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塞林格是一次令我着迷的阅读旅程,小说作为解密生活的手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尽管他只是一个生活谜语的制造者,但他让我们觉得这样的小说对我们是如此重要。或许时间会证明,《麦田里的守望者》给塞林格带来了巨大声誉,而真正让他不朽的则是他的《九故事》等这些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阅读塞林格是一次令我着迷的阅读旅程,小说作为解密生活的手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尽管他只是一个生活谜语的制造者,但他让我们觉得这样的小说对我们是如此重要。或许时间会证明,《麦田里的守望者》给塞林格带来了巨大声誉,而真正让他不朽的则是他的《九故事》等这些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正>记忆语录1月29日,那天上网才知道塞林格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有人觉得他早已经不在,也许有人觉得他还很年轻。全世界的读者知道塞林格,几乎都是因为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在中国拥有庞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4.
美国<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享年91岁.他告诉了世界谁是垮掉的一代,谁是叛逆的英雄.在日本,因为村上春树是他最狂热的阅读者,不仅在2003年重新翻译了这部原著小说,而且还跟人合著<塞林格战记>,把字里行间的原始感受说得非常透彻,成为解读塞林格作品的一大经典.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上)》2010,(5):160-160
日前,塞林格作品中译本策划方之一99网上书城负责人士透露,塞林格经典短篇小说集《九故事》英汉双语版将于近日推出。该书是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一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7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美国文学大师塞林格今年1月28日辞世。他生前公开出版的4部作品已在中国内地全部推出中文版。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99网上书城推出其中3部:经典短篇小说集《九故事》,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文章应用叙事层理论和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技巧,他应用了三层叙事技巧,并巧妙运用了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杰罗姆·戴维·塞林格是当代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的 惟一一部长篇,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守望者》及其同期其它品中的主人 公,以期发掘贯穿塞林格笔下主人公的共同主题。  相似文献   

8.
塞林格在当代美国文坛上名噪一时,因为他写了那部描写中学生的思想和性格的中篇《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所刻划的中学生霍尔顿的形象,为一代美国青年所喜爱。除此之外,塞林格还写了《九故事》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同样深受读者喜欢。塞林箔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里,刻划了一些性格怪异的人物,如格莱丝家族的年轻一代,还有泰迪(小说《泰迪》中的人物)。他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都不同程度地令  相似文献   

9.
2010年1月27日,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去世,享年91岁。为了纪念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本文对他的这部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内容作了简单回顾,并透过塞林格对霍尔顿这一形象精确、细腻的描写,探究他憎假求真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1951年,由美国作家塞林格所著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从此世界文学画廊里又多了一个经典形象——霍尔顿。到如今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但是塞林格和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仍然像当年一样,带给人们震撼、思索以及争议。  相似文献   

11.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他在该书对语言独树一帜的运用,非常成功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本文首先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要内容,进而从多方面透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特点分析了他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文章用生态批评文艺理论分析“大自然”这一形象在美国小说家J.D.塞林格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中的体现。并借用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塞林格将主人公霍耳顿刻画为他的精神肖像,通过剖析霍耳顿在现代社会生态失衡,精神危机的大环境下苦苦追求纯净真实、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揭示出塞林格的生态情结。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寄望著》中塑造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名的反英雄形象,他是当时社会青少年的缩影,表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平衡。本文以文本为根本出发点,从他的情绪言行梦想等切入.分析他性格中的厌世与出世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杰罗姆·戴维·塞林格(J.D.Salinger)(1919—)以他至今为止唯一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15年)闻名于美国当代文坛,被誉为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塞林格这位犹太籍作家有着与主人公相似的少年生活及成名后神秘传奇的遁世生活引人注目,更主要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的美国青年,……三十年来,美国历年的一批批中学生、大学生没有一个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究塞林格以非浩翰巨制的小说而走红美国名闻国际,甚至成为美国许多学校的必读物,自有其新颖独特之外,本文试就这部小说的思想、艺术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武雁飞  宋向阳 《海外英语》2010,(2X):143-144
作为作者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用主人公霍尔顿的苦闷以及他想要逃离的人生选择来阐释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方式。该文着重通过分析主人公选择逃离的原因,所选择的方式和最终结果,以及作品中的逃离意象,来探讨塞林格眼中现代社会个人与现实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月28日,美国作家塞林格,在其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终年91岁。塞林格是风靡全球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这部小说1951年出版,在全球销售超过了6000万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塞林格与东方宗教的机缘谈起,在简述其后期作品中的佛学因素后,重点分析其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学情结。主人公霍尔顿关爱儿童,追求纯真。为了使孩提的天真免于落入成人的腐朽的世界,他苦苦寻求,忧思难迁。守望时刻,恍然顿悟,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和自我超越,作者塞林格也一了自己心中的佛学情缘。  相似文献   

18.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作品 ,它反映了塞林格对语言的驾御能力。通过对霍尔顿式语言的塑造以及对象征性语言的运用 ,塞林格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27日,传奇"遁世"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在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塞林格一直是一个谜。他大半生都以一个遁世者的形象游离于公众视野。他被认为是美国"二战"以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却在成名后几乎不与外界接触,终日生活在一座栅栏围起的山顶小屋中。也许正因为此,这种隐居的状态愈发激起了公众的好奇之心。在他的后半生中,曾有无数的记者、渴慕者、出版商前往他生活的小镇,企图能够窥其一面,却最终止步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作家塞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1919年,1940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出版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音》。这之前发表的20多个中短篇小说已使他小有名气,长篇小说的出版更使他的声誉与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