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蜿蜒曲直的弄堂,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蕴藏着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密码。一条小小的弄堂,承载着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年轻时,我曾在闸北一家银行工作,每天清早上班,为抄近路,总得步行穿越好几条弄堂。未承想,在貌不惊人的闸北小弄堂里,曾经居住过不少名声赫赫的大画家,若干年后,他们的扇面墨宝,与我的扇斋衍生出奇妙的缘分。  相似文献   

2.
话说渔阳里     
正从清末开始,上海商务印书馆不定期编印出版《上海指南》,《指南》大多数附有《城厢租界地名表》。当时上海的城市面积不大,道路地名的数量有限,而上海的每一条弄堂有自己的弄堂名称,也是上海地名的重要形式,于是,《指南》也把弄堂名称作为地名收录其中,如今则成为宝贵的资料。清宣统二年(1910)增订的第六版《上海指南·城厢租界地名表》  相似文献   

3.
丁言昭 《档案与史学》2005,(4):F002-F002
鸽笼素描 人称"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这是指北京和上海不同的居民住房.弄堂房子是上海的特殊产儿.  相似文献   

4.
老姜 《上海档案》2007,(11):30-30
"社区"在老姜的感觉中曾经是一个既朦胧、又明朗,既含混、又清晰的概念。好像能够领会一些它的字面意思,但又闹不太清楚它的具体所指。随着一栋栋高楼的平地崛起,一片片公寓的连袂成"苑",上海人历史记忆中的弄堂,变得不再那么典型、那么富于象征意味了。以往那种一条小巷连接千家万户的居住形态,正在  相似文献   

5.
正吴江路是条大弄堂我于1927年出生在现在上海滩上闻名迩遐的吴江路步行街;在那里生活了66年,直至1993年马路改建步行街时才迁出。吴江路这条马路,原先是黄浦江、苏州河的一条支流,叫作"石家浜",在1882年时填河筑路,机动车辆不便通行,马路就像一条大弄堂一样,各种各样的小贩可以频繁出入。筑路后的路名也是叫"斜桥衡"而不是"斜桥路";这段河面到1946年完全填没时,才改名为"吴江路"。  相似文献   

6.
甲秀里.位于茂名北路和威海路交界。看上去.她和上海的其它弄堂并无多大区别。然而1960年的一天.平静的弄堂里却忽然来了几个陌生的客人.他们在这条弄堂里一家家走访过去.专门找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谈话.问的却是几十年前1924年时的一些旧事。  相似文献   

7.
瞬间与永恒     
照片是一种直观记录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图片。进行照片档案整理工作近一年来,我从这一幅幅带着人间沧桑、世事变迁的照片中看到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经我手整理的照片不下五千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组照片。 在我整理的照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平民生活的,自然镜头也没少瞄准上海的弄堂。弄堂——一个代表着上海平民生活的名词,相信每一个上海人都最熟悉不过了。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在,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觉得很遗憾。照片上的弄堂虽然是四五十年前拍摄的,而且也不知其名,  相似文献   

8.
正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中国乒乓球国家队的顶尖国手中,除了容国团、庄则栋等,上海籍的运动员占了大多数—很多上海人都会扳着手指头去数,有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林慧卿、郑敏之、李赫男等。熟知他们成长经历的人都晓得,这些运动员大都是从弄堂里走出的孩子,而弄堂乒乓,在当时的上海,曾红火过许久。至今,很多中老年人的记忆中,都有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关于弄堂乒乓的美好记忆……  相似文献   

9.
"来到上海下船后,我惊呆了,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们一家住在上海一条小弄堂里,只要家里的窗户玻璃没涂上黑漆,巡逻的日军就会朝我们大骂‘八格牙路’; "我们这些犹太小孩喜欢坐在屋顶上,看美国战斗机与日军战斗机缠斗; "后来我才知道,和欧洲的犹太人比起来,我们就仿佛生活在天堂里." 二战期间,沦陷于日寇之手的上海,却意外地成为欧洲遭迫害的犹太人的避难所.关于这段经历,能从美国和以色列档案馆中大量获取资料的美国"Rebel Child"制片公司,新近推出纪录片《上海犹太区》,向世人展现了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的真实遭遇.  相似文献   

10.
金城别墅 我曾在南京西路的金城别墅罩生活多年.那只是一条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式里弄,不知为何却有个别墅的美称.如今它旧而破败,马上就要拆迁.它的弄堂口尤其普通,而且怎么也找不见"别墅"字样.弄堂口的铁门多年中装了拆、拆了装,曾有一扇,黑沉沉的铸铁,舒卷的花卉水草纹,被拆去炼钢,贡献给了"大跃进".  相似文献   

