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聂琪 《语文知识》2000,(5):58-59
一、疏漏之处①第一册语文课本(以下未写明的均为第一册)18页第五题第3小题中词语辨析有“磨”和“冲”、”渍”,但在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以下未说明的均为第一册教参)中漏掉此词辨析答案。②课本181页阅读题需要修改的加点词语有“可以用”,但教参参考答案里漏此项。③课本161页第三题要求“其中第二段如果改成文字说明,表达效果将会如何?”根据本题用意,应该是把“第一段”改成文字说明。教参136页上说:“第二段如去掉具体数字,人们对荔枝的大小、重量及不同品种的轻重比较就不甚清楚。”这个答案也是针对第一段而言的,但是教参仍沿  相似文献   

2.
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总是这样想。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曰“风水声如钟”,二曰“石声如钟”,三曰“山形如钟”,这些观点各自有一番道理,后来又有“声形如钟”说。照这样看来,不同意苏轼“风水声如钟”观点的人岂不也可以讥之“简”“陋”?同时,许多山水的得名由来,诸如《山海经》的一些记载及“不周山”、“峨眉山”之类,本身就无从考证。绝世聪明的苏轼是应该明白这一点的。看来,苏轼先生创作《石钟山记》的目的可能不在于考证,而是在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苏迈的为官之道。可以说这是一篇“送子登仕途序”。不妨设想一下苏轼父子泛舟石钟山的情形。一叶扁舟逐着一弯新月,偶尔惊飞栖息的水鸟。鄱阳湖面,水波不兴,倒映着隐隐的青山。天性喜欢山水的苏轼,  相似文献   

3.
年轻的时候,喜欢苏轼的诗,潇洒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而散文,最欣赏的就是<石钟山记>了.琅琅上口的韵律,细致描写的场景,尤其是苏公学识的渊博和联想的机敏和那颇具神秘色彩的探寻为石钟山更增添了人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5.
6.
亲历石钟山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豪苏轼写的流芳千古的名篇。石钟山到底因何得名?是水石相击,还是山石有声?逢到教学此文,我总是疑云难解,何时能亲自去看看石钟山?  相似文献   

7.
曹瑛 《现代语文》2008,(3):49-49
余近日新教苏轼之《石钟山记》一文,对此文产生许多疑问,姑陈述如下,以就正于同行。  相似文献   

8.
那年,我从一所师范学校转到这所高中任教。校长是省内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已经过了60岁,还在掌管着这所学校,他喜欢随意推门听课。一天,随着上课铃声响起,老校长搬着椅子走进了我的教室。我正上着苏轼的《石钟山记》,老校长是那样不动声色的听着课,让人觉得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极富探索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因名求实和知行合一两个方面。苏轼的探索精神源于其旷达超脱的处世态度和不尚奢谈、求真务实的人生观,同时又始终贯穿于其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1.
阎会才 《语文知识》2001,(11):28-29
天干,共十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代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林觉民《与妻书》)。还可用以纪日,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苏轼《石钟山记》)。另  相似文献   

12.
《石钟山记》中,苏轼在简介郦道元之说后写道:“是说也,人常疑之。”此中“人”,是否也包括作者苏轼在内呢?也就是说,苏轼在实地考察石钟山之前,是否也怀疑郦道元之说?这个问题,与文章关联甚大,似值得一辨。  相似文献   

13.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14.
吴惠芳 《学语文》2007,(3):5-16
在从小学至高中的课本中,学生接触过的苏轼的作品不算少,有《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惠州一绝》、《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并不系统,且教师限于授课课时,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常常语焉不详,点到为止,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教完《石钟山记》之后,我总觉得对苏轼这一伟大文学  相似文献   

15.
16.
《石钟山记》是一篇千古名,无论是其结构、其采,还是其所揭示的主题,都为世人津津乐道。确实,如果从章学的角度上来看,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如果换一个方位来看这篇章,我觉得还是有瑕疵的。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以为写游记则可,笑李渤之陋则不可,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7.
《石钟山记》:“舟人大恐。”人教版高中《语》第三册对此句的注释是:“(舟人)船夫。”笔以为此说欠妥。在现代汉语中,“船夫”指在船上工作并以此为生的人。他们应该对当地的水状况及周边环境都非常清楚。章最后在解释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时也说:“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知道什么?显然就是前所说“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风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恐惧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对对象的陌生,既然船夫知道“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的原因.又怎么会“大恐”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次,听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公开课,课是《阿西莫夫科普短两篇》。这位教师的基本功相当不错,普通话很流利,教态大方自然,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这是一篇说明,很容易上得乏味,但是这位教师的设计却是相当精彩。她指导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自读提纲进行自读,一个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为例,从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指出引进比较教学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学飞 《学语文》2010,(2):14-15
自从苏轼的《石钟山记》问世以来,“形说”和“声说”就成了石钟山命名的争论话题。游历过石钟山的人都知道,从外形上看,石钟山并不像“钟”。至于“山中空,形如钟”之说,则更站不住脚。山之有钟形溶洞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