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了解文章大意 ;从文体特点入手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 ,理解作者表达的见解与主张。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本册教材第一、二、三单元的学习重点均为“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论文”。我们学过了这三个单元的 1 5篇议论文之后 ,了解和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回顾这些内容 ,有助于我们学好《〈孟子〉二章》。2 .引导学生阅读课前的“阅读提示”、对课文标题的相关注释以及课后 (第 1 5 2页 )的小资料 ,了解本文作者的背景材料。3 .播放《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教学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课文的同时…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五册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为了证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对比手法从八个方面进行对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一是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天子之书,乃七略四库,富贵家之书可谓汗牛塞屋,然天子、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而“余”幼时与黄生则无书可读,要去向别人借取,幸运如黄生的可借到,否则唯有感叹而已。第二是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第三是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以上三者是分析藏书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第四是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藏书者家中之书汗牛塞屋,落落大满,  相似文献   

3.
4.
5.
话“四季”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所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说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实际上现在也还有人在仿古用春秋表年。后来历法日渐详密,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因为这秋冬是由春夏分出来的,所以有些古书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礼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就是这样。春夏秋冬四季,按夏历,一月至三月为春,四月至六月为夏,七月至九月为秋,十月至十二月为冬。每季的第一、二、三月份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即一至十二月依次叫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  相似文献   

6.
7.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8.
《〈论语〉十则》虽然是初中人教版修订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但最关键的是这一课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是惟一的《论语》选篇,因此,“迷”并非一定是首要的教学目的,真正的教学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平时上课非得按顺序讲不可的、非得扎扎实实的落实的语文常识、读准字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成语、疏通语义、熟读、背诵、默写吗?非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永远领略不了真正的境界。中国的古代经典,尤其是《论语》这样经典之中的经典,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蕴藏其中的永恒的东西:中国人理想的伦理…  相似文献   

9.
“浩然之气”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用来颂扬爱国的仁人志士的精神。作品在运用这一词语时,文字常稍有变化,例如:①“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全祖望《梅花岭记》)  相似文献   

10.
11.
刘慎吉 《山东教育》2002,(35):28-28
人教版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对杜甫《春望》诗句“烽火连三月”中“连三月”注解为“接连三个月,即整整一个春天”。笔者认为此注解欠妥,值得商榷。 烽火:1.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2.比喻战火或战争。 (《现代汉语词典》) “烽火连三月”中“烽火”的含义显然是烽火的比喻义,诗中指安史之  相似文献   

12.
刘慎吉 《山东教育》2002,(35):28-28
人教版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对唐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属国”注解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征蓬”注解为“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笔者认为这两处注解欠妥。 据《史记》中《霍去病列传》记载,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十万匈奴投降了汉朝。汉武帝把投降的人分散到了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边境上,仍各以其民俗习惯生活,为汉朝廷的属国。《汉书·百官志》记载:  相似文献   

13.
郑振铎咏物寄情的散《海燕》(语版新课标《语》七年级下册)。一开头就描写家乡的小燕子:“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教材第5页注释②将“积伶积俐”解释为“非常伶俐”。笔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因为从意上看,句中的“积伶积俐”是用来形容羽毛的,而“伶俐”是个形容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它解释为“聪明:灵活”。如果“积伶积俐”是“非常伶俐”之意,那岂不是郑振铎先生用“非常聪明、  相似文献   

14.
中学古诗文中对山水的称谓相当多。如《涉江》中的“冠切云之崔嵬”,《水经注·三峡》中的“绝(?)多生怪柏”,《滕王阁序》中的“列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崇阿”,《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亦崎岖而经丘”,《虎丘记》中的“其山无高岩邃壑”,《氓》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伐檀》中的“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归去来兮辞》中的“既窈窕以寻壑”,《愚溪诗序》中的“又峻急多坻石”等。为释疑难,现将古代对山水的称谓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释“黔首”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读过《冬眠》这篇课文,知道不少动物都要通过冬眠度过寒冷而缺少食物的冬天。可是,你听说过动物的“夏眠”吗?世界上有没有夏眠的动物呢?回答是肯定的:有!  相似文献   

17.
胡蓓 《学语文》2005,(5):21-21
《鸿门宴》一课的课后练习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做一些评论。”《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指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但在《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却分明写道:“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18.
19.
<〈呐喊〉自序>中鲁迅叙述了在S会馆抄古碑的事,通常的解释为:抄古碑是苦闷寂寞,苦苦思索的反映.而且教师讲解时,重点往往落在思索上,对当时鲁迅先生的苦寂有多深,其中有何深刻的文化内涵,并无更多的深究.我以为其中还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20.
陆琦 《文教资料》2011,(30):51-52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中,主要人物孔子的言行贯穿始终。教师应打破编者选文的逻辑顺序,立足原典,“散”而能“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发现真实的孔子。这理应成为《〈论语〉〈孟子〉选读》重要的教学定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