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振荣 《小学生》2011,(1):51-5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周莺歌 《新疆教育》2012,(13):223-22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晤丈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艾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晤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含义。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些新理念给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基础。语文课程就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实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点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此,巢宗琪先生作了注解:"‘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的这些话语,相信每位语文教师都不陌生。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它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特点.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抓住各种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下语文课的“语文味”是什么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点明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和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和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是形,“人文性”是核,核为形所系,形为核所生。按照这一理念,新课标下的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性质和语文课的内涵与要求做了全新诠释,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工具性意味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语文的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形象性、情感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为"‘人文性’着眼于语文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对人文性的解读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如果说工具性着重培养学生的硬实力,那么人文性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软实力、巧实力。人文性既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指语文学科所包含  相似文献   

12.
【评析】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我们语文课堂中的推进,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训练似乎代表了旧理念、旧方法,语文老师在课堂中不敢越“训练”一步,惟恐被视为落伍。其实,对学生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并不违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如何定性,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其人文性,  相似文献   

14.
杨成海 《贵州教育》2014,(14):34-37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现高效优质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方方面面,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认为: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生成了语文课程及其教学的新理念:①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语文的本性所在。②语文属于“人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  相似文献   

17.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如何定性,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其人文性积累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新课标》还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  相似文献   

18.
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明确了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双重特点的学科。语文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各种各样的练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在读写实践中学会读写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较多,语文教学中费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尤其突出的是学生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为长期受“教什么”问题困扰的广大语文教师指点了迷津。现今,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