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林外史>中写了七十七个人死亡,每个人都死得很平和."死人"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刻画了"活人"的性格,可以说"死人"不死.<儒林外史>中的死亡现象与吴敬梓的思想和身世有密切的关系.死亡现象是<儒林外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用"死人"写"活人",是一种非常新颖和别致的思想和方法,寄托了作者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分-总式结构"中,同是"分"(珠串式线性结构),一个注重因果关系、一个注重自然联系.同是"总"(百川汇海式结构),一个不再分开、一个再次分开.但无论如何,两者都是完美地表现了其所要展现的生活内容的艺术杰作.  相似文献   

3.
每当吟诵魏文帝<燕歌行>一诗时,对其中"床"一词的理解颇多疑窦.诗中"明月皎皎照我床",几乎所有注本均释之为"卧具"之意,如程蔚冬在<中国历代诗歌名篇鉴赏辞典>中释为"这位思妇放下琴弦,看到如水的月光,泄在独卧的床上".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对<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纳妾制度的比较具有普泛性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中,"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有: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瑰宝<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儒林外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一以贯之的动机,相反,吴敬梓的创作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创作伊始的"泄愤",到"辞试事件"后的"扬个性",直到最后的"寻出路".相对于这三种创作动机而言,每个阶段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隐性的创作动机.而正是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创作动机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影响了吴敬梓的创作,影响到了<儒林外史>中人物、内容以及结构的变化,也才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独具魅力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释"蔚起"为"蓬勃兴起",所引书证为清王士稹<居易录谈>卷中:"誉麾蔚起,诸生之诵法弥殷矣."此处书证,盖据丛书集成初编本(2824册).但"誉麾"显然不能成词. 查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笔记小说大观>第六编第七册<居易录谈>(卷中第八页左栏).该例的上句作"誉髦蔚起".可以断言,"麾"当为"髦"的误字.理由有三:其一,台湾本是据道光本<学海类编>影印的,比排印本的<丛书集成>要可靠得多.  相似文献   

8.
今世流传明刊<竹书纪年>(即"今本"<竹书纪年>)最早为范钦(1506-1585)的天一阁订本.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1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10项要求.并强调要有"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从<指导意见>的标题来看,这个"标"应该是"乱收费","本"应该是"择校"和"产生择校的根源".诚然,治理择校乱收费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11.
赵星 《文教资料》2008,(25):12-13
在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中,士子的漂泊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事件.本文拟从士子的漂泊中抽取出客死他乡、抛弃原配和充任幕宾这三类事件去探讨士子们的生存困境,进而阐发<儒林外史>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2.
作为总集之祖的<楚辞>,它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今本<楚辞>实则来之于<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之属".至于王逸<楚辞章句>题为"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此显系为后人所加.经由自己所编之书而题前贤之名,这已是自古以来的通例.今本<楚辞>所收作者共10家,作品73篇,其作者一般都可以在"屈原赋之属"中找到主名,其每一作者作品的篇数一律小于或等于"屈原赋之属"中相应作者作品的篇数.所以可证<楚辞>是"屈原赋之属"的选本.  相似文献   

13.
"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两种基本观点,对于古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于六朝时期的"物本感应"论强调自然之物为文学创作之本源;生成于唐代的"事本感应"论强调社会生活之事为文学创作之本源.二者都受<乐记>的影响,比较而言,"事本感应"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点校本<大唐新语>卷十一<惩戒>条中有"昨买得<王僧孺集>"与"胜于僧孺远矣"之语,涉及南朝梁代诗人王僧孺.点校时所据底本及对校本,两处俱作"孺"字;<太平广记>引录<大唐新语>,则作"襦"字."襦"正"孺"误.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自新"门周处一段文字中,有"乃入吴寻二陆"(晏殊本)和"乃自吴寻二陆"(王先谦本)的分歧.认为晏殊本合理可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诗经>学史上,汉、清两代成就尤为突出.汉儒强调以国家发展为本的"礼"的制度,把个人的情感与国家利益、社会政教联系在一起,即"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而清代王夫之则从审美和创作的角度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以及<诗>表达个体情感,陶冶性情的价值,从而使论<诗>的重点从注重社会功能,重新回归到了诗的本体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公孙龙的正名理论解读<白马论>,认为"白马非马"的真正含义是"白马之名全异于马之名",也即"白马之实全异于马之实";并表明无须修改通行<道藏>本的论证顺序,文意原本通畅.  相似文献   

18.
李德龙 《现代语文》2005,(11):18-18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相似文献   

19.
王利器先生的<盐铁论校注>是当前<盐铁论>最权威最重要的校注本,然而翻阅其书,偶然发现其中"称举"之注甚疑,今略陈管见,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20.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容、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