和林海音?或者张爱玲、三毛她们?  相似文献   

9.
朱建 《江西教育》2014,(10):46-47
写文章是为了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活 教师为什么要写文章?很多人的回答是评职称。我以为这样的理由有点靠不住,论文的水准固然可以作为教师学术水平的“见证”,但也只是某种“见证”而已。“见证”与教育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呢?校友曾和我谈起,如果一个人做生意,脑子里只是想着“挣钱”,那他一定不会“做大”。他说:“我们做生意,首先想到的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报酬只是我们解决问题之后的副产品。”这让我想起,我们部分教师写文章只是为了评职称,那么他的注意力就只会停留在文章是否能被发表这个层次上,而不会从写文章的原本要义出发去思考和写作。实际上,教师写文章是为了讨论问题、传播理念,进而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0.
“老师,他今天没有穿校服怎么办呢?”我刚到教室门口,班长就大声对我说。是呀怎么办呢?今天广播操比赛,没穿校服可是要被扣分的!昨天放晚学我再三叮嘱学生上学要穿校服,可是今天还是有学生没穿!我严厉地看了他一眼,只见他眼睛红红的。之前他肯定被班级里的其他学生责骂了。我把该学生叫上来问:“你怎么没穿校服呢?”他很委屈地说:“早上起床晚了,急着赶来上学就忘了,我现在就回家去换!”我想了想说:“算了,等你回家拿来可要迟到了,再说一个人回家也不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一词多性和活用词性庄文中教师有老师问:“他红了脸。”“他红着脸。”“他红过脸。”“红”本是形容词。在三句中,“红”分别带动态助词“了”“着”“过”,“红”是否转为动词?文中幄,这类问题提得不少。我到马来西亚,华文学校老师也提这类问题。教师汉语词类划分...  相似文献   

12.
瞧这一家子     
我们家有四口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来瞧瞧吧:至尊小宝——弟弟弟弟可谓家里的“活宝”,有了他,家中永远都不会寂寞。这不,中午,弟弟放学了。刚踏进家门,他就一头栽到沙发上,还大胆引用某名人的著名遗言:“恕我不起来了!”“怎么啦?跟霜打了似的?”见此“落井下石”的良机,我连忙上前“慰问”。“体育课上,我后面的一个重量级人物摔倒了,砸倒了我们前面一排的人!本人佩服呀,佩服!他可真是个奇才!”“不就是被人砸了吗?怎么就蔫成了这样?”“你不知道,我不只是被人砸了。后来我去打篮球,见了好几次‘星星’。…  相似文献   

13.
莲心 《学习之友》2009,(12):27-27
我刚超过100公里/小时,就被警察拦住。出示证件,下车,酒精测试,在完成例行的一套程序后,警察面无表情地说我必须跟他走一趟。我立即小声地说:“1000欧元。就现在,然后我们各奔东西。”他脸色变了,吃惊地问:“1000欧元?”“对,没人知道,这相当于您半个月的工资,不是吗?”  相似文献   

14.
去年春天.为了去看遵义,我们先到了贵阳。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姓马的导游。一见面,她就非常热情地问我:“以前来过贵阳吗?”听我说没有来过.她立即兴致勃勃地介绍:“看完遵义和黄果树瀑布以后,你们再看看我们贵阳的甲秀楼和阳明祠吧。”我问:“是那个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吗?他也曾来过贵阳?”“何止来过,在我们这儿的影响可大着呢。”她的一番话,激起了我对王阳明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李礼 《少年读者》2008,(5):27-28
我们班上有位“侃哥”,他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吹牛了。不信,你听我说说,没准儿你也会喜欢他! 就在前不久,在课间的时候。“侃哥”又开始吹牛了:“我去过法国、英国……”“真的吗?我可不相信!”  相似文献   

16.
遗憾     
我有一本珍贵的书,它是一位英语老师送给我的。 刚上初一,教我们英语的是班主任王老师。这是一位严厉又不乏幽默感的老师。第一堂英文课,他为我们每个同学起了一个英文名字,有的叫“汤姆”,有的叫“波尔”,还有“艾伦”,“鲍尔”。我被叫做“杰克”。并且,他要求我们以后一律叫他Mr王,回答问题也只能用 Yes或No”。由于我从小只喜欢语文,对英语这种“新鲜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加之以前没有接触过,因此英语成了我最头疼的“包袱”,从没及过格。而Mr王却“哪壶不开提哪壶”,想方设法地督促我学好英语。 为了应付英语…  相似文献   

17.
张征海 《教师》2013,(27):12-12
某天,我班班长来跟我说件事:我们想给蒋子航(化名)过“5岁”生日。我一愣,“什么?5岁生日,我是不是听错了?”“是的,5岁生日,因为他的生日是2月29日,我也是听同学说的,今年应该是他的第5个生日。”“哦,怪不得,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班主任工作中,需要有爱心、诚心与细心,没有爱心也就没有教育。记得去年开学初,我班转进一名外地学生叫龚胜伟,他的家长顾虑重重地对我说:“我们刚从山东过来,所以孩子的口音重。”这也是问题吗?口音重又不会影响学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顺口付了一句:“我知道了。”随后将孩子领进了教室。  相似文献   

19.
阿Q与QQ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阿Q是谁,不用我问。我也知道你玩过QQ。但是你不一定意识到,阿Q就在QQ上与我们朝夕相处。阿Q自尊又自负,他瞧不起未庄的居民,也鄙视城里人.连城里人油煎鱼头时直接加葱丝这一小细节都被他嗤笑。我们用QQ聊天,也是既自尊又自负。瞧不起刚入门的新手,连“886”就是“拜拜了”都不知道,没劲!瞧不起打字慢的聊天对象,直骂他们浪费时间;瞧不起没玩过游戏的好友,落后!……  相似文献   

20.
《父母必读》2009,(6):96-96
你有过被孩子问得张口结舌的经历吗?面对孩子的问题,除了“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是呀,这是为什么呢”“你说呢”“妈妈(爸爸)也不知道…让我想想”,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