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红英 《考试周刊》2011,(33):48-49
设计理念: 围绕"安静是个神奇的小女孩"这个话题,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段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用心品读,用情体会,让学生走进课文,读出思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李丽 《山东教育》2005,(1):62-62
《燕子》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本文描写细致生动,感情激越。理解和欣赏作者对燕子及春天景色描写的语句是本课教学重点。学习时应抓住这些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想象中走进春天,品味美丽。  相似文献   

3.
运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鉴赏文章,学习阅读方法,品味重点语段,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抓住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进行品味赏析。抓住文章的关键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究、积累、运用等语文活动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课文语言中的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语言的精妙,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心灵,走进人物内心,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感受生命的珍贵,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精神。作者杰出的写作才华和他高尚的人品,必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本课的设计过程,教者着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通过相关资料的拓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旨在让学生通过与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文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应巧妙运用文本“空白”,结合具体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现并填充“空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品味文本,从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8.
“对话体”课文的教学,我们常常设计“角色朗读”,它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一种充满诗意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在一些“非对话体”课文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打破常态思维,转换一种视角,也可以设计出富有创意、灵动多姿的“角色朗读”活动,给学生带来美妙的体验.让课堂“靓”起来。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教师始终紧紧围绕“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文童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表演、想象、质疑、讨论等,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境,让他们品味作者的感情,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享受桂花香、摇花乐、品花乐.感受浓浓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本文想象极为丰富,语言极为优美,带领我们访问"山里的朋友",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  相似文献   

11.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与音乐的本质区别,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说明语言;了解作者自始至终将人类与动物“相提并论”的手法,理解其用意及深层内涵,初步了解作者先进的生态观、生命观、社会观;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谛听天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和对所有生命形式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地球只有一个,是人类赖以为生的家,更是大自然所有生物的家。“人”作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应该细心呵护所有的生命。《大地的话》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诉说着大自然就像慈母,对所有的宝贝都无私地奉献的主题。教师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让学生展开一段与大自然的美丽之旅,使学生充分投入情境,体味诗歌的丰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文涵益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养成良好意志品格的内容。教学中,师生共同品读课文内容,有利于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效果。在品味词句中体会做人的道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就对文章中重点词进行仔细分析品味,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懂得道理。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把小壁虎借尾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然后提问: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远远超过其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面对《国宝——大熊猫》这样长篇幅的课文,我运用了板块式教法,将教学分为“走进大熊猫资料库”、“走进大熊猫展览馆”、“走进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三个板块。其目的分别为: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意;研读课文,突破重点,品味语言;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谈话为主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提炼加工的能力、深入思考的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认识它被称为“国宝”的原因。(2)品味文章生…  相似文献   

15.
吕立 《贵州教育》2009,(18):36-37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此,每一篇课文必然要体现两方面的价值。其一,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即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态度价值等等,它赋予学生精神成长的养分;其二,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即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走进文本,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还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妙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相似文献   

16.
[教学理念] 《春》是一篇描写细腻,富于情致,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领会作者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尽量体现以下理念:(一)让学生感悟情境,品味语言,在学习语言中培养情感。(二)从文章结构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本文坚持以学生自学为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美好情感。  相似文献   

17.
教学《最后一头战象》可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本文较长的特点,将本课教学定位为一堂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等形式,自主赏析的阅读课。整体教学过程分为三个课时,即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对课文内容质疑,并解决部分问题,学习“英雄垂暮”部分;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品读课文后三个精彩片段,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并初步感受作者的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第三课时完成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复述课文和“小练笔”的教学任务。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相似文献   

18.
一、设计思路 作为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这个故事时,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不困难,然而这篇教材篇幅较长,容量较大,怎样描述感人的情境?运用怎样的方法来感悟这感人的情境后面所蕴涵的价值观呢?这是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潜心品读。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共同营造读的磁场,让读贯穿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中不断呈螺旋式上升,从而真正走进天鹅的内心世界,体味文本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19.
沿海版教材第五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我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是写小作者站在地球仪前,寻找祖国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寻找祖国的心脏———首都北京;寻找祖国大地的两大“动脉”———长江、黄河和祖国的宝岛———台湾,以及在寻找中产生的联想。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词汇丰富,文字优美,感情充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祖国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品味欣赏重点词句;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引发学生展开想象;课外阅读延伸,围绕这些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是:一、激趣导入新课伊始,教师出示地球仪,问学生:这是…  相似文献   

20.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很多老师对此存在偏颇的认识,以为“感受语言的优美”就是多凑几遍课文,于是在课堂上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多读多谈。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忽略了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品味、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