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第五回中的金陵十二钗册词 ,解释甚多 ,亦有纷争处 ,王熙凤册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句即其一 ,本文结合文意 ,具体分析 ,以求在前人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一从二令三人木”,雪芹这句话,不是文字游戏猜灯谜,揭发出来,却是夫子自道庾词,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当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十二钗芳名批命图册时,看至一幅美人古庙读经图后,忽见下页画上一只凤鸟,并非传统凤凰于飞铿锵和鸣图,凤画的背景是“一片冰山”,并附题诗曰:  相似文献   

3.
一个明显的,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在他的天才作品《红楼梦》中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以大观园“女儿国”为核心的青年女子们的悲惨命运,一方面是以贾府为主的封建大家庭的败亡,虽然这二者是有主有次的,与此同时,另一个明显的,难以否认的事实是,不管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在作者看来,二者都是悲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既是一篇美的毁灭的诔文,又是一曲丑的毁灭的挽歌。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古代易学知识,揭开了十二钗图像中凤姐之象的谜底:它是在与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人登基的日子的联系中,来写宝玉的太子身份的隐语。其中的“雌凤”之象是宝玉的太子身份的象征和隐语,“冰山”是这些日子所组成的渐卦和艮卦的隐语,“一从二令三人木”也是这些日子的隐语。文章还联系作品中的其他一些细节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部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对“一从二令三人木”之谜的探究,必须用脂砚斋所批之“拆字法”。谜底应是“六人令休”之意。“六人令休”是曹雪芹创作思想中存在的“因果报应观”的具体表现。这句谶语是曹雪芹在对王熙凤“爱而知其恶”的矛盾心理下设计的。  相似文献   

6.
王熙凤册子画与词中的凤、冰山、末世、金陵、从、令、休等元素,都是相互关联、依存和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中的系统质。楚狂的凤歌:“凤兮凤兮……今之从政者殆而”,王熙风形象假借了“风歌”的文化因子。她这只“凤”是家政的“从政”者。她威重令行,颇有令名;后贾母亡故,元妃大梦归,靠山冰消,君令抄贾府,家败于金陵,半世性命休矣。这是她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凤是象征,是共名,王熙凤称风,孔夫子被称风,曹寅也是风。“王熙风”,喻指康熙王朝之凤,即曹寅。其先辈“从龙入关”、“扈从入关”,曹寅父子三代从政于江宁(金陵)织造六十年,后期又兼从两淮盐政,与康熙王朝相终始。康熙寿终则靠山冰消。康雍易代,康熙“政尚宽仁”,雍正政尚“严刻”。在这两种政令下,先被“爱之加诸膝”,后被“恶之坠诸渊”,革职抄家,万事“休”矣;这是曹家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之义。  相似文献   

7.
"六人令休"是曹雪芹创作思想中存在的"因果报应观"的具体表现.这句谶语是曹雪芹在对王熙凤"爱而知其恶"的矛盾心理下设计的.  相似文献   

8.
脂批所谓运用了“拆字法”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句,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但直至今日,有关王熙凤评语和结局的这七个字仍是聚讼纷纭的疑案。其实,这句话概括了凤姐在贾府中境遇不同的三个阶段:顺从人心、奠定基础的第一阶段,大权在握、威重令行的第二阶段,时非势败、终被休弃的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9.
关于王熙凤其人,红学界的总体看法并无二致。一般都以为她既心狠手辣,又有突出才能。不象对薛宝钗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分歧。然而,对于描述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有甚者,不解释也还明白,越解释越离奇玄虚、越糊涂不清。好象是曹雪芹有意设下的一口陷阱,下决心坑害读者,使其永远也猜不透他创作的真实意图似的。那些猜  相似文献   

10.
从语义、语法和文本事实三个方面,论证了多数学者对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理解的正确性,即认为它指贾琏对王熙凤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也是王熙凤命运的三部曲:贾琏对其始则听从,续则使令,最终休弃.  相似文献   

11.
王熙凤是《红楼梦》人物中最受研究者重视的形象。《红楼梦》第五回中判词的一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学者猜测曹雪芹笔下其最初结局的基本依据。而解读此句时,应联想到作品所描写的封建时代,看清其男权的本质,将熙凤的结局与她的直接对立面---其夫贾琏联系起来,进而体会和感受她一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和“哭向金陵事更哀”是互相关联且呈递进关系的整体叙事,不容分割.惜乎对此著述虽多,却无确解之文,尽是以偏概全造成的偏狭论断,不足参酌.唯有按事体情理之意绪从王熙凤人生全部经历入手,高屋建瓴、知人论世,方能得出“一从”为难以挣脱的三从四德之既嫁从夫; “二令”为当家主政,威重令行; “三人木”为其事败抄家,财尽力诎,众叛亲离,败落事休; “事更哀”乃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惨死贾府,棺葬金陵之最终结局.这才是对王熙凤这个末世凡鸟“聪明反被聪明误”之绚丽多态的四维人生表征的正确释解.  相似文献   

13.
释“为人”     
最近,在讲授《〈史记〉选读》时,发现学生常被"为人"一词难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的"做人处世的态度"和《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第一个义项"处世待人"去解释《史记》中所有的"为人",似乎并不完全正确。细细分析,《史记》中的"为人",有四方面的意思:1.指"长相"  相似文献   

14.
《书·舜典》中"玄德"一词,伪孔传之解说虽可通,但仍然有进一步探究的余地。以汉字构形、先秦"玄"字蕴含之文化意象为依据,"玄德"一词的新释应为"生德"。  相似文献   

15.
板书,一般可考资料对它的解释主要有:(1)在黑板上写字。(2)在黑板上写的字。但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沿用上述说法是有悖科  相似文献   

16.
“绿帽子”在汉语中是一个贬义词,用来指妻子与他人有不正当行为。此说法起源于元朝。元、明时娼妓及乐人家男子裹青碧头巾。梁同书《直语补正》引明人《杂俎》:“[娼妓]隶于官者为乐户,又称水户,国初之制,绿其巾以示辱。”娼家人着绿,妓女的老公自然  相似文献   

17.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中“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句,其中“借第令毋斩”课文注释为:“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借,即使。第,仅。令,使。”将“借第令”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借,即使。第,仅。令,使”这三个字单独解释确实是言有所本的,但在这里就不恰当了。根据这三个词的分别注释,串起来“借第令”应该是“即使仅使”,这是无法讲通  相似文献   

18.
“铁杵磨成针”讲的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事。李白小时候在学堂读书,颇感枯燥,决定逃学。路上,他遇见一位老奶奶在路边一块石头上磨铁杵,感到很好奇,就问老奶奶磨铁杵做什么用。老奶奶告诉他,她要把那根铁杵磨成缝衣服用的针。李白大为吃惊,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那位老奶奶信心十足地告诉他:“只要你坚持,总有一天铁杵会磨成针。”老奶奶的话启发了李白,于是李白放弃回家的念头,返回学堂,从此勤奋学习,终于成为“诗仙”。这个故事一直被成人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他们希望孩子能像李白一样领悟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书·舜典》中"玄德"一词,伪孔传之解说虽可通,但仍然有进一步探究的余地。以汉字构形、先秦"玄"字蕴含之文化意象为依据,"玄德"一词的新释应为"生德"。  相似文献   

20.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