11.
劫书留痕录     
正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在徐家汇上海藏书楼,巨大的房间堆满文物,祖父被搜掠的三百幅明清书画,根本无从着手,当时我的反革命身份还没撤销,现场几条大汉都极其彪悍,我只怕把我留下清查,逃也似的离开了,入宝山空手而回。后来我一个朋友说,你真傻,见好的拿就是了,我真傻。——老爷叔这是"弄堂网"网友读完下文的一  相似文献   

12.
"下班了,哎!奶奶,时间到了!真实的市民生活,地道的城市新闻".这句充满生活气息的宣传语如今在上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作为一档直接服务于上海市民的新闻节目,<新闻坊>具有非常浓郁的都市特色,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弄堂里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My弄堂电影     
本世纪初的电影,对于生活在东方最大的国际商埠的上海人来说,似乎不过是茶园戏馆新时兴的"西洋景"而已,连他们也没意识到中国人已经找到了能够有效负载中国现代精神的新型大众传寻方式。早期中国电影是上海"弄堂文化"的产物,它就好比集成电路块,既繁星般地点缀着各色文化元件,又将五光十色的都市移民熔焊成整个板块,催生出了作为都市社会中介的广大市民群。那时,诸多电影公司的办  相似文献   

14.
黄薇 《档案与史学》2021,(11):13-15
2021年5月31日,历时半年,中共四大纪念馆布展提升工程圆满完成,以崭新的面貌面向社会重新开放.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展厅中,一座仿真的石库门上,"广吉里"三个字惹人注目.这意味着,"广吉里"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里弄名,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重现光芒. 诚如作家王安忆所说:"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座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石库门就像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在街区深处似乎藏着上海的老灵魂.一座座石库门不仅是近代开埠历史的记录者,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风潮的诞生地,也是城市文脉的塑造者.据有关部门调查,1949年以前上海的中心城区有石库门里弄式建筑约20万幢,石库门里弄超过3800条,几乎六成的上海居民都安居其中.  相似文献   

15.
<档案春秋>编辑部: 拜读了2007年第12期惜珍女士的<唐家弄的前尘往事>一文,使我长了知识.过去以为天潼路814号内即为唐家弄,其实"唐家弄"也是一片地方,不是一条弄堂.  相似文献   

16.
正石库门,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蕴藏着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密码。小小一幢石库门,承载着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李守白,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享有"上海石库门先生"之美誉,其上海题材的艺术创作为当代海派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旧洋房,老弄堂,百乐门,石库门……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市井与高雅水乳交融,温馨恬静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海派风情。细赏李守白作品,是一种纯粹的视觉审美,更是一次心灵的文化旅行。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市档案局馆提前谋划,提早准备,依托馆藏档案资源,参与、策划了一系列活动。除了参与筹备全市大型主题展览外.市档案馆将在7月1日前推出“弄堂里的红色记忆”展览,展览以上海弄堂为视角.展示9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在弄堂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8.
上海作为中共早期革命的大本营和重要活动基地,在那些鲜为人知的隐蔽角落,还存在过蛰伏的弄堂式中央办公机构:当年的人们何曾想到,那些叱咤风云的革命运动,其组织机关竟是身边被忽略的弄堂呢?  相似文献   

19.
正"葛明铭是啥人,侬晓得?""名字老底子广播里天天听到的,现在微博里天天看到的,就是一直勒拉推广上海闲话的迭个人,对?"广播系列小品《滑稽王小毛》可以讲是上海人家喻户晓的节目,而正是这位被大家称为"王小毛之父"的葛明铭先生,在27年前创意策划并编导制作出了这档经久不衰的节目。1987年5月,他嗑着瓜子,把上海人喜欢的滑稽戏用小品的形式纳入广播剧中,以他所熟悉的南市区小弄堂为背景原型,塑造了一个名叫"王小毛"的小人物,讲着一口苏北腔的上海话。这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7月),马定祥凑足了100万(中储券)资本,在上海重庆中路60号乙,开了一家"微型"的钱币铺,号为祥和泉币社.这家店铺可能是大上海最小的店铺了,小得可怜巴巴--门面只有两米宽,店堂只有五六平方米,房间又矮,十分寒碜地"偎"在新渔阳里的后弄堂口.严格来说,那是一处沿街搭建的房子,与一路之隔的永业大楼、培恩公寓相比,简直是丑小鸭的孙